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肺病證 >>懸飲
          肺病證 >>懸飲

          懸飲,四飲(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之一。飲邪停留脅肋部而見咳唾引痛的病證?!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是指體內(nèi)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胸脅的一類病證,臨床上以胸脅脹痛,咳唾呼吸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病側(cè)胸脅飽滿為主要癥狀。

          [歷史沿革]
          ① 飲病之名,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運氣七篇,指出除了濕氣偏勝的年份與季節(jié)因素外,作為病理產(chǎn)物的飲的形成與太陰脾土攸關(guān);飲屬于六淫中濕邪的范圍;飲有積蓄于體內(nèi)的特點;飲所致疾病主要在消化系統(tǒng)。
          “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積飲……”
          “太陰所勝,……飲發(fā)于中”(《素問·至真要大論》)
          “土郁之發(fā),……飲發(fā)注下”(《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
          “太陰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nèi)積,中滿不食”(《素問·五常政大論》)
          “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

          ② 仲景《金匱要略》首創(chuàng)痰飲病名,有“痰飲”專篇論述。其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痰飲是諸飲的總稱,狹義的痰飲是諸飲中的一個類型,由于水液停積部位不同,而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又以長期留而不去的為留飲,伏而時發(fā)的為伏飲。首倡懸飲病名,對脈證治療闡述甚詳成為后世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jù)。

          ③ 隋唐至金元,在痰飲病的基礎(chǔ)上,逐漸發(fā)展了痰的病理學(xué)說,倡百病兼痰的論點,從而有痰證與飲證之分

          [范圍]
          懸飲主要見于西醫(yī)學(xué)的胸腔積液,結(jié)核病、癌癥、肺炎引起的滲出性胸膜炎、左心衰、低蛋白血癥引起的漏出性胸腔積液以及膿胸、血胸等出現(xiàn)懸飲的臨床表現(xiàn)時,均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證候特征]
          ① 胸脅脹痛,咳唾、轉(zhuǎn)側(cè)、呼吸時疼痛加重,氣短息促等為懸飲的證候特征。
          ② 起病有急有緩,多數(shù)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氣急、胸痛等癥。
          ③ 發(fā)病常與飲食、起居、寒濕等誘因有關(guān)。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二、病機
          發(fā)病機理主要責(zé)之中陽素虛,復(fù)加外感寒濕,飲食、勞欲所傷,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對津液的通調(diào)轉(zhuǎn)輸蒸化失職,陽虛陰盛,水飲內(nèi)停。


          [診斷]
          ① 胸脅脹痛,咳唾,呼吸,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氣短息促等為特點。
          ② 起病有急有緩,多數(shù)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氣急胸痛等癥。
          ③ 發(fā)病常與飲食,起居,寒濕等誘因有關(guān)。
          ④ 患側(cè)呼吸運動減弱,肋間隔或胸廓飽滿,叩診下部呈濁音或?qū)嵰?,聽診在濁音部位語顫和呼吸音減低或消失。
          ⑤ 胸部X線檢查,B超等檢查,有助于診斷。胸部X線攝片可見肋膈角變鈍或肺野下部密度增高,有向外側(cè)、向上的弧形上緣的積液影。


          [鑒別診斷]

               一、濕、水、飲、痰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相同點濕、水、飲、痰同出一源,俱為津液不歸正化、停積而成。
          不同點從性質(zhì)上,飲為稀涎,痰多厚濁,水屬清液,濕性粘滯。
          從病證上,飲多停留于身體局部;痰、濕無處不到,變化多端;水可泛溢體表。
          從病理上,飲由陽虛陰寒積聚而成;痰多因熱煎熬而成;水屬陰類,有陰水、陽水之分;濕為陰邪,可隨五氣從化,相兼為病。
          相互關(guān)系濕、水、飲、痰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zhuǎn)化。(濕、水、飲、痰的關(guān)系圖)

             二、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的區(qū)別

           

          水飲停積部位

          病機概要

          主要脈證

          痰飲停留于胃腸中陽不振,水飲停留于胃腸脘腹堅滿而痛,胃中有振水聲,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目眩暈,或腸間水聲漉漉,苔白滑或黃膩,脈弦滑。
          懸飲停留于胸脅水流脅間,絡(luò)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胸脅脹痛,咳唾、轉(zhuǎn)側(cè)、呼吸時疼痛加重,氣短息促,苔白,脈沉弦。
          溢飲停留于四肢肺脾之氣輸布失職,水飲流溢于四肢肌肉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fā)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泡沫。苔白,脈弦緊。
          支飲停留于胸肺飲犯胸肺,肺氣上逆咳喘胸滿,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腫,苔白膩,脈弦緊。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一、辨虛實

