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梅之記,始見于《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迄
今2000年矣。至晉,有詠梅詩現(xiàn),相陸凱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
枝春”句。南北朝時,關梅詩文、韻事益盛。《金陵志》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于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于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梅花圖案用于美化
之始。唐相宋璟、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張九齡、李白、韓愈、李商隱、杜枚等皆有詩作傳
世。宋林逋(和靖)、蘇軾、秦觀、王安石、陸游、范成大等,亦有甚多詠梅詩詞名世。
梅入畫,有史載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稱“墨梅始祖”,宋
哲宗時,僧住衡山華光寺,酷愛梅,月夜未寢,見疏影橫于其紙窗,蕭然可愛,遂以筆戲摹其
影。凌晨視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學畫而得其無諍三昧,名播于世。山谷道人嘆之曰:“如
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只欠香耳。”士大夫有請數(shù)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自者。重
濃淡而不著色,有《華光梅譜》留世,后補之、元章皆源此。補之承仲仁之衣缽,以水墨涂于
絹,托梅之白葩,或以墨圈梅。冬心說:“補之為華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處如鷺立寒汀,不
欲為人作近玩也?!?br>
元王元章,幼貧,“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尤喜梅,自號梅花屋主,暮隱于九
里山,植梅花上千株,始能宗其造化,畫作或疏或密,皆得其真意,雪、月、風、煙之奇絕形
態(tài)畢矣。創(chuàng)“白花頭畫法”“破蕊之法”“發(fā)枝法”,皆為后世師也??v徐文長之傲放,亦云
“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發(fā)干元章不若吾。”青藤謁元章墓,詩曰:“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
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 明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皆元章門
人。清之羅聘、金農(nóng)、李方膺、汪士慎等俱受其影響。如羅聘圈白頭花,金農(nóng)、汪士慎千花萬
蕊,李方膺水墨淋漓,均由此化出。
至清末,老缶以篆隸入畫,蒼遒盡然,大寫意之“意”足矣。近人習者盛,然出其右者未見,
慨哉。
一、宋代
仲仁(1086-1093)
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寄居于瀟湘門
外華光寺,“因住華光,人以為號”。元代趙孟頫墨梅題跋中稱:“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
為稱首?!彼€始創(chuàng)了歲寒三友圖(松、竹、梅)這類題材。最愛畫梅,在方丈之前植梅,花
放時移床于花下,每于月下見梅疏影橫斜,即以筆墨摹其狀,頗得梅之神韻,此后經(jīng)過不斷地
對梅花的觀察和筆墨的積累,終于突破前人技法,以水墨暈寫梅花的各種姿態(tài)而自成一格,墨
梅遂成為花鳥畫領域中的新品種,對于中國繪畫題材與技法的開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庭
堅稱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惠洪稱“華光作此梅,如西湖籬
落間煙重雨昏時節(jié)”。劉克莊稱他“梅花寫真妙天下”。著有《華光梅譜》傳世,對宋代畫梅
理論有突出貢獻,后世揚無咎、王冕皆源于此。
仲仁作畫認真,先焚香,要禪定意適,才下筆揮灑。他的墨梅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好評,紛紛向
其求畫。,他與“蘇門四學士”中秦觀、黃庭堅交往的故事最為人稱道。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35年)
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
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
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趙佶于花鳥畫尤為注意。趙佶的花鳥畫,以極其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既從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對象
的生長規(guī)律,且以特有的筆調(diào)活靈活現(xiàn)地傳達出對象的精神特質(zhì),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
。
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向分徐(熙)、黃(筌)兩派,兩派各有長短。黃派長于用色而短于用筆,徐
派長于用筆而短于用色。以技術的標準論,徐不及黃的精工艷麗;憑藝術的標準言,黃不及徐
的氣韻瀟灑。用筆和設色作為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技法中兩大極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憑趙佶
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他對徐、黃兩派的技法特點的認識是清醒的。因此,趙佶的花鳥畫是學習吳
元瑜而上繼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長。
臘梅山禽圖 宋 趙佶 絹本設色 縱82.8厘米 橫52.8厘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一株臘梅枝干略彎而勁挺直往上伸,極富彈性,互相交錯而有變化。枝頭幾點黃梅開放
,似乎有陣陣清香襲來。臘梅枝頭上的一對山雀相互依偎均向著左側畫面,將觀者視線引向畫
外??坍嫻ふ氈?,富有生活情趣。臘梅枝干以勁細墨筆鉤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
用水墨畫出。筆墨的細粗、干濕配合協(xié)調(diào)和諧。左下有畫家以瘦金書的題詩一首:“山禽矜逸
態(tài),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br>
揚無咎(1097-1169)
南宋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自稱為漢揚雄后裔,故其書姓不從“木”。清江
(今屬江西)人,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揚無咎尤擅畫梅,下筆便勝華光。水墨梅竹、松石
、水仙筆法清淡野逸,尤擅畫巨幅,枝干蒼老如鐵石,其葩芬芳,敷如玉雪,豫章人視如拱壁
。嘗游臨江始作折枝梅于樂工矮壁,為時人稱賞。所居庭中“有梅樹大如數(shù)間屋,蒼皮蘚斑,
繁花如簇”,大得其趣。創(chuàng)用水墨線條圈出花瓣之法,變前人畫梅以墨或彩色點瓣來表現(xiàn)花朵
,更展示了梅花疏淡清雅之特性。楊無咎畫梅功底精深,獨步一時,據(jù)說他畫的梅花張之壁間
,便有“蜂蝶集其上”。
揚無咎生性耿介,不慕名利,不俯仰時好,故其畫有“孤標雅韻”之風。相傳徽宗見其畫梅,
戲曰其所畫之梅為“村梅”。因其在畫卷上自署“奉敕村梅”,故名。亦能畫水墨人物,師法
李公麟。傳世作品有乾道元年(1165)作《四梅圖》卷及《雪梅圖》卷。
《四梅圖》寫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tài)。后自書“柳梢青”詞四首,分詠四梅。
又自題道;“范端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仍各賦詞一首,畫可
信筆,詞難命意,欲之不從,勉徇其請。予作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今再用此聲調(diào)
,蓋近時喜唱此曲故也?!蔽闹刑岬降摹岸瞬保斌?,﹝范直筠﹞為范仲淹的曾孫。自題
作與“乾道元年”,即公元1165年,揚氏時年六十九歲。后幅有元人柯九思至元十一月和詩,
清人笪重光等人題記。
楊無咎四梅圖之未開
楊無咎四梅圖之欲開
楊無咎四梅圖之盛開
楊無咎四梅圖之將殘
四梅圖 紙本 墨筆 縱37.2厘米,橫35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無款,卷左方有宋人自稱"海野老農(nóng)"者題跋。在畫面的左上方用墨筆畫了一枝偃仰恣縱的
野梅。間以疏竹遮映,自成格局,并偕淡墨暈染天色,烘托出梅花和竹上的積雪。 全圖用筆簡
