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國,為中國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故地在今河南確山縣北10 公里處的道城。后亡于楚國,是周天子在漢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個諸侯國之一。春秋時期,道、黃等淮汝間的小國,因懼怕楚國而聯(lián)合起來,依附于強齊,但是在齊桓公死后,齊國內(nèi)亂勢弱,楚國則乘機北擴,控制了淮汝間地區(qū)。后來,楚國曾一度將道國遷到荊地,到楚平王時又遷回原地復(fù)國。
道國最終為楚國所兼并,后來道國的國民子孫就以原國號為姓氏,稱道氏。
故地在今河南確山縣北10 公里處的道城。后亡于楚國,是周天子在漢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個諸侯國之一。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其在汝南郡陽安縣,應(yīng)邵曰:"道國也,今道亭是也。"
道國位于今河南汝南縣南部一帶,一說在今河南省確山縣。史籍《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楚斗谷于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煙也。"
道國故城遺址位于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古城鄉(xiāng)古城村,京廣鐵路東側(cè),距駐馬店市南3公里。西周建道國于此。春秋末,道為楚滅城淪為楚邑。毀廢時間無考。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置陽安縣治于此,屬汝南郡。北朝東魏置陽安郡于此,郡、縣同治,至北齊俱廢。
遺址分外城、內(nèi)城兩部分。其中,宮城遺址為梯形平頂臺,高出周圍地面3米多,頂部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10米,出土有漢磚、漢瓦、陶器碎片。1983年7月,被確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道國與漢縣陽安
在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古城鄉(xiāng)古城村西北,有一片高出周圍的臺地,這里就是春秋時期道國的都城,也是漢代陽安縣的縣治。由于年代久遠,如今這片曾經(jīng)煊赫一時的土地,除了地勢略高,已經(jīng)與周圍的曠野沒有什么不同。
春秋時期的道國管理著包括現(xiàn)在汝南縣西部、確山縣北部和驛城區(qū)所屬大部分土地。作為周朝封國,道國封于何時?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據(jù)宋朝鄭樵《通志·氏族志》記載,道國為姬姓侯國,雖然也是周朝國姓侯國,但道國事實上并不風(fēng)光。當(dāng)初被封于古城,一方面是為了牽制附近異姓諸侯,充當(dāng)周王室的情報站;另一方面是為了“屏藩周室”,作為防御南方楚國的戰(zhàn)略緩沖。小國大責(zé)任,顯然讓小小的道國力不從心。為了存在,道國只能通過與附近侯國政治聯(lián)姻或強國結(jié)盟的方式茍延殘喘?!蹲髠鳌べ夜迥辍氛f,公元前655年“楚斗谷於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因為都是弦國的聯(lián)姻國家,楚國滅了弦國,道國這些淮水小國便集體加入了對抗強楚的齊國聯(lián)盟。背靠強齊,雖然一度避免了楚國的滋擾,但是齊桓公死后,齊國內(nèi)亂勢弱,沒有了齊國保護的道國不久便被楚國遷到楚國境內(nèi)。公元前529年“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于荊焉”,雖然平王即位后 “而皆復(fù)之”,道國得以遷回原地復(fù)國,但已成為楚國的附庸,最終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被楚昭王所滅。因為不忘故國,姬姓道國的子孫便改為道姓,位于古城的道國就此成為了姬姓道氏子孫的牽掛,古老的道城化作了歷史深處的一聲嘆息。
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的紛亂戰(zhàn)火,公元前223年,道國的國土隨著楚國的滅亡又成為了秦始皇大秦帝國的土地。秦朝時這里屬于潁川郡,漢朝在此設(shè)汝南郡屬陽安縣,并三度成為陽安侯國。
西漢成帝綏和二年,即公元前7年5月,道國這片土地上迎來了第一位陽安侯——漢哀帝的舅舅丁明。在外甥在位期間,這位丁侯爺享盡了榮華富貴,但是隨著外甥皇帝的去世,在平帝元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后首個紀年公元1年,丁明被秉政的王莽以莫須有罪名殺害,身死爵廢,陽安恢復(fù)為縣。