           虛證實證



          胸脅悶痛,干咳少痰,食少,神疲乏力,自汗盜汗,氣短,語音低微,或口干咽燥,午后潮熱,顴紅,心煩,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胸脅脹痛,咳唾轉(zhuǎn)側(cè)時加重,氣短息促,伴胸悶喘咳,或刺痛,呼吸不暢,心下痞硬,口苦咽干,形體壯實,大便秘結(jié)。
          脈象細(xì)小無力有力、可見脈弦、滑或數(shù)
          舌象舌質(zhì)淡或紅、苔少苔厚膩

               二、辨兼夾證

          兼夾證主要癥狀
          飲邪久郁化熱胸脅疼痛,胸痛如灼,咽干舌燥,口苦脈弦;或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
          外感時邪與停飲相搏惡寒發(fā)熱,胸脅疼痛,頭身痛,咳嗽,咯痰,胸脅引痛,有汗或無汗,苔薄,脈數(shù)。
          兼氣滯胸脅脹痛,攻竄不定,時輕時重,常隨情緒因素而增減,胸悶不舒,脈弦。
          兼血瘀胸脅刺痛,經(jīng)久不已,胸悶呼吸不暢,苔薄,質(zhì)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


          [治療原則]
          ① 飲為陰邪,遇寒則凝,得溫則行,故其治療宗《金匱要略》提出的“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的原則。
          ② 多虛實夾雜,治以攻補兼施。凡飲邪壅實者,分別治以攻逐、利水、發(fā)汗等法,因勢利導(dǎo)以祛除飲邪;陽虛飲微者,治以健脾溫腎法,陽氣通則飲自化。
          ③ 病機關(guān)鍵是陽虛陰盛,輸化失調(diào),因虛致實,水飲停積為患。

          [分型論治]

               邪犯胸肺

               主要癥狀: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fā)熱不惡寒,有汗身熱不解,咳嗽少痰,

             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

             或黃,脈弦數(shù)。

               治法:和解宣利。

               主方:柴枳半夏湯。

             處方舉例:柴胡15克,黃芩10克,青蒿15克,枳殼10克,半夏6克,桔梗5克,全瓜蔞15

             克,赤芍10克。

               加減:咳逆氣急,脅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嘔,加黃連;高熱汗出

             不解,咳嗽氣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湯。

               飲停胸脅


               主要癥狀:咳嗽,胸脅脹悶,咳唾引痛,呼吸困難,甚則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臥,

             或僅能偏臥于停飲一側(cè),病側(cè)肋間脹滿,甚則偏側(cè)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

             滑。

               治法:逐水祛飲。

               主方:十棗湯,控涎丹,或椒目瓜蔞湯。

               處方舉例:椒目9克,瓜蔞15克,桑白皮10克,蘇子5克,伏苓12克,生姜皮3克,陳皮

               10克,半夏10克,白蒺藜10克,冬瓜皮30克。
              
               加減: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苔濁膩加薤白、杏仁。水飲久停,胸脅支滿體弱食

             少,加桂枝、白術(shù)、茯苓、甘草等。絡(luò)氣不和者加香附、桃仁、陳皮、蘇子。

               絡(luò)氣不和


               主要癥狀:胸脅疼痛,胸悶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

             或遷延日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舌苔薄質(zhì)黯,脈弦。

               治法:理氣和絡(luò)。

               主方:香附旋覆花湯

               處方舉例:香附10克,旋覆花6克(包),蘇子10克,降香3克,郁金10克,柴胡5

             克,枳殼5克,半夏6克,陳皮6克。

               加減:痰氣郁阻,胸悶苔膩加瓜蔞、枳殼。久痛不已,痛勢如刺,加桃仁、紅花、

             歸須、赤芍、乳香、沒藥;水飲不凈加通草、冬瓜皮、路路通等。

               陰虛內(nèi)熱


               主要癥狀:嗆咳時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心煩,手

             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fù),形體消瘦,舌質(zhì)偏紅,少苔,脈小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

               主方:沙參麥冬湯,瀉白散

               處方舉例:沙參12克,玉竹15克,麥冬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花粉15

             克,白芍10克,橘絡(luò)3克,川貝5克,銀柴胡6克,

               加減:潮熱加鱉甲、功勞葉??人约影俨俊⒋ㄘ?。胸脅悶痛加瓜蔞皮、枳殼、郁

             金。兼氣虛、神疲、氣短、易汗、面色黃白者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

               附注:十棗湯、控涎丹均為攻逐水飲之劑。前方力峻,體實證實,積飲量多者用

             之。后方力較緩,反應(yīng)較輕。劑量均宜小量遞增,連服3~5日,必要時停二、三日再

             服。如嘔吐、腹痛、腹瀉過劇,應(yīng)減量或停服,同時服椒目瓜蔞湯以瀉肺祛飲、降

             氣化痰。



          ------------------------------------------------------------------

          【證見】 病側(cè)脅間脹滿刺痛,轉(zhuǎn)側(cè)及咳唾尤甚,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 宣利逐飲。
          【方藥】
          1.主方柴枳半夏湯(李梃《醫(yī)學(xué)入門》)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枳實12克,法半夏12克,瓜蔞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藶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單方驗方懸飲湯(賈河先等《百病良方》)
          處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蔞、葶藶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蘇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劑。