逸,布景舒朗清新,很富有杭州孤山籬落間那種"疏影橫斜""暗看香動"的詩意。
馬遠(1190年-1279年)
宋代杰出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錢塘(今浙江 杭州)
。南宋畫院待詔。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都是畫院畫家。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
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
史上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大畫家。以拖技的多姿形態(tài)畫梅樹,尤善于在章法大膽取舍剪裁,描繪山之
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
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
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并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
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縱27厘米 橫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
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干,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
爽朗而有力。水波繪制出動意,表現(xiàn)迂回、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此圖
屬于所謂“江湖小景”的小景畫范圍。
馬麟(公元13世紀)(南宋)
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南渡后三代居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馬世榮之孫,
馬遠之子,生卒年不詳。馬遠是宋光宗、宋寧宗兩朝(1190-1224)畫院待詔,馬麟畫承家學,擅
畫人物、山水、花鳥,用筆圓勁,軒昂灑落,畫風秀潤處過于乃父。寧宗嘉泰(1201-1204)間授
畫院祗候,頗得寧宗趙擴、恭圣皇后楊氏及楊妹子(娃)稱賞,每于父子畫上題句。在《層疊冰
綃圖》中題詩云:“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
”《畫史會要》謂:“麟不逮父。遠愛其子,多于己畫上題麟,蓋欲其章也。”
傳世作品有《層疊冰綃圖》軸,《橘綠圖》冊頁現(xiàn)均藏故宮博物院;《梅花圖》冊頁藏上海唐
云先生大石齋;《靜聽松風圖》軸、《芳雨春霽圖》冊頁、《暮雪寒禽圖》冊頁、《暗香疏影
圖》冊頁、《夏禹王像》軸等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夕陽秋色圖》軸,絹本,設色,為宋理
宗-趙昀賜周漢公主之物,藏日本根津美術館。
層疊冰綃圖
此圖是馬麟花鳥畫的存世名作。描繪綠萼梅兩枝,一俯一仰,婀娜多姿。據(jù)稱,綠萼梅花萼、
蒂純綠,枝梗帶青,系梅花中極名貴的品種。畫面梅開似玉蕊占風,瓊葩含露,綽約玲瓏,清
幽冷艷。扶疏的瘦枝玉蕊清冷,暗香浮動,為典型的“院體”宮梅。畫家以鉤勒法淡墨細線寫
出花瓣,再層層填色。以水墨繪枝,重彩染花,強烈的對比映襯,生動地體現(xiàn)了寒梅冰肌玉骨
之美。
巖叟 宋
字孟弼,大節(jié)子也。大定十九年進士,調(diào)葭州司候判官,再除雄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
除大理評事,再遷監(jiān)察御史、同河東北路轉(zhuǎn)運使事、中都路都轉(zhuǎn)運副使、刑部員外郎、忻州刺
史,以父憂去官。起復大理少卿、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按察轉(zhuǎn)運副使,累遷刑部侍郎,兼夔王傅
,太常卿兼國子祭酒。大安三年,朝廷欲塞諸城門以為兵備,集三品官議于尚書省,巖叟曰:
“塞門所以受兵,是任城而不任人。莫若遣兵擇將,背城疾戰(zhàn)?!睍r議多之。除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
,移定國軍。貞祐二年,改昭義,復移沁南。逾年,按察司言其年老不任邊要,乃致仕,退寓
洛陽,卒。巖叟,即北宋王巖叟。字彥霖,《宋史》有傳,未稱其擅畫,或為畫家之號。南宋
宋伯仁,號雪巖,擅畫梅,叟或即宋伯仁自號,待考。
梅花詩意圖
林椿(公元12世紀)南宋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間畫院待詔,賜金帶。工畫花鳥
、草蟲、果品,師趙昌,宗徐崇嗣。傅色輕淡,深得寫生之妙,極富生趣,所作花鳥果品直接
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濃淡,層層暈染陰陽向背,飽滿瑩潤輕勻透明,四實爛漫,鳥雀偷窺,驚飛
欲起,栩栩如生,尤小幅筆觸工細,布色鮮明,靜中寓動,生機盎然,為世人所寶。錢良右題
其《茶花鴿子圖》云:“林椿真跡,世不多見,或得片縑寸紙,不啻天球河圖。此卷《茶花鴿
子圖》,經(jīng)營布置,各極其態(tài),覽之景物生情,宛然欲活,可謂曲盡能事者矣。若后世懶弱柔
腕,率意而成者,烏能如是耶?”傳世作品有《枇杷山鳥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6.9厘米
,橫27.2厘米,筆法精細,它與《果熟來禽圖》冊頁、《葡萄草蟲圖》冊同藏故宮博物院;《
梅竹寒禽圖》冊頁藏上海博物館;《寫生海棠圖》冊頁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花鳥圖》卷圖錄
于《浙江古代畫家作品集》。
梅竹寒禽圖 團扇 絹本設色
趙孟堅(1199-1264)
中國南宋畫家。生于慶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說卒于咸淳三年(1267)
。字子固,號彝齋;宋宗室,為太祖十一世孫,浙江湖州人。曾任湖州掾、轉(zhuǎn)運司幕、諸暨知
縣、提轄左帑。工詩善文,家富收藏,擅梅、蘭、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畫多用水墨,用
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風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書法墨跡《自書詩卷》,繪畫《墨蘭圖
》、《墨水仙圖》、《歲寒三友圖》等傳世,著《彝齋文編》4卷。
歲寒三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佚名 宋
梅竹雙雀圖
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見《石渠寶笈三編》)。無作者姓氏。此種風格的花鳥畫,雖無姓
名,但一望可知其為南宋中晚期(約1195一1279)的畫院中人所作,體狀物態(tài)均甚精工而有生
意。
紅梅孔雀圖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馬麟作。細審畫上題名,與馬麟的
風格十分迥異,其作風亦不相似。馬下一字模糊不清,不宜誤認為麟作。所以只好以無名氏收
錄于此?;蛟S是馬氏一家之作,但作品的年代似乎比馬麟早。
宋伯仁 南宋
字器之,號雪巖,廣平(今河北廣平)人。嘉熙(1238―1240)時善畫梅花,作梅花喜神譜,
后系以詩,識于景定二年(1261)。自稱每至花放時,徘徊竹籬茅屋間,滿腹清霜,兩肩寒月
,諦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實,圖形百種,各肖其形。工詩,著雪巖吟草
?!蹲x書敏求記》、《畊硯田齋筆記》、《梅花喜神譜序》
宋伯仁詩畫
徐禹功(1141-?)南宋
徐禹功,生卒年不詳,江西人,布衣,自號辛酉人。從書于竹節(jié)之名款“辛酉人”考之,當生于
南宋紹興11年(1141)或北宋元豐4年(1081)。宣和年間頗有畫名,善畫水墨梅竹,師從楊無
咎,得其生動之狀。傳世作品《雪中梅竹圖》,即《雪梅圖》。畫中,無論是章法構圖,還是
技法表現(xiàn),都明顯地體現(xiàn)著他與其師揚無咎的師承關系。遺憾的是他的存世之作僅此一件,使
我們不能領略其自身畫風之格局。畫上有清乾隆帝及董邦達、梁詩正等人的題詩。
雪中梅竹圖
圖中野梅橫空而出,修竹兩竿,枝葉紛披,虬枝疏梅半壓積雪,鐵干嶙峋,具以水墨烘暈出凌雪
傲霜之姿,用筆生動老勁。節(jié)枝上書,“辛酉人”款。乾隆弘歷及諸臣在畫心空隙處題記多段
。前隔水明人徐守和題簽,拖尾揚無咎行書《柳梢青》詞十闋,詞意與書法皆極清秀悅人,與
此圖皆屬精華之品。書畫名家趙孟堅所書兩長跋,書法特縱,與揚氏端壯靜穆形成鮮明對照。
二、元代
元代取消了五代、兩宋的畫院制度,除少數(shù)專業(yè)畫家服務于宮廷外,尚有一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
夫畫家,其余多為一些隱居不仕的文人畫家。元代繪畫在繼承庸、五代、宋繪畫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
進一步的發(fā)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興起,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畫成
為主要題材。