春秋時期道國土地上迎來第二位陽安侯是在公元41年(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他就是光武帝廢皇后郭圣通的弟弟郭況。雖然同樣是皇親國戚,郭況與丁明的際遇卻大不相同。郭況被封陽安侯時,他的姐姐郭皇后已經(jīng)被廢,外甥劉強的皇太子地位也岌岌可危,但皇室對郭況恩寵卻沒有減弱。所以后人猜測,這可能是劉秀對郭圣通被廢的補償——既然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再給你皇后的恩寵,便要用百倍的補償給你的親人和孩子。就在郭皇后被廢的當(dāng)年,身無寸功的“郭況徙封大國,為陽安侯”?!逗鬂h書》說,此后“帝數(shù)幸其第……賞賜金錢縑帛,豐盛莫比,京師號況家為金穴”?!妒斑z錄》說:“洛陽多錢郭氏室,夜月晝星富難匹?!?/span>
被封陽安縣的第三位侯爺,是東漢開國重臣鄧禹的曾孫鄧珍。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鄧珍被封陽安,食邑三千五百戶。
兩漢時期,道國土地上的陽安沒有封侯的時候是一個汝南郡的普通小縣,但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分汝南二縣(指朗陵、陽安),以通為陽安都尉”。都尉本名郡尉,是輔佐郡守掌全郡軍事的官員,漢景帝時改稱都尉。兩漢時代,有的郡不置太守而單置都尉,都尉是事實上的第一長官,以李通為都尉的陽安就是單置都尉的郡級行政區(qū)劃。而之所以這樣設(shè)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李通在陽安“錄戶調(diào)”,即征集賦稅、糧食、布帛。這也說明當(dāng)時的陽安在汝南諸縣中,經(jīng)濟應(yīng)該相當(dāng)發(fā)達。雖然“錄戶調(diào)”這事兒最終被朗陵長趙儼以“善為國者藏之于民”而勸止,但在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官渡相持階段,陽安郡在曹操管轄的豫州各郡大都反叛的情況下,仍然隨曹卻穩(wěn)固了曹操的后方。戰(zhàn)后不久,李通升任汝南太守,陽安都尉重新并入汝南為縣。
史書記載,劉備曾短暫做過豫州牧,汝南有劉備點將臺等劉備活動過的遺跡,因此后人根據(jù)《三國演義》關(guān)羽千里走單騎的情節(jié),認為關(guān)羽揮刀斬蔡陽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陽安。明朝時就在古城道國遺址上建起了三義廟,祭祀劉關(guān)張。然而正如確山知縣張登第在《重修三義廟碑記》中所說:“委巷之言,雖無稽校,然赤壁荊襄俱崇廟貌,況朗陵當(dāng)燕楚之沖而昭烈為豫州牧。圣帝羈足于許,或亦躍馬提刀當(dāng)日馳驅(qū)之地與?”人們俱崇英雄,事之有無倒變得并不重要了。
陽安縣從漢初劉邦設(shè)置到北齊被廢,前后存在700多年,加上道國的歷史,這里也是一座千年古城。而道國的史跡僅見于《左傳》的點滴記載,陽安縣吏的故事也僅見于三國魏國人周斐編撰的《汝南先賢傳》的一段文字:“陽安令趙規(guī)與朗陵太守黃萌爭水,規(guī)割指詛曰:'隨血所流入陽安界?!确?,殺規(guī)。小吏王朔復(fù)刺殺萌,朗陵官屬又殺朔。民於京山上為朔作祠壇,每水旱輒往祈禱?!崩柿瓴皇强?,不可能有太守;京山在湖北,也不可能有那么遠的地方在其上建祠。雖然因為原書散佚,這段文字在后世引用中多有錯訛,但它還是能讓我們看到,在道國、在陽安的歷史上不乏有護佑子民,不惜流血的好官循吏,透過歷史的塵埃,在他們身上依然散發(fā)著造福一方的擔(dān)當(dāng)和堅持正義的光芒。
道國故城
一塊黑黑的石碑上,標(biāo)明著"道國故城"。仔細察看玉米地的土埂上,塊塊灰白等不同顏色的瓦當(dāng)陶片隨處清晰可見。顯然,這些屬生活器皿的碎片不是當(dāng)代甚至也不是近代的遺存,它們歸于周朝、漢朝或唐朝?這已無從考證了。
它們附于泥土上,枯草遮掩,但由于在田間地頭,一塊塊地顯現(xiàn)出來。在秋風(fēng)的吹拂下,秋陽的照耀下,一個個遠古后人的來來往往下,與二十一世紀的星月共度著時光。
附近的蔡國、息國、陳國和汝南無不一一分別歸于楚國。而楚懷王后,盛興一時的楚國,由于弒君易主內(nèi)亂、輕征好戰(zhàn)、欲望高漲,終滑向淹滅之中。
杜甫 《別李義》
神堯十八子,十七王其門?! 〉绹┦鎳?,督唯親弟昆。
中外貴賤殊,余亦忝諸孫?! ≌扇怂萌~,之子白玉溫。
道國繼德業(yè),請從丈人論?! ≌扇祟I(lǐng)宗卿,肅穆古制敦。
先朝納諫諍,直氣橫乾坤?! ∽咏ㄎ墓P壯,河間經(jīng)術(shù)存。
爾克富詩禮,骨清慮不喧?! ∠慈挥鲋?,談?wù)摶春肌?/span>
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 ¢L成忽會面,慰我久疾魂。
三峽春冬交,江山云霧昏?! ≌饲揖奂薮水?dāng)離尊。
莫怪執(zhí)杯遲,我衰涕唾煩?! ≈貑栕雍沃?,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謁,蜀都足戎軒?! ≌`失將帥意,不如親故恩。
少年早歸來,梅花已飛翻?! ∨ι黠L(fēng)水,豈惟數(shù)盤飧。
猛虎臥在岸,蛟螭出無痕?! ⊥踝幼詯巯?,老夫困石根。
生別古所嗟,發(fā)聲為爾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