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心梗、心衰等心臟病患者康復管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很多人覺得,都心梗、心衰了,還怎么運動呢?其實,掌握正確方法,心臟病患者完全可以運動,并通過運動促進康復。在12月6日的第二屆中國心血管代謝綜合征大會暨第一屆中國預防心臟病學大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趙威教授對這一話題做了精彩報告。趙威教授
趙威教授表示,心臟康復分為3期,I期康復是針對住院患者的早期運動,包括心內(nèi)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CCU)和普通病房患者;II期康復為出院后早期(2周~數(shù)月內(nèi))院內(nèi)監(jiān)護下運動,每次活動持續(xù)1~1.5小時;III期~終生康復又稱居家或社區(qū)康復,可無人監(jiān)督或遠程監(jiān)護下進行。趙威教授對心梗和心衰患者的運動康復依據(jù)不同階段做出了詳細介紹,我們來一睹為快!I期康復運動:
根據(jù)《冠心病康復與二級預防中國專家共識》,符合以下條件的心梗、心衰患者,醫(yī)護人員可對其進行運動指導:
- 過去8h內(nèi)沒有新發(fā)或再發(fā)胸痛;
- 過去8h內(nèi)沒有新發(fā)心律失?;蛐碾妶D改變;
心臟病患者的運動訓練需要在醫(yī)護指導及心電、血壓、血氧監(jiān)護下進行。適宜的運動量為較靜息心率增加約20次/min,感覺不大費力,即Borg評分<12。Borg評分是用來自我估算勞累程度的簡易計分量表。Borg計分表
呼吸訓練是運動訓練中十分關鍵又容易被忽視的一環(huán)。講到這里,趙威教授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進行呼吸訓練時,患者應著重練習呼氣還是吸氣呢?立即有人搶答:“呼氣!”可惜答錯了~
“答案是吸氣。因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整個呼吸過程中吸氣是主動進行的,耗能也在這一步驟。而呼氣是由于胸腔內(nèi)壓力差變化自然形成、被動進行的,對于非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呼氣過程的耗能極低?!?/span>
對于心肺重癥患者,早期必須重視呼吸訓練。這項練習成本和危險都很低,卻能收到不錯的成效,應受到醫(yī)患雙方的關注。
早期運動訓練其實很簡單,可以先從非常微小的動作做起,逐步增加運動量和強度,如下圖所示:II期康復運動:
完成上述訓練,接下來便可以開始II期康復運動了。這一階段一般是出院后1~6個月,運動訓練內(nèi)容包括:
運動的同時,患者還不應忽視健康飲食、體重控制、戒煙限酒和精神健康,家人也應為其提供心理支持。運動過程中,把握好強度很關鍵。確定運動強度的常用方法有心肺運動試驗(CPET)和6分鐘步行試驗(6MWT)等。進行CPET時可測定收集患者的多種信息,如O2攝入量(VO2)、CO2排出量(VCO2)、心電圖、心率、血壓,從而全面客觀評價?肺功能儲備和功能受損程度。VO2是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指標。6MWT也是一個簡便易行的試驗,主要用于評價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對治療干預的療效、測量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可初步估算運動強度。除了有氧運動,抗阻運動也是一種良好的運動形式。當然,過去對此爭議一直很大,臨床上曾一度認為抗阻運動對心肺疾病患者有害,從而禁止進行。但目前認為包括肌肉訓練在內(nèi)的抗阻運動也是有利于心肺疾病患者康復的,關鍵是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頻率及強度。
趙威教授給出了一組簡便易行的抗阻運動處方:
形式:循環(huán)抗阻力量訓練,即一系列中等負荷、持續(xù)、緩慢、大肌群、多次重復的抗阻力量訓練;
訓練方式:利用自身體重(如俯臥撐)、啞鈴或杠鈴、運動器械或彈力帶等。
訓練內(nèi)容:每次訓練8~l0組肌群,軀體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訓練,每周2~3次或隔天1次;
注意事項:運動過程中用力時呼氣,放松時吸氣,不要憋氣,避免Valsalva動作(即深吸氣后屏氣,再用力做呼氣動作)。
還可進行針對主要肌群的柔韌性運動,好處很多:有助于釋放壓力、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受傷風險、增加關節(jié)營養(yǎng)、降低肌肉僵硬、改進體型及平衡肌肉,并減少腰背痛。可用于訓練前熱身活動,達到肌肉加溫、伸展、避免損傷的效果,或在有氧訓練、抗阻訓練結(jié)束后進行。- 時間:每個動作持續(xù)15~60秒,重復4次以上。
平衡訓練的益處包括提高和恢復平衡功能、減少跌倒風險以及減輕跌倒的后果、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從雙足到單足,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強度:由易到難;
頻率:每周2~3次;
時間:每次5~10分鐘,3~5組。
運動訓練前后需要分別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在監(jiān)護下進行運動。
準備活動是一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的過程,主要用于熱身。有利于放松和伸展肌肉以及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可以預防運動性損傷,提高心血管的適應性。患者運動后注意不能立即停止運動,而是做一些輕微的整理、放松活動,這樣有利于運動系統(tǒng)的血液緩慢回流到心臟,讓心臟適應運動停止后血流動力學改變,避免心臟負荷突然增加而誘發(fā)心臟事件的發(fā)生。III期康復運動
心臟病患者出院6個月~1年后,可以考慮開始III期康復運動。此期關鍵是維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低危患者運動中無需醫(yī)學監(jiān)護,中高危患者則仍需繼續(xù)密切監(jiān)護。運動強度過大的表現(xiàn)
出現(xiàn)以下表現(xiàn),說明運動強度過大、對健康有害,應小心避免:運動中因呼吸急促而不能自由交談;
大汗、面色蒼白、心悸;
不能堅持運動;
運動后次日早晨感覺疲勞;
心率明顯加快或者減慢;
血壓異常;
康復運動中的注意事項
趙威教授提醒,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同時,藥物治療也必不可少。適當?shù)乃幬镏委熆梢栽鰪娀颊叩倪\動能力,提高訓練水平和效果;而運動訓練有助于逐步減少用藥量,醫(yī)生在制訂運動處方時必須考慮藥物的影響。目前,心臟康復領域提倡多學科合作(MDT),通過心血管內(nèi)科、運動醫(yī)學科、康復科、內(nèi)分泌科、藥劑科等多科室的密切配合,結(jié)合藥物、戒煙、營養(yǎng)、運動和心理這5方面來制訂更加有效的康復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