吳鎮(zhèn)(1280—1354))元
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漢族,浙江嘉興魏塘人。工詞翰,草書學辯光,山水師
巨然,墨竹宗文同。擅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
自屈原《漁父》及《莊子》中的漁父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后,漁父成了清高孤潔、避世脫俗
、嘯傲江湖的智者、隱士的化身。魏晉時期,漁父多次出現(xiàn)于山水詩中,到唐宋時期漁父形成
被固定下來,成了詩人、作家鐘愛的對象。漁父形象大量出現(xiàn)并形成一種風氣是在元代。文人
都采取了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態(tài)度。吳鎮(zhèn)對漁父最為情有獨鐘。但吳鎮(zhèn)并沒有對其主人公做細致
刻畫,而是盡情的描繪了周邊環(huán)境。吳鎮(zhèn)的圖式經(jīng)營大體是近處土坡,遠處低矮山巒,中間大
部分是遼闊的水面。這種圖式,吳鎮(zhèn)是以濕筆為之的,有一種煙雨茫茫之感,從而使遠處山巒
愈顯遙遠,中間水面愈顯開闊,似乎帶領觀者進入一種凄靜、孤寂、超塵脫俗的世界。吳鎮(zhèn)巧
妙的把漁父安排于水面一個較突出的位置,形象是模糊的,但給人印象卻是深刻的。
吳鎮(zhèn)自稱畫竹五十年。在藝術上他首推文同,再宗蘇軾,其墨竹畫藝受到李衍、趙孟頫的影響
;當元朝重臣高克恭在江南任職時,吳鎮(zhèn)曾受到他的指授。吳鎮(zhèn)一生所作墨竹十分豐富,但幾
經(jīng)戰(zhàn)亂,存世者不多。更可貴的是,吳鎮(zhèn)有許多關于畫竹的精論,傳至今日。他的墨竹理論可
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他對竹子人格化的認識,這是他創(chuàng)作墨竹的原動力;二、畫竹者的心
境;三、墨竹的一些具體技法。
墨梅圖卷
圖上有清人題詩數(shù)首,畫后有作者書于至正八年(1348)的長題,論述了畫梅流派。
作者用意筆畫老干發(fā)新枝,淡墨勾花點蕊,清氣滿乾坤,梅樹的枝干頗有姿態(tài),粗枝橫生,在
粗枝的起筆處補上兩根豎生的枝條,求得枝干的平衡。筆法粗勁隨意,盡得自然生態(tài),上承宋
代揚無咎、趙孟堅的筆意,下啟元末王冕的墨梅畫法。
王冕(1287年-1359年)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
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
龍、老村、梅翁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nóng)家。幼年喪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時間畫
荷花,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里山,以賣畫為生。畫梅
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
是他始創(chuàng)。著有《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等。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攻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
,筆意簡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
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chuàng)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
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表現(xiàn)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
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
作。
南枝早春圖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51.4厘米 橫52.2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墨梅老干新枝,昂揚向上,豪放不羈,盡顯梅花的勁峭冷香、豐韻傲骨。畫中以“飛白法
”畫枝干,兼有書法筆意,運筆風神峭拔,挺勁瀟灑,自下而上,一氣呵成。畫細梢或如鐵鞭
鶴膝,或如弓梢釣竿,俱氣足力滿、頓挫有韻。王冕一改揚咎之等畫梅舊法,以枝多花繁為一
大特色。此圖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亂,疏密有緒,圈花點蕊,別出新意,顯示了枝干勁俊、
千花萬蕊、天真爛漫、生機盎然的藝術效果。
墨梅圖 王冕 立軸紙本 墨設色 縱68厘米橫2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梅枝倒掛,枝條生長茂盛,伸展交錯,呈四出之勢。枝頭綴滿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綻
花蕾,或盛開怒放,或殘美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tài)。畫中一改宋人畫梅“疏枝淺蕊”之法
而以繁花萬枝,千叢萬簇勝出,更顯風神綽約。用筆挺勁有力。行枝連續(xù)如彎弓秋月,圈花“
一筆兩頓挫”,簡潔暢利。筆法灑脫,繁花似錦,無嫵媚纖弱之態(tài),反顯清貞孤傲的氣概,顯
示出畫家不凡的創(chuàng)造能力。圖中自題詩五首,雄奇跌宕,直攄性靈,使畫品、詩品、人品融為
一體。
鄒復雷 元
生卒年不詳,道士,別署洞玄丹房主,齋名“蓬蓽居”。工詩、擅畫,尤精寫梅,為時人所重
,畫名頗高。圖繪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心魄。畫
家以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干,梅花畫法奇特,既非用筆點染,亦非用線鉤勒,而用絹
卷或線團蘸墨點成。作者以特寫鏡頭截取畫面,擅用疏與密、繁與簡、直與曲等對比手法布局
,筆勢遒勁奔放,墨色濃淡參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畫的杰作。
春消息圖卷
圖中所繪梅花干蒼枝勁,花朵繁密。畫家經(jīng)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干,枝條用筆遒勁挺
峭。梅花的畫法尤為奇特,既不是用筆點染,亦非以線勾勒,而是用紙或絹卷蘸墨點成。全圖
顯現(xiàn)的是一種蒼健的風格。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
心魄。畫家以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干,梅花畫法奇特,既非用筆點染,亦非用線鉤勒
,而用絹卷或線團蘸墨點成。作者以特寫鏡頭截取畫面,擅用疏與密、繁與簡、直與曲等對比
手法布局,筆勢遒勁奔放,墨色濃淡參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畫的杰作。此圖為鄒復
雷傳世的惟一畫作。
吳瓘(公元14世紀中)元
嘉興人,富收藏,精鑒賞,墨梅學揚無咎,亦能畫窠石與寒雀,寫意居多。此畫寥寥數(shù)筆,寫
出梅花兩枝,竹葉數(shù)片,署“竹莊人”款,也是游戲之作,筆力較吳鎮(zhèn)卻稍為遜色。畫家既畫
之,又詠之,行書題七言詩一首,極為精彩地將詩書畫結合起來。此畫簡單得只畫了幾近空梢
的梅枝,矗立在曉風中,只待消息傳來便破蕾而出。此畫雖無名款,但筆法勁健雄麗,與滿幅
的題詩共同營造了詩書畫完美結合的意境。
吳瓘梅竹圖
三、明代
陳錄 明
字憲章,以字行,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墨梅、松、竹、蘭蕙,筆意儒雅,
與王讓齊名。評者以二家雖格意不同,錄筆力實過王謙。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嘗作墨梅圖?!?br>
圖繪寶鑒續(xù)纂》、《畫史會要》、《紹興府志》、《明畫錄》、《無聲詩史》、《越畫見聞》
。
梅花圖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16.5厘米 橫61.7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梅花圖與畫家的《萬玉圖》有異曲同二之妙,但在氣勢上更覺恢宏。此圖梅干自左出,倒
垂而下,分為二枝,一枝彎曲直下,一直平伸出畫面,但細枝側條全取披垂之勢,與總的動勢
保持一致。畫面上繁花密蕊、瓔珞紛呈,千條萬玉,撲面而來。構圖上將主干分散從而強調(diào)密
如萬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體現(xiàn)了畫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
花獻佛”,以寫“梅花得意羨群芳”的心情,從而少了王冕畫梅之中的那種孤傲和清雅之氣。
文征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42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