          [轉(zhuǎn)歸預(yù)后]
          ① 懸飲的轉(zhuǎn)歸與患者素體稟賦,病情輕重,治療遲早有很大關(guān)系。凡病情輕淺,早期治療者均可獲較好的預(yù)后。
          ② 若素體稟賦不足,或病久耗傷正氣,祛邪無力,往往病情遷延,日久則可以化火傷陰或耗損肺氣,趨向勞損之途。

          [參考]

               胸腔積液多為滲出性胸膜炎所致,根據(jù)其胸脅脹痛,咳嗽加重,呼吸氣急等臨床特

            點,一般本病屬于中醫(yī)懸飲范疇,近年來不少學(xué)者進(jìn)行辨證施治取得不少進(jìn)展?!督饏T要

            略》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后世運用十棗湯治療本病,往往收效良好。吳氏

            報告,十棗湯治療胸腔積液具有迅速、安全、經(jīng)濟(jì)、簡便的特點,為治療本病的有效良方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56;(4):28]。鐘氏用十棗湯隨證加味治療8例滲出性胸膜炎收

            到較為滿意的療效,積液消退時間平均為12天,[中醫(yī)雜志,1959;(3):48]。邵氏報

            告24例結(jié)核性胸膜炎,治療分為中藥組、西藥組、綜合組三組進(jìn)行。中藥組、綜合組針對

            病情選用控涎丹、葶藶大棗瀉肺湯、小陷胸湯治療。治療結(jié)果表明,這些方藥對于退熱

            和胸水吸收都有較好療效[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3;(9):15]。黃氏認(rèn)為治療“痰飲”

            的常用方“控涎丹”雖峻猛,丸則攻亦緩,用量1~5克,該方藥服藥后或吐或瀉,是藥力

            逐邪的表現(xiàn)。大抵痰飲在膈上者,必有嘔吐,可伴腹瀉;痰飲在膈下者,每見腹瀉,偶有

            嘔吐。凡臟腑經(jīng)絡(luò)、皮里膜外之停痰伏飲或奇證痼疾而見滑膩之苔,弦滑之脈者皆可應(yīng)

            用,每獲良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6;(8):374]。陸氏認(rèn)為《金匱要略》對“懸飲”

            的論述與結(jié)核性胸膜炎的癥狀脈象基本符合,運用《金匱要略》治療結(jié)核性胸膜炎的體

            會認(rèn)為本病形體俱實,脈沉弦有力者,可用十棗湯峻劑逐水,應(yīng)與健脾滲濕藥,清熱化

            痰藥配合,停藥時也要用健脾藥善后。對于胸水不多或體質(zhì)差者,可用瓜蔞薤白湯、小

            陷胸湯、葦莖湯瀉肺利水、通陽散結(jié)。胸水日久不退,出現(xiàn)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

            無寒熱,脈微大遲或澀等血瘀證時,用血府逐瘀湯合千金葦莖湯。有表邪時先解表,不可

            猛攻,以免耗傷正氣[遼寧中醫(yī)雜志,1981;(7):7]。李氏報導(dǎo)治療懸飲(滲出性胸

            膜炎)30例均獲得痊愈。治法:1. 加味十棗湯:煨甘遂、紅芽大戟、芫花各等分研末(

            裝膠囊),瓜蔞仁15克,枳實10克,紅棗10枚,煎水送服粉末2~4克。2. 興陽逐飲抗癆

            湯:桂枝5克,薤白、白芥子、佛手各10克,法半夏、茯苓、丹參、陳醋(沖)各15克,

            煨甘遂6克,夏枯草、伸筋草各30克,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者去桂枝加柴胡、黃

            芩、葶藶子;乏力,納食不香舌淡苔白膩脈滑加黨參、白術(shù);積液消失后,胸膜粘連胸

            痛者,可服丹參、伸筋草,連服2個月癥狀可消失,胸腔積液完全吸收時間為7~9天。[

            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3;(4):27]。莊氏等以懸飲(結(jié)核性胸膜炎)為例,闡述痰

