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墩的功能同凳子相同,是古代的一種坐具,不同于傳統(tǒng)的凳子、椅子,繡墩在造型上與腰鼓相似,中間腹部大,上下兩頭小,沒有靠背。相傳繡墩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沈從文先生在文章中寫到:腰鼓形坐墩,是戰(zhàn)國以來婦女為熏香取暖專用的坐具。
明 青花獅子牡丹紋繡墩
沈從文的言論還是很有參考性,繡墩輕便精巧,線條圓潤秀氣,充分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女性的柔性之美,放到家具中也是充滿“大家閨秀”氣質(zhì)的物件。繡墩的材質(zhì)有很多,到了明清主要以瓷器為主。明清是我國瓷器發(fā)展的高峰期,那么應用到繡墩上又給人帶來怎樣的視覺盛宴呢?
明萬歷 青花云龍紋繡墩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館藏
明朝的青花瓷已經(jīng)非常成熟,而這件青花云龍紋繡墩便是非常不錯的一件產(chǎn)品。該繡墩的青花部分藍中泛紫,正是明代回料所具有的成色,給人一種鮮亮、幽靜的感覺。這件青花云龍紋繡墩據(jù)專家斷定是明代萬歷時期的作品,其中的云龍紋軀體瘦長矯健,龍爪形似車輪,龍鼻前凸像如意的形狀,這是萬歷青花云龍紋的典型特色。在云龍紋的底部是海水,頂部則為如意狀的行云紋,這些都是代表著幸福長壽的圖案,具有美好的寓意。
明 龍泉窯青釉暗刻牡丹紋繡墩 河北省民俗博物館館藏
這是一件明代龍泉窯出品的瓷器,明代龍泉窯的青瓷不僅很好繼承了前代的優(yōu)點,還具備明朝的一些特征。該繡墩整體施以青釉,具有很高的光澤度,釉層較薄,且在綠色中帶有微黃,這是明代龍泉窯釉色的一個特點。此青釉繡墩采用暗刻的手法施以牡丹紋,且通體開片,這也是流傳下來龍泉窯青釉瓷器的一大特色。
清乾隆 斗彩荷蓮圖鼓釘繡墩 故宮博物院館藏
這件清代乾隆年間的繡墩,雖然名字上帶有斗彩兩個字,但并不是純粹的斗彩瓷器,還帶有粉彩的特色。該繡墩的墩面采用的時紫地軋道粉彩裝飾,軋道粉彩是乾隆早期粉彩的一個特色。繡墩軀體大部分的荷蓮紋裝飾是藍地斗彩并加有粉彩描繪。此乾隆繡墩的釉色包含礬紅、綠、藍、白、紫、青花,堪稱是明清瓷器釉色的一個集合體,是瓷器藝術(shù)的一個“大雜燴”。
清 青花纏枝雙錢繡墩
瓷器到了明清時期已經(jīng)走向巔峰,除了有青花,還有粉彩、斗彩等種類,而這些也都在繡墩上得到了應用。繡墩以瓷器作為載體,不再是純粹的坐具,而是明清制瓷技藝的交融,是瓷器文化的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