,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38年,年90歲,曾官
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明代中期最著名
的畫家、大書法家,號“ 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皡?br>
門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中四才子”)
。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
冰姿倩影圖
唐寅(1470-1523)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jù)傳于明憲宗成化六年
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
,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
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徐渭(1521-1593)
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
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
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于他年輕時
如何聰明,后來如何捉弄官宦等。徐渭多才多藝,曾經(jīng)出入東南七省督帥胡宗憲的幕府,得到
明世宗和一些名臣的賞識,他曾投身抗倭斗爭,很想為國效勞、有一番作為。正因為徐渭對腐
敗的封建統(tǒng)治和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的不滿,他才力張革新。表現(xiàn)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就是提倡創(chuàng)新
,反對摹古,提倡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個性,反對不講真話的偽道統(tǒng)。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為什么
徐渭將寫意花鳥畫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并創(chuàng)立了大寫意花鳥畫一派。
陳洪綬(1598-1652)
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
遲,又號悔僧、云門僧。漢族,浙江諸暨市楓橋鎮(zhèn)陳家村人。明季國子監(jiān)生,明亡使為清軍俘
獲,雖脅以死,亦不肯為之作畫,曾入紹興云門寺為僧,工人物,名作《九歌》、《西廂記》
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梅石圖 軸 明 陳洪綬作 紙本 墨筆 縱115.2cm 橫56cm
本幅署款“老蓮洪綬畫于柳莊”。鈐“蓮白衣”。 是圖以古拙奇特的造型繪拳石聳立,旁伴一
株被截去諸多枝干的老梅樹,樹上幾朵梅花綻蕾展瓣。構圖簡約洗練,并注重物象間的相互襯
托與對比。畫石用線勾出圓潤的外形,再以淡墨渲染。畫梅則用濃、枯墨筆勾勒,線條古拙方
硬,具金石韻味,體現(xiàn)了老梅飽經(jīng)滄桑的古木氣息。 清內(nèi)府《石渠寶笈》著錄。
劉世儒 主要活動于明代正德、嘉靖(1506-1566)
字繼相,號雪湖(明畫錄作名繼相,歷代畫史匯傳誤為二人:一劉世儒字繼相,一劉士儒號雪
湖),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見王冕畫梅而悅之,至廢寢食。學成,遂負笈賈履,走名
山幽谷,扁訪梅花之奇,盡得其情態(tài)。王思任謂其行年九十,畫梅八十年,蓋紀實也。著雪湖
梅譜,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成書。石渠寶笈三編載有天啟三年(一六二三)作先春報喜
畫(梅)圖?!睹魇?藝文志、山陰志、明畫錄、無聲詩史、圖繪寶鑒續(xù)纂、頌齋書畫小記、越
中歷代畫人傳》。傳世作品有《雪梅雙兔圖》軸,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梅花圖》長卷、
《梅花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月梅圖》軸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另有天啟三年(1623)作
《先春報喜圖》軸著錄于《石渠寶笈》。著有《雪湖梅譜》兩卷,成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孫名應龍,字明吾,號問心道人,傳祖業(yè),紹興府城大善寺禪房有其墨梅壁畫。
款識:一、雪湖劉世儒。 鈐印:劉世儒 二、雪湖。 鈐?。貉┖O長、劉繼相 備注:劉世儒
,主要活動于明正德-嘉靖年間。字繼相,號雪湖。浙江紹興人。擅長梅花。著述有雪湖梅譜
。傳世作品有《雪梅雙兔圖》軸,現(xiàn)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梅花圖》長卷、《梅花圖》軸藏
故宮博物院;《月梅圖》軸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另有天啟三年(1623)作《先春報喜圖》
軸著錄于《石渠寶笈》。著有《雪湖梅譜》兩卷,成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
王謙,生卒年不詳
約活動于明永樂至正德年間。字牧之,號binghu道人,浙江杭州人。作梅花清奇可愛,落筆雄
逸。傳世作品有《卓冠群芳圖》、《墨梅圖》等。
卓冠群芳圖
陸復(公元15世紀)
字明本,自號梅花主人,吳江(今江蘇吳江)人 ,生卒年不詳。善畫梅,宗法王冕,筆力挺勁
如鐵,發(fā)梢長而如箭,千花萬蕊,標格崚蹭,柔密疏簡,獨具匠心。傳世作品有《雪梅圖》軸
,自題:“大雪園林疆萬木,老梅瀟灑正開華。陸復?!眻D錄于《歷代梅花寫意畫風》。從藝
活動約在宣德、正統(tǒng)間。此圖繪老梅一枝,筆勢遒勁而老辣,古拙而生動。從畫中畫家自題“大
雪圍林僵葉木,老梅瀟灑正開華”中可以看出,此畫是表現(xiàn)雪中傲梅不畏霜雪、不畏嚴寒的高貴
品質(zhì)。
梅花圖
孫克弘(1532或1533-1611)
一作克宏,字允執(zhí),號雪居,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善用枯老之筆行干作花,或著色或水墨
,皆極古淡。所居曰東郭草堂,列名跡於秋琳閣,盤礴觴詠,客至如歸。晚年屏卻一切,僅寫
墨梅,亦有雅尚。
沈襄
字叔戍,號小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父鏈以劾嚴嵩譎戍,繼又論死,襄亦瀕危。及嵩敗
以蔭補官,仕至姚安太守。少好學劍,縱橫擊刺得其法。見窗下老梅,日模之,后訪劉世儒于
萬玉樓,師之旬日,盡得其意,因悟其縱橫之妙,與劍法同,遂以寫梅、竹稱絕藝。尤善墨梅
,枯潤咸有天趣。天啟七年嘗為胡正言十竹齋梅譜作冰妃寫照臨水梅圖。卒年約七十。著小霞
梅譜,有自題梅花詩一百九十首。《山陰志、越畫見聞、雪湖梅譜沈襄序、小霞梅譜、懷古田
舍梅統(tǒng)、越中歷代畫人傳、十竹齋書畫譜》
四、清代
金俊明(1602-1675)
明末清初畫家、詩人。初姓朱,名袞,字九章,后改今姓名,字孝章,號耿庵、不寐道人,吳(
今江蘇蘇州)人。明諸生。少隨父官寧夏,往來燕、趙之間。入復社,博學有才氣。工墨梅,斟
酌于華光、補之間,別成雅構,疏花細蕊,豐姿翩翩。晚年老筆紛披,又具一格。其畫蘭,論
者比之南宋鄭思肖。明亡后,隱居不出,以畫自給。間作山水、竹石,皆蕭疏有致。傳世作品
有清康熙元年(1662)作《梅花冊》(十頁),有單行本;六年作《墨梅冊》(十二頁),現(xiàn)藏故宮
博物院;十三年作《歲寒三友圖》軸,藏南京博物院。1931年文明書局出版《金耿庵墨梅冊》
影印本。亦善詩。著有《春草閑房詩集》、《退量稿》、《闡幽錄》、《康濟譜》等。
弘仁(1610-1664)
字無智,出家后號漸江。俗姓江,名韜,字大奇,又名舫,字鷗盟(一作亦奇,大奇)。少年
孤貧、性癖、自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一生從不間斷。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離歙
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云游各地后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jīng)常
往來于黃山、白岳之間。弘仁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標、孫逸、汪立瑞等四人被
稱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稱“海陽四大家”。畫史上稱弘仁、髡殘、石濤、八大為畫壇“
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畫從宋元各家入手,萬崇倪瓚畫法,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曾
作黃山真景50幅,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 ,給人以清新之感。其《黃山松石圖》亦偉俊
有致,不落陳規(guī)。所作《曉江風便圖》寫浦口 景色,筆墨賀勁,兼用側鋒,是其晚年代表作。
