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歷史,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散家財,合義兵”,且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隨后在東郡大敗于毒等,擔任兗州牧,設奇伏,晝夜會戰(zhàn),擊敗青州黃巾軍,之后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攻陶謙,戰(zhàn)呂布,迎漢獻帝。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了爭霸大業(yè)。有一位大將半路投靠了曹操,此后隨曹操征討,戰(zhàn)功累累,一戰(zhàn)成名完勝關羽,威名大到小孩都不敢哭。那么這位大將到底是誰呢?
這位大將就是張遼,呂布帳下的中郎將,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xù)、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被拜為中郎將,從此隨曹操征討,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于東海,攻袁尚于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濡須之戰(zhàn)后,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合肥一戰(zhàn),一戰(zhàn)成名,其勇武威名完勝關羽。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先來聊聊合肥之戰(zhàn),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quán)統(tǒng)帥十萬大軍合圍合肥,當時曹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并且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提前說了,如果孫權(quán)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zhàn),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zhàn)。因敵我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說:“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足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zhàn),諸君何疑? 這時最關鍵的細節(jié)出現(xiàn):李典認同張遼。要知道,李典和張遼是有仇的,關系不和睦,李典的大度,樂進的配合——解決內(nèi)部矛盾。
張遼于是乎,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突擊。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親手斬殺了孫權(quán)軍隊的數(shù)十人和2名將領,并于陣中大呼己名,然后突擊沖入重壘,直至孫權(quán)麾旗之下。孫權(quán)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只得走登于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quán),挑釁他下來對戰(zhàn),孫權(quán)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于是忽聚眾軍數(shù)重圍困張遼。張遼于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沖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shù)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馀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張遼復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馀眾。孫權(quán)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
古代攻城,全靠士氣。張遼這么一殺,東吳士氣全潰。之后圍不下來,孫權(quán)撤退,當吳軍紛紛返撤之時,孫權(quán)與少數(shù)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恰被魏軍偵知。張遼即率步騎數(shù)眾突襲孫權(quán)。吳將甘寧、呂蒙等與張遼奮力拼殺,凌統(tǒng)則率親兵護衛(wèi)孫權(quán)突圍。當孫權(quán)等騎馬行至逍遙津橋時,見橋南板已被拆除丈余而不得過。在此危急關頭,吳將谷利急中生智,于孫權(quán)坐騎后猛著一鞭,“以助馬勢”。駿馬奮力一躍,飛橋而過,孫權(quán)奪路而逃,幸免于難。,此戰(zhàn)直接擊潰了孫權(quán)親自斷后的后軍,差一點生擒孫權(quán),震驚孫吳,據(jù)《魏略》記載,此役之后,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我們再來說說關羽,關羽的事跡,記載不夠詳細,但是最為著名的一次大戰(zhàn),當屬襄樊之戰(zhàn),關羽北伐,曹仁不敵,關羽自江陵突進五六百里,圍了襄陽,又把曹仁圍在了樊城。曹仁敗給關羽,曹操當時剛從漢中敗歸,只好先讓于禁、龐德出戰(zhàn),是為七軍,再讓徐晃湊了支新軍馬,去宛城接應。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大水暴漲,關羽于是水淹七軍。擒了于禁,斬了龐德。憑借這次自然災害,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害的曹操都想遷都了,不過被蔣濟和司馬懿勸住了。
但是隨后,關羽就在曹仁、滿寵、徐晃等合擊之下,不敵,關羽放棄樊城,退過漢水,之后盟友背后捅刀子,這或者還能料到;國舅爺糜芳居然倒戈,這就始料未及了,在之后就是敗走麥城,戰(zhàn)死。
張遼,作為五之良將之首,威震逍遙津之戰(zhàn),可以說比關羽“威震華夏”更有真實,更有分量。試問,假如天不降大雨,關羽還能趁機“水淹”七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