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古論金在文章中提到這么一個細節(jié):
民間傳說趙匡胤是火龍下凡,故其臉譜譜式為紅整臉,即用紅色一種作為主色,不勾出任何花紋,不歪不破,同時,右眼眉間畫紅色火龍,龍眉表示為真龍?zhí)熳印?/p>
(京劇中的趙匡胤臉譜)
民間傳說有各方面的源頭和依據(jù),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和宋朝的“德運”有關(guān)。
在中國古代,五行學(xué)說不但用于解釋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還被用來說明王朝的興衰更替,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quán)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即所謂
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于此說。
宋朝的“德性”從邏輯體系上可以追溯到后唐,朱溫建立的后梁是金德,但是后唐取代后梁后,不按套路出牌,直接遠承唐王朝,把自己也定為土德,這么一來,接下來的后晉、后漢、后周三朝,依次以金德、水德、木德相繼,所以宋朝建立之后,順利成章用了火德,史載:
有司言國家受周禪,周木得,木生火,當(dāng)以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從之。
(五德終始說示意圖)
雖然之后在雍熙元年(984)、大中祥符三年(1010)和天禧四年(1020),針對宋朝的“火德”之運,發(fā)生過三次爭論,但是宋朝始終沒有改變“火德”的正統(tǒng)性地位。
雍熙元年這次,是布衣趙垂慶(這個姓名真是吉祥)上書要求改宋朝為金德,理由主要是五代各朝都是短命王朝,不足以承襲李唐,宋朝應(yīng)該超邁五代,直接繼承李唐,李唐為土德,則宋朝應(yīng)該為金德,這個說法一出,宋太宗命眾臣商議,結(jié)論是五代除了后梁,其他各朝環(huán)環(huán)相扣、依次推移,如果他們都是僭偽,那么直接脫胎于后周的宋朝的合法性將蕩然無存,金德的新說因此完全不能被朝廷認同。
大中祥符三年的爭論仍然是金德和火德的爭議,而天禧四年的新提議更提出宋朝應(yīng)該和李唐一樣是土德,就像西漢紹興周朝的火德這樣,宋朝應(yīng)該“紹唐之土德”,并且將土德發(fā)揚光大以遠繼“圣祖”黃帝的統(tǒng)緒,這一腦洞大開的新設(shè)想也被宋真宗交付大臣們集議,最后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這樣一來,宋朝變成實際上繼承隋朝,與受禪于后周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宋朝建國以來已歷三帝六十余年,火德之運已經(jīng)昭告天下、廣被寰宇,輕易改動只會造成無謂的混亂和不穩(wěn)定,完全不具有操作性。
自此,北宋的“德運”之爭塵埃落定,宋朝是火德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識,宋朝也被稱為“火宋”、“炎宋”。
太祖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jīng)宿不散”;太宗出生“赤光上騰如火,閭巷聞有異香”;真宗出生“赤光照室”,這些所謂祥瑞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而紅臉的趙匡胤也不期然地成了天水一朝的象征,更進入民間的集體想象世界。
(宋太祖生于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jīng)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宋朝自我定位火德,帶來了一系列聯(lián)動效應(yīng)。
宋代祭祀感生帝(皇室先祖所感生之帝)赤帝,乾德元年(963),宋太祖根據(jù)太常博士聶崇義的提議,在南郊為赤帝赤熛怒設(shè)置祭壇,以宣祖(太祖太宗之父趙弘殷)配享,后來又以僖祖(太祖的高祖父趙眺)代替了宣祖,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南宋。
在宋代,對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天蝎座α星,天蝎座的主星)—的祭祀也得到了官方的極大重視。在原始農(nóng)業(yè)時代,黃昏時大火星見于東方,正是春分前后農(nóng)事開始之時,黃昏時偏西而沒,正是秋分前后收獲完畢之時,大火星對于生產(chǎn)生活有直接的指示作用,因此產(chǎn)生了以大火為依據(jù)的“火歷”。
(大火星星圖)
閼伯在歷史傳說中是陶唐氏的火正,從神話原型上或許就是大火星的人格化,他被認為居住在商丘。
(閼伯臺前身是4500年前的觀象臺)
而商丘正是宋朝起家之地,所謂“太祖受命建國之都”,宋這個國號正來自商丘地名,而商丘本身也被定為南京應(yīng)天府,這么一來,寄居商丘的大火、閼伯也順理成章成了“國家蒙福之神”,進入了國家祀典體系。
到了北宋南宋交替的時期,宋高宗趙構(gòu)又是在南京應(yīng)天府(商丘)稱帝,并改元“建炎”,所謂“太祖受命,陛下中興,應(yīng)天順人,皆在于此”,大火星的祭祀與宋朝國運相連,“炎炎君德”和“國家火德”相連,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義。
(宋高宗書法)
南宋開始,火德不但成為向敵人和民眾宣示高宗及作為其繼承者的南宋諸帝的正統(tǒng)性合法性的象征,也成了為金人所占領(lǐng)的淪陷區(qū)各種力量揭竿而起反抗女真貴族的鮮明標識。
一直到后世的號稱恢復(fù)趙氏政權(quán)者,也以火德為號召,元末紅巾軍的紅巾之紅色就和火德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