除山水外,亦寫梅花和雙鉤竹行書法顏真卿,楷書學倪云林得其神韻。
峭壁竹梅
朱耷(約1626年-約1705年)
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 、入屋、驢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 字良月,號破云樵者。漢
族,南昌(今屬江西)人 。明末清初畫家,明亡后削發(fā)為僧,后改信道教 ,住南昌青云譜道
院。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并善于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于世。在創(chuàng)作上取法自然,筆墨
簡煉,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chuàng)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
梅花圖畫上簽署的落款為八大山人,看起來卻像“笑之”。表明了畫家作為明代皇室后裔對清
的一種不從和嘲諷心態(tài)。僅繪一枝梅,僅有四朵梅花在梅枝上很孤立地綻放,揭示了畫家的孤
獨心理和落寞的心態(tài)。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和花鳥。他的畫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
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于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
,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fā)現(xiàn)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
書云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
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
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diào),而是枯索冷寂,滿目凄涼,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
,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
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
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xiàn),能夠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時人所不及
。 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
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畫魚、鳥,曾作白眼向人之狀,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其花鳥畫風
,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署款傳綮、個山、驢 、人屋,多繪蔬果、花卉
、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多。畫面比較精細工致,勁挺有力。50歲至65歲為中期,畫風逐漸
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夸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
,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65歲以后為晚期、藝術日趨成熟
。筆勢變?yōu)闃忝蹅ィ煨蜆O為夸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
神情。他畫的鳥有些顯得很倔強,即使落墨不多,卻表現(xiàn)出鳥兒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觸,觸之
即飛的感覺。有些禽鳥拳足縮頸,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態(tài),在構圖、筆墨上也更加簡略。這
些形象塑造,無疑是畫家自的寫照,即憤慨悲歌,憂憤于世,一一寄情于筆墨。他在題黃公望
山水詩中寫道:郭家皴法云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與宋山河。表現(xiàn)
出他的民族意識。
石濤(1630-1724年)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發(fā)為僧后,更名元濟、超濟、原
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
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后人、清
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中國清代畫家。僧人。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
,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
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
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
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
”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
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對清代以至現(xiàn)當代的中國繪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
遠的影響。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淮揚潔秋圖》、《惠泉夜泛圖》、《山水清音圖》、
《細雨虬松圖》、《梅竹圖》、《墨荷圖》、《竹菊石圖》等傳世。著《苦瓜和尚畫語錄》,
闡述了他對山水畫的認識,提出一畫說,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
打草稿”等,在中國畫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武(1632-1690)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勤中,晚號忘庵,又號雪顛道人。明代畫家王鏊六世孫,精鑒賞,
富收藏,擅畫花鳥,風格工整秀麗,正如王時敏所云:“神韻生動,應在妙品中。”為清初院
畫的名家。亦擅詩文。傳世作品有《水仙柏石圖》、《紅杏白鴿圖》、《鴛鴦白鷺圖》等。
惲壽平(1633—1690)
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田,一號白云外史、云溪史、東園客、巢楓客、
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畫家。創(chuàng)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特點是以
瀟灑秀逸的用筆直接點蘸顏色敷染成畫,講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為滿足,有文人畫的情調(diào)、
韻味。其山水畫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韻、情趣取勝,與“四王”、吳歷并稱“清初六大家”。
他又善詩文和書法,詩被譽為“毗陵六逸之冠”。書法主要學褚遂良,被稱為“惲體”。
五清圖
松竹梅水月的組合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不算太常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以畫(書)品等量于人
品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繪者若無足夠的人品氣節(jié),輕易不敢染指于此,這在元代這一書畫與文人
趣味融合的最重要時期尤其如此,以致有趙孟頫書被譏刺為諛書而被貶斥下流之故實。出于歷
史的原因,元代的丹青名家?guī)缀醵际且詺夤?jié)相高的,比如倪瓚、王冕之流;而當時以暗喻人品
氣節(jié)的荷、梅、竹入畫并暴得大名的更比比皆是,如吳鎮(zhèn)、王冕之類。在此背景下,松竹梅水
月這一暗寓高潔、節(jié)操最經(jīng)典的意象組合即獲得時流認可。不過,盡管如此,元代以降,似乎
在氣節(jié)、人品上有足夠自信而有意于此題材的丹青名家并不多見,其中杰出者,除了明清易代
之際的八大山人等,大概便是四王吳惲中的惲壽平了。
松、竹、梅經(jīng)霜雪而不凋謝,是品格堅貞的寫照;竹以其有節(jié)空心寓君子的節(jié)操與虛心,而水
與明月更是清澈透明、潔白無瑕的君子人品象征。整幅所繪皆為靜極之象,但惲壽平一寫來,