            瘀同源的道理。作者曾用十棗湯或控涎丹治療本病,療效僅在10%~50%,后按痰瘀同治

            法治療16例,方用瓜蔞、百部各15克,黃芩、半夏、川芎、炮山甲、白芥子各10克,葶

            藶子12克,甘遂、大戟各1.5克(煨),皂刺10~20克,一般服藥4~10劑,胸炎即消失。

            認(rèn)為引起痰飲的各種原因多能導(dǎo)致血瘀,痰飲和瘀血可因同一原因而同時發(fā)生,亦即

            “痰瘀同源”,因此痰瘀同治,每獲良效[遼寧中醫(yī)雜志,1985;9(10):36-37]。秦

            氏報導(dǎo)15例滲出性胸膜炎(證屬中醫(yī)懸飲)均未進(jìn)行胸穿抽液而用中藥治愈的體會。治

            法為清熱解毒,瀉肺利水。方藥:銀花或公英、連翹、魚腥草各18克,丹皮、桑白皮、

            葶藶子、桔梗各9克,苡仁12克,根據(jù)胸腔積液量的多少及體質(zhì)強弱,酌加煨大戟、制

            甘遂各1.5~3克,白芥子3~6克,有低熱者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9~18克,尚可隨證化裁,

            平均治療時間為33.7天[江蘇中醫(yī)雜志,1985;6(11):7]。張氏等介紹以牡蠣澤瀉散

            加減(牡蠣、澤瀉、葶藶子、瓜蔞根、海藻、澤漆等)治療1例胸腔積液患者,服藥7劑后

            胸水全部吸收[上海中醫(yī)藥雜志;5:29]。劉氏介紹以大陷胸湯(大黃、芒硝各9克,甘遂

            3克,水煎服)治療6例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均未采用西藥),4例少量胸水者服1~3劑后

            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劑胸水消失。其他癥狀也隨之消失,藥后除出現(xiàn)腹瀉外,無其他副

            反應(yīng)。血沉在治療后20~60天內(nèi)恢復(fù)正常。隨訪二年內(nèi),均無復(fù)發(fā)[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3;

            1:26]。邱氏報導(dǎo)用葦莖湯加味治療懸飲12例,均經(jīng)胸透證實為一側(cè)胸腔積液。基本方藥:

            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杏仁。肺熱加葶藶子、魚腥草、銀花;胸痛加瓜蔞皮、

            薤白頭、元胡;氣虛加黃芪、黨參;脅痛加柴胡、青皮;內(nèi)有伏熱加白茅根、桑白皮;結(jié)

            核病患者加百部、黃芩并配合抗癆藥[江西中醫(yī)雜志,1980;4:64]。李氏介紹用結(jié)炎

            湯治療老年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10例。結(jié)炎湯系《金匱要略》中懸飲主方葶藶大棗瀉肺

            湯合支飲主方澤瀉湯加茯苓、桑皮、黃芪、陳皮?;痉剿帲簼蔀a10克,白術(shù)20克,葶

            藶子30克,茯苓30克,桑白皮15克,陳皮12克,黃芪30~60克,大棗10枚。胸脅疼痛加柴

            胡、白芍、桃仁、紅花、元胡;咳嗽痰多加浙貝、杏仁;干咳少痰加沙參、知母、鱉甲[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8;8(9):533]。馮氏介紹用胸滲丸治療滲出性胸膜炎8例,

            方中大戟、甘遂、葶藶子驅(qū)逐水飲、泄胸水,白芥子、薤白、貝母辛苦開結(jié),破飲利氣,

            降逆化痰。佐以丹參、三七活血化瘀,桔梗開源,引諸藥入胸中,直搗病所。諸藥合

            用共奏利水逐飲、降逆化瘀之功[山西中醫(yī),1990;6(4):20]。祖氏介紹以二子柴

            胡湯治療胸腔積液31例,本方是《重訂通俗傷寒論》中柴胡陷胸湯基礎(chǔ)上加葶藶子、白

            芥子組成。方用:葶藶子15克(包),白芥子5克 (包),柴胡12克,黃芩12克,枳殼

            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黃連5克,瓜蔞15克,生姜3片。以清熱化痰,寬胸開結(jié),

            攻逐水飲。發(fā)熱者加蘆根、梔子;體弱食少胸脅支滿、胸水難去者加桂枝、白術(shù)、甘草;

            胸部滿悶、舌苔濁膩、濕濁重者加薤白、杏仁;痰多黃稠者加冬瓜仁、苡仁;咳痰清稀

            者加附子[湖南中醫(yī)雜志,1993;9(3):3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jīng)方應(yīng)用五十四——瓜蔞薤白半夏湯(1)
          當(dāng)代中醫(yī)師靈驗奇方真?zhèn)鳌硬裣轀委熜厍环e液
          小柴胡湯合葶藶大棗湯加減結(jié)核性胸膜炎
          滲出性胸膜炎
          開絡(luò)滌飲煎(懸飲)
          奇效良方---滲出性胸膜炎(10)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