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對愛情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隨著社會變遷,人們對愛情的態(tài)度至少在文化價值、性欲、性傾向、婚姻狀況四個方面有所變化。例如,古希臘人崇尚柏拉圖式的愛情,古羅馬人認為丈夫和妻子應(yīng)該成為朋友,中世紀人認為愛情神圣高雅,是上流社會的專利,這一時期的宮廷愛情(courtly love)和婚姻互不相容??偠灾瑦矍榈念愋投喾N多樣,不同理論也有不同的劃分方法。
美國心理學(xué)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of love)認為,不同的愛情都由三種成分構(gòu)成,即親密、激情和承諾。親密(intimacy)是情感性的,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等溫暖體驗,往往和精神領(lǐng)域的契合有關(guān),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觀一致,當(dāng)激情期度過以后,親密這個元素成為維系愛情長久發(fā)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激情(passion)是一種動機或驅(qū)力,主要特征為性的喚醒和欲望,也就是俗稱的“有感覺”,一見鐘情就是激情在起作用。承諾(commitment)是認知性的,指投身于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也就是愿意承諾和對方發(fā)展一段長期的親密關(guān)系。既可以是短期的,比如說承諾愛一個人,也可以是長期的,即忠誠、責(zé)任,是一種患難與共、矢志不渝的承諾。這三個成分就是愛情三角形的三條邊,每個成分的強度都可以有高低的變化,因此愛情的三角形也就有各種形狀和大小。三個因素的存在或缺失,會在個體中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愛情體驗。簡化來看,愛情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無愛(nonlove)
當(dāng)親密、激情、承諾三大要素均不具備時,就不存在愛情。這通常是人們對新認識的人的態(tài)度。兩人可能僅僅是萍水相逢,點頭之交。這種關(guān)系是隨意、膚淺且不受約束的。
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
當(dāng)充分具備親密、激情、承諾這三種愛情要素時,人們就能體驗到完美的愛情。完美之愛本身是較為理想化的、較難長期持續(xù)的。但如果一段愛情曾存在完美之愛的階段,就更容易長久,即使激情慢慢淡化,也可以通過雙方的經(jīng)營有所激發(fā)。和其他類型的愛情相比,完美之愛提供了愛情長久的最佳可能。
喜歡式愛情(liking)
如果親密程度高,激情和承諾程度低,就是喜歡。兩個人彼此親近,但不存在性吸引和與對方共度余生的期望。
迷戀式愛情(infatuated love)
如果激情程度高,親密和承諾程度低,就是迷戀。對對方有著強烈的思慕,但并不熟識,甚至沒說過話,這種激情之愛就屬于迷戀。
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
如果只有承諾,但沒有親密和激情,就是空虛的愛。這種愛沒有溫情的分享也沒有激情的火花,僅僅只是因為社會和法律上的一些原因在一起過日子,常見于包辦婚姻的初始階段。
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
親密和激情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的愛是浪漫之愛,這種愛情沒有承諾,“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jīng)擁有”,會因為幻想和新奇的減弱難以持久,往往是美好但短暫的。
友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親密和承諾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的愛是相伴之愛,這種愛情以友誼為基礎(chǔ),包含溫情和信任,但沒有激情。例如一對結(jié)婚五十年的夫妻,已經(jīng)沒有年輕時的激情,但長久而幸福。
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
激情和承諾結(jié)合在一起,但缺少親密的愛被稱作愚昧之愛。例如雙方由于激情而閃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這種愛情往往維持不了多久。
表 1 八種愛情特征表 | |||
親密 | 激情 | 承諾 | |
無愛 | |||
完美式愛情 | √ | √ | √ |
喜歡式愛情 | √ | ||