松枝搖蕩、月影掩映、梅干盤曲、竹葉虛塵而水面漣漪,都極有婀娜、動蕩之致,頗有生趣。
以致狄平子有“歐香館主筆下無一點塵實,由胸中無絲毫俗累。此臨元時舊本五清圖掃絕塵氛
,張之素壁,可令人俗念俱消。幾不知身在娑婆世界矣”之贊,可為灼見。
此幅與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署款為“辛酉(1681年)初秋南田壽平制”的《五清圖》之作在
構圖上大致相類,都屬三段式構圖;但此幅筆墨更老辣和渾融。同時,此幅也更注重三段之間
的意象穿插和有機協(xié)調(diào),不似故宮所藏的三段意象彼此等分、獨立而少呼應之趣,比如松枝自
上而下的延伸穿插、巖石自下而上的承接迎合,又以竹、梅連接上下左右,看似泛泛寫來,而
別具匠心經(jīng)營之妙。
沈銓(1682-1760)
字衡之,號南蘋,浙江德清縣新市鎮(zhèn)(一作吳興(今湖州)人)。少時家貧,隨父學扎紙花。20
歲左右,從事繪畫,并以此為生。其畫遠師宋代黃家畫派,近承明代呂紀,工寫花卉翎毛,禽
獸,設色妍麗,工致精麗、賦色濃艷,極盡構梁之巧。畫人物得不傳之秘。注重寫實,畫風謹
嚴工細,造型準確生動。嘗寫《花蕊夫人宮詞》為圖,筆意殊極巧妙。雍正九年(1731)應日本
天皇之聘,偕弟子鄭培、高鈞等東渡日本,歷時3年,形成“南蘋派”寫生畫,深受日人推崇,
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從習畫者頗多,日本江戶時代長崎畫派即在其影響下形成,尤以圓
山應舉最為著名。傳世作品有《五倫圖》、《柳陰驚禽》、《秋花貍奴圖》、《盤桃雙雉圖》
、《松鶴圖》、《梅花綬帶圖》、《松鹿圖》等。78歲高齡所作的《雙鶴圖》,構圖飽滿,筆
力雄健,被譽為晚年精品。
雪中游兔圖
此圖畫兩株老梅,梅花盛開,以白粉染出。樹干以墨點染暗面,樹后面有竹梅,幾只小兔在畫
面下方,或遙望梅花,或俯食青草,生機盎然。天空涂以淡墨,以襯出茫茫白雪。此圖沿襲了
歷代名家的寫實手法,但沈銓在此畫中很多地方不用線,而以明暗法代之,形成獨特的“沒骨
”風格。
金農(nóng)
金農(nóng)是揚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詩、書、畫、印以及琴曲、鑒賞、收藏方面都稱得上是大家
。金農(nóng)從小研習書文,文學造詣很高。濃厚的學養(yǎng)使他居于“揚州八怪”之首。但是金農(nóng)天性
散淡,他的書法作品較揚州八怪中的其他人來說,傳世作品數(shù)量是非常少的。
金農(nóng),浙江仁和或錢塘(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冬心,又號稽留山
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別號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蓮身居士、
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jīng)典上“蘇伐羅”即漢文“金”
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壇掃花人、金牛湖上會議老、百二硯田富翁
等。
他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此他給自己封了個“三朝老民”的閑號。人生際遇坎坷,
平生未做官,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生平好游,晚寓
揚州賣書畫以自給。妻亡無子,遂不復歸。金農(nóng)的書法藝術以古樸渾厚見長。他首創(chuàng)的漆書,
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金農(nóng)墨”濃厚似漆,寫出的字凸出于紙面。所用的毛筆,象扁
平的刷子,蘸上濃墨,行筆只折不轉(zhuǎn),象刷子刷漆一樣。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起來粗俗簡單,
無章法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有磅礴的氣韻。
紅綠梅花圖 金農(nóng) 立軸 絹本沒色 縱138厘米 橫65.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從款題中可知是金農(nóng)將元人辛貢、王冕所創(chuàng)的粉、白梅法,集寫于一畫之中的杰作。全幅
花枝繁密,生機勃發(fā)。以大筆淡墨畫干,濃墨點苔,枝條疏密有致。勾花點蕊,以粉朱、鉛白
點染花瓣,清麗透逸,有暗香浮動,韻清神幽之感,款署“七十三翁杭郡金農(nóng)記”。是作者晚
年的代表作之一。
鄭板橋(1693-1765)
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
令,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弊龉偾昂?,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
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
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
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
,日事詩酒,及調(diào)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
騷人、野衲作醉鄉(xiāng)游。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
,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
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汪士慎(1686-1759)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皳P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漢族,安徽休寧
人,寓居揚州。工分隸,善畫梅,神腴氣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為人作書畫,自
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來,雙目俱瞽,但仍揮寫,署款“心觀”二字。有《巢林
集》。
高翔(1688--1753)
清代畫家,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他一生從未做過官。高翔晚年時由于右
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
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
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
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畫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的園林小景,大多是從寫生中來
。金農(nóng)、汪士慎詩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筆,線描簡練,神態(tài)逼真。著有《西唐詩鈔》,
“揚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1695-1755)
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
人。為“揚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
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揚州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以賣畫為
生。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抄》。善畫松、竹、蘭、
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
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 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
詩,后人輯有《梅花樓 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shù)散見于畫上。
墨梅圖
李方鷹極力主張在師法自然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自立門戶,以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此圖在畫面
右角繪倒梅一枝。似乎信手拈來,卻得其天真,具有淳樸、自然之美,奇也在其中了。畫上有
畫家自題:“雪擁梅花傲歲寒,秀才風味畫圖有。人言結實濺牙齒,未解調(diào)羹尚借酸?!?br>
高鳳翰(1683-1749)
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晚號云阜,別號因地、因
時、因病等40多個,晚署南阜左手等。漢族,山東膠縣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
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
,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
此圖以澀筆渴墨,寫鐵干銅枝,以沒骨法與勾瓣法分寫赤、黃、白三色梅,在底浸淡墨的烘托
下,分外嫵媚。畫以蒼潤、剛柔對比見長,卻乏率意天成之趣,且書法秀麗不脫,當為早年筆
。
童鈺(1721-1782)
字璞嚴,又字二如,號二樹,又號札嚴,借庵子。山陰(今浙江紹興)布衣 。 善山水,以草隸
法寫蘭、竹、木石皆工 。尤善寫梅,宗揚無咎法,生平所作不下萬本,故有“萬幅梅花萬首詩
”小印 。 共畫梅蒼老古樸,墨氣雄厚 。 惟千篇一律,苦無迢逸,筆不能變化從心,終覺失
之板 。 工詩,亦以詠梅為勝 。 性落拓不為家計,嫁女無資,賣梅百幅以充奩具 。兼工草隸
,愛蓄古銅印章,精篆刻 。童鈺是生活在康乾盛世的一位藝壇奇才,他的身世,頗具傳奇色彩
。他自幼聰敏,6歲屬文,鄰人女畫家徐昭華見其年小勤學,7歲時抱童鈺置膝上,每旦為梳髻
課詩。及長,沉酣經(jīng)史,詩思益精敏,“萬言可立就”。后來,就館棲鳧村,嘗月中行吟,步
至南郊,行十馀里,天已曉,尚未覺。時有擢舟出城者,認識童鈺 ,遂相呼載以歸。有人沿著
他走過的道路,拾到他遺失的一條帶子,帶上打了許多結子,舉問其故,乃借以記夜吟篇數(shù)也
;數(shù)結,累累達百馀首。精思苦吟,標韻如此。時人敬之,與劉鳴玉、陳芝圖號稱“越中三子
”。
二樹寫梅在清初獨樹一幟,一變煮石山農(nóng)繁干密枝,千蕾萬玉之畫風,承襲青藤白陽及雪湖梅派余
風自出機杼,能繁能簡,成為清代豪放派畫梅代表,此幅雖小而潑墨淋漓蒼勁豪放,為其小幅精品
“十年行不到西湖,蕊冷香寒夢亦孤。為問林家三百樹,可層還名此花無?”
羅聘(1733-1799)
清代畫家。字遁夫,號兩峰。祖籍安徽歙縣,其先輩遷居揚州。“揚州八怪”中最年輕者。24
歲時,拜金農(nóng)為師,學詩習畫,30歲時在揚州畫界嶄露頭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羅聘
攜畫至京師拜謁名流,所作8幅《鬼趣圖》最受注意。次年南歸,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農(nóng)
詩作,并作后記。三十八年(1773)路經(jīng)泰安,與幾位好友相遇,滯留數(shù)月,于次年返里。42
~46歲間,曾游歷魯、晉、豫、鄂等地。47歲時,第二次赴京。其間,他曾畫蜈蚣、觀音、杜
甫與韓愈像,又作過指畫。在外漫游近10年,后因囊中羞澀而返里。返里后,仍以賣書畫為生
。乾隆四十九年(1784),應地方之請為重寧寺作大幅壁畫,畫中仙佛人物維妙維肖,傳為名
勝,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羅聘攜幼子允纘三上京師。其書畫不僅達官貴人求購
,在京朝鮮人亦以重金收買。其時收入頗豐,但因豪爽揮霍,8年后還需別人資助路費,才得以
返回故里。返鄉(xiāng)之后,作《梅花記歲圖》。嘉慶四年(1799)逝世。
賞析羅聘梅花冊:學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在明清之際受到不少畫家的青睞,羅聘
顯然是受金農(nóng)的格言“眾毀不如獨賞”的影響,在此畫中有意避開慣常習見的水墨撇寫之法,
別出心裁地用雙勾白描的工筆來畫梅花,變實為虛寫,突出整個畫面的淡雅、素潔,表現(xiàn)出一
種纖塵不染、瀟灑虛幻的超凡境界。畫上有羅聘自題:“古干盤旋嫩蕊新,東風曲護幾枝春。
世途百折花含笑,一殺難容直道人。冬心先生句,聘”。
梅花冊 清 羅聘 紙本墨筆 縱17.5厘米 橫22.1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虛谷(1823-1896)
籍本新安(今安徽歙縣),家于廣陵(今江蘇揚州)。清代畫家。僧人俗姓朱,名懷仁,移居江蘇
廣陵(今揚州)。初任清軍參將與太平軍作戰(zhàn),意有感觸,后出家。
梅鶴圖 紙本 設色 縱145.2厘米 橫78.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臨流老梅兩株,花繁似錦,枝干縱橫,二只白鶴在梅枝間翩翩起舞,曲頸俯首望急湍流水
。畫家以頓挫的側峰描繪了如劍如戟、鐵干清曜的梅樹,那參差交錯的枝條,棱角分明的花瓣
,突出了梅花天生寒骨、崢嶸向上的錚錚傲骨。山崖染淡石綠,樹干、梅花均用淡墨、色點畫
,鶴身以白粉大點成波紋狀。全圖色彩淡雅清新,僅次于鶴頂部大紅重色,格外醒目,與畫面
其他景物形成強烈對比,可謂“濃淡相宜”。筆法粗放灑脫,氣勢雄偉。左上署“辛卯春二月
虛谷”,時作者68歲。此圖為虛谷花鳥畫的代表作。
萬上遴(1739-1813)
字殿卿,號輞岡,江西分宜(分宜城郊輞岡人)拔貢生。清朝畫家,曾任清宮畫院待詔,專事書
畫。上遴年少失父,家境清寒。從小聰穎好學,酷愛王維詩畫,終日練習作畫,畫一幅畫,就
寫一首詩。“詩、畫、行、草”,均“細筋入骨”。
彭玉麟(1817-1890)
字少鶴,后改雪琴,號退省庵主人,祖籍衡陽渣江,生于安徽安慶,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
翼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清末水師統(tǒng)帥,湘軍首領,人稱雪
帥。 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
,湘軍水師創(chuàng)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彭玉麟
于軍事之暇,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后由俞曲園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八
卷),收錄詩作500余首。
吳昌碩(1844-1927)
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晚期海派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表現(xiàn)出色,
他的作品備受追捧。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吳昌碩與虛谷、蒲華
、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
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
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
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
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
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
強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并預言其必將成為
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
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zhì)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
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xiàn)形
式。
五、近現(xiàn)代
齊白石(1864-1957)
漢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
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
,終年九十三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
遂以齊白石名行世;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
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在他的筆下,大凡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無一不 精,無一不新,為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創(chuàng)造了一個
質(zhì)樸清新的藝術世界。他成功的以經(jīng)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xiàn)代藝術精神,深深得益于
經(jīng)典樣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向天下眾生傳達生命的智慧和生活
的哲理。他的山水畫表達他對自己藝術創(chuàng)新的自信與深刻體悟,他的人物畫長于傳神達情,他
的書法簡約大方、雄健渾厚的筆意融入人物畫中,完善了人物內(nèi)在的神情的表達。
齊白石曾學吳昌碩畫紅梅,三十八歲冬遷居梅公祠新居,因近處到處是梅花,就把梅公祠新居
改為“百梅書屋”。齊白石也寫過不少詠梅的詩如:“蒙驢殘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
又“花發(fā)無辭天意寒,一生香在雪中山”。
汪慎生(1896-1972)
名溶,字慎生,號滿川村人。安徽歙縣人。北京畫院畫師、院務委員等職。擅花鳥、山水,尤