迷戀式愛情 | √ | ||
空洞式愛情 | √ | ||
浪漫式愛情 | √ | √ | |
友伴式愛情 | √ | √ | |
愚蠢式愛情 | √ | √ |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的分類往往并非如此涇渭分明,人們對愛的實際體驗是復(fù)雜的,愛情的三個組成成分也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所以一對愛情伴侶在不同時期可能會體驗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愛情。例如一對伴侶從無愛狀態(tài)開始相識,互相吸引和親近,形成“浪漫之愛”,之后逐漸相知相許,加深了對彼此的承諾,慢慢形成“完美之愛”,隨著時間推移激情散去,又逐漸變成“相伴之愛”。另外,兩個人可能對這三種愛情成分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知,對雙方關(guān)系的認識和期待也會存在差異,例如一方在進入愛情初期就表示希望和對方發(fā)展長期的親密關(guān)系,但另一方認為彼此了解不夠深入,還不想做出承諾。
愛情三角只是一個模型,并非三種因素齊備才能談戀愛。親密與承諾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才能逐漸形成,激情與欲望的維護也需要時間。總之,愛和被愛都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實踐和培養(yǎng)。愛情三角理論可以作為一種指引,幫助情侶們看清其在激情、親密和承諾三方面的匹配程度。
社會學(xué)家約翰·艾倫·李(John Alan Lee)認為愛情的三原色是激情、游戲和友誼,他采用希臘和拉丁詞語來區(qū)分和描述六種不同類型的愛情風(fēng)格,這些模式是受文化和社會影響的,其差別表現(xiàn)在情感的強烈程度、忠誠程度、期待的愛人特征以及得到對方回報的愛情期望。同一個人可能同時有幾種戀愛模式,或者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戀愛模式。
激情之愛(eros)
激情之愛與人的色欲有關(guān),是一種激情與浪漫相結(jié)合的愛情類型。這類戀人很受外表的影響,相信一見鐘情,急于與伴侶建立深厚的關(guān)系。
游戲之愛(ludus)
游戲之愛指將愛情視為一場游戲,拒絕依靠任何一個人且不鼓勵另一半的親密行為。游戲式的戀人往往可能擁有或試圖擁有多個伴侶,周旋于幾個情人之間,處理好每一段關(guān)系,盡量不讓幾個伴侶相見。
友誼之愛(storge)
友誼之愛是一種冷靜的、和緩的、無性的、毫無激情的,但具有尊重、友誼、承諾和熟悉等特征的愛情。這類戀人不重視強烈的情感,而偏好緩慢建立的依戀,非常關(guān)心對方,尋求友誼并逐漸發(fā)展為持久的忠誠。與短暫的浪漫相比,這種愛情更加持久。
占有之愛(mania)
這類戀人能夠感覺到強烈的情感和激情的性愛,容易沉迷愛情并充滿幻想,難以滿足,充滿占有欲和依賴感,必須“擁有”所愛的人。
奉獻之愛(agape)
奉獻之愛包括無私地、不求回報地給予。這類戀人具有利他精神,無私地關(guān)心伴侶的幸福與成長,把愛情視為一種職責(zé)。
現(xiàn)實之愛(pragma)
現(xiàn)實之愛與激情之愛相反,是有邏輯的、理性的。這種戀人客觀務(wù)實,會根據(jù)年齡、工作等現(xiàn)實指標冷靜地尋找理論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侶,將愛情建立在資產(chǎn)與責(zé)任的基礎(chǔ)上。這六種愛情風(fēng)格能夠幫助人們更精細地分析各種愛情體驗。研究發(fā)現(xiàn),持有相似愛情風(fēng)格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愛情體驗往往會發(fā)生交叉重疊。愛情風(fēng)格也提醒我們,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影響愛情的重要因素,如現(xiàn)實因素。
美國心理學(xué)家埃倫·伯奇德(Ellen Berscheid)把愛情歸結(jié)為4類:(1)依戀的愛:此類型的個體會親近年齡更大、更強壯、更聰明的他人,可能與嬰兒期依戀現(xiàn)象有關(guān)。(2)憐憫的愛:此類型個體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把別人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較少考慮自己的幸福。(3)友誼的愛:此類型個體喜歡對自己好的人,不喜歡對自己不好的人,個體相信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價值。(4)浪漫的愛:浪漫的愛帶有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