以花鳥著名,能工筆亦能寫意,而以小寫意最富影響。其畫法,師陳白陽、華新羅、任伯年等
,筆致生動,有平樸含蓄之致、畫面清新秀逸、自具雅趣;學生有張其翼、孫其峰等。
潘天壽(1898-1971)
浙江寧??h人,現(xiàn)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
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培養(yǎng)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后,
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蟹)席,浙江省文聯(lián)副主(蟹)席,
中國美協(xié)浙江分會主(蟹)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
折枝梅花圖
徐悲鴻(1895-1953)
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
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
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歷西歐諸國
,觀摹研究西方美術。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通景梅花圖 紙本水墨 1944年 110×125厘米
李苦禪(1899—1983)
原名李英、李英杰,號勵公,山東高唐人。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
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yè)余
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zhuǎn)北京國
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客黹g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苦禪
”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jīng)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
成為齊門第一名弟子。中國當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書法家、人民的美術教育家。
張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內(nèi)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
追捧,藝術家們都用真摯的感情在繪畫和雕塑上,刻畫了許許多多可親、可敬的“張大千”,
為人們展現(xiàn)了“張大千”多彩的藝術形象。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
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
卓有成就。卓絕有才氣,遍臨先賢作品,尤得益于四僧,得其精髓,所仿石濤作品,幾欲亂真
。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工筆、寫意俱臻于妙境,30年代時與齊白石齊名,并稱"南張
北齊"。
劉海粟(1896-1994年)
祖籍安徽省鳳陽,生于江蘇省常州。 自幼酷愛書畫,1912年11月與烏始光、張聿光在上海創(chuàng)辦
現(xiàn)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吧虾嬅佬g院”任校長,并取蘇軾“渺滄海一粟”詞意,改名“
海粟”。首創(chuàng)男女同校,采用人體模特兒和旅行寫生,被責罵為“藝術叛徒”,但得蔡元培等
學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并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術教育,回
國后創(chuàng)辦天馬會。中國現(xiàn)代美術和美術教育的開拓者,海粟翁晚年喜寫紅梅,以篆籀之筆,所
造恣肆蒼郁。
王雪濤(1903-1982)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 。自幼喜繪畫,1918
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師范附設手工圖畫科,畢業(yè)后到小學執(zhí)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西畫系,后轉(zhuǎn)讀國畫系,受教于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
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
他曾認真談述花鳥畫在意境創(chuàng)作中畫情、畫理、畫趣之關系,他認為情和趣是畫家自身的感情
?!爸袊L畫傳統(tǒng)是注重寫意的,如同京劇藝術一樣,不拘于機械地再現(xiàn)對象,更要把握對象
的精神氣質(zhì),著意于創(chuàng)造意境以感染觀者”?!耙环嫷膬?nèi)容是好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
人心。要畫得引人生情,畫家要先自動情。”這一認識已將畫情、畫趣提高到審美范疇,“奪
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緣物寫心,將主體精神寄托于畫筆和筆下之形象,表達出畫家無
限的情思,并以此給予觀賞者以藝術之美的感受。
陳少梅 (1909-1954)
漢族,名云彰,又名云鶉,號升湖,字少梅,以字行。生于湖南衡山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隨
父學習書畫詩文,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5歲加入金北樓、陳師曾等發(fā)起組織的“中國畫
學研究會”,17歲成為名噪一時的“湖社畫會”之骨干,22歲主持“湖社天津分會”,成為津
門畫壇領袖。1930年他的作品獲“比利時建國百年國際博覽會”美術銀獎,以后開始在畫壇嶄
露頭角,成為京津一帶頗有影響的畫家。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主(蟹)席、
天津美術學校校長。
師法唐寅、仇英、吳偉、戴進,旁參倪云林,上追郭熙、馬遠、夏圭,崇尚“北宗”而探求自
家風格 。《小姑山》等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
陸儼少(1909-1993)
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國
畫,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畫家馮超然;并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
1947年舉辦個人畫展;新中國成立后任上海畫院畫師,1957年錯劃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
;197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先生善繪云水,其山水多浩淼,云蒸霧靄
,變化豐富;兼作人物、花鳥;他通過各種技法之探討,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進入了新的表
現(xiàn)層次:勾云、勾水、大塊留白、墨塊等等特殊技法是其獨特風格的成功創(chuàng)舉。
春消息 紙本水墨
關山月(1912.9-2000.7)
中國現(xiàn)代畫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蟹)席、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蟹)席、廣東畫院院長。中國美
術家協(xié)會顧問、廣東畫院名譽院長、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享受特殊津貼。在全國各大城市
及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舉辦畫展。
關山月創(chuàng)作的山水、梅花在海內(nèi)外頗具影響,被譽為“當今畫梅第一人”。他的梅花詩書畫結
合,圖文并茂,情景交融,是關老永恒的真善美和崇高的藝術境界的體現(xiàn)。作品立意高遠,富
有時代感。鐵枝繁花,雄渾厚重,紅梅怒放,充滿生機。
黃胄(1925—?)
字映齋。因其父四十多歲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包S胄”是初中時自己起的
筆名,以后一直沿用此名。曾用名梁葉子、苗迪。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縣,后遷居西安。黃胄
是我國著名的藝術家,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
常務理事。
水墨梅花圖 1984年 立軸 紙本[ 此帖被夏夏。尋在2011-08-15 17:23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