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務員申論時,很多考生會問有沒有策論文寫作模板。其實,在公務員的備考以及實際考試過程中,很多人糾結于申論最后的文章寫作是寫政論文好,還是寫策論文好。在選擇之前考生需要首先明白什么是政論文,策論文又如何定義需要考生首先弄明白。
一、策論文和政論文概念辨析
策論文是以政策、時事為寫作內容的議論文,與平常言論文寫作要求基本一致,論點、論據(jù)與論證過程缺一不可。所不同的是,策論文在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立論后,其論證過程必須包含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措施。策論文寫作是機關公文寫作的重要課目,是機關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jù)的主要手段。歷史上,策論文長期應用于科舉考試中,即使八股文盛行的明清時期,策論依然是最后殿試的主要考試內容。
政論文是政治性論文的簡稱。它是對某個議論對象,提出見解或主張并說明理由,使讀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點是議論的說服性。政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它形式多樣,范圍廣闊。
二、策論文和政論文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策論文和政論文是申論考試中文章寫作的最重要的兩種類型,他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屬于申論文章,因此都是“官味”議論文,都要求有鮮明的觀點,完善的結構,清晰的邏輯,流暢而中肯的表達。而二者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策論文重點是寫對策。而政論文重點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問題。
殊途同歸,雖然二者的側重不同,但是歸根結底它們屬于議論文的兩種類型,都符合申論文章的文體要求,并無好壞之分。只要立足政府角度、寫作符合要求、論證充分、觀點鮮明、結構完整、表達清晰、有層次感、語言流暢、規(guī)范作答,二者都可以得到一個比較高分數(shù)。
三、實戰(zhàn)辨析
在申論考試中,大多數(shù)考生都傾向于寫策論文,這可能是因為策論文的一些要領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稍微好寫一些,所以考生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基本也側重于策論文的練習,更有甚者拿著所謂“萬能八條”考遍天下。如果在閱卷中呈現(xiàn)在老師眼前的盡是策論文,難免落入套路化的窠臼之中,或多或少都有些許“套路化”的影子。反觀政論文,要想寫好政論文首先需要一定時政的積累,對寫作功底的要求相較策論文來說要高一些,在近幾年的公務員考試中政論文逐漸受到重視,以本文題目所示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副省級)為例,如果考生寫策論文基本會走近一個死胡同,套用以往經(jīng)驗,按照萬能模板寫的策論文往往得分很低。作為考生,在考場上首先要明確一點,申論作文是屬于議論文范疇,申論考試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會性較強的背景材料,讓考生去進行分析和論述。從形式上看,申論題一般由注意事項、給定材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組成,主要考察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因此考生在寫作之前要做好以下兩點:
首先,需要仔細審題,重點看材料內容和題目的要求。在申論考試作答要求中雖然沒有直接說明要寫何種文體,但是已隱含其中。
請看題目:“給定資料”結尾寫道:“我們或許應該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聯(lián)系自己的感受和社會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從給定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出應該側重寫結合中國實際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需要考生按照政論文的寫作思路來謀篇布局。單純說寫政論文考生可能不太理解,離不開之前寫作的窠臼。簡單來說政論文寫作最為重要的是能夠透過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看到實質。就本題來說就是結合米蘭昆德拉的這句話來展開寫一篇議論性文章。所以,政論文是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和評論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的文章,凸顯其“議論”的特點。
其次,合理選擇,切勿僵化。申論作文,具體寫政論文還是策論文要根據(jù)材料和題目要求決定,帶著模板上考場無論模板是否契合題意都不會得到高分。
考生應該明白政論文中也可以提對策,只是重點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策論文也要寫原因、意義等,側重對策。這就需要考生結合題意和材料做出合理的選擇,不能局限于一點,應相互結合,切勿僵化。就本題來說,行文過程中需要注重議論的說服性,不但要論述對米蘭昆的拉這句話的理解,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即觀點),而且要闡明為什么提出這種見解,為什么抱這種態(tài)度。所以,考生在文章中首段應當對米蘭昆的拉的這句話進行剖析,然后接下來一段著力分析當前急躁的社會心態(tài)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行文應突出主旨、結構簡明、行文流暢,重點是分析原因、目的、必要性、迫切性。前述的內容應當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和黨政方針路線,通過以上內容的闡述來指出目的、必要性等需要重點突出的部分。當然,政論文并不僅限于對策之外的論述,簡單的對策指出也是必須的。但是也不需要大篇幅出現(xiàn),用一段的篇幅來簡單指出該如何做是必要的。
四、范文比較
【考生作答】(策論文)
破解“中國式焦急” 營造社會新風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歷了長達35年的經(jīng)濟高速增長,特別是過去10年,經(jīng)濟總量翻了兩倍,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翱臁背闪松鐣畹某B(tài),而“慢”越來越稀缺。慢,作為一種心理定勢,不僅決定著社會生活形態(tài),也影響著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昆德拉認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為了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心理感受,我們需要放緩節(jié)奏,從容不迫推進社會轉型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改變中國式焦急的社會常態(tài)。
社會心態(tài)的急躁,使得人們把健康賣給了時間和壓力。人們不眠不休地追逐著物質生活,卻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影響到身心健康。正如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面對急躁帶來的惡果,我們該如何去破解“中國式焦急”,營造社會新風尚?
營造社會新風尚,要求個人培養(yǎng)廣闊的胸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碑敶吮池撝鴮崿F(xiàn)中國夢的重大責任,需要走“兩個一百年”的歷程來夢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確任重而道遠。正因為如此,個人需要培養(yǎng)“先天下之憂而憂,有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以國家富強為己任,以民族振興為幸福。
營造社會新風尚,要求個人合理設定職業(yè)目標。當下,大批的青年涌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僅導致城市不堪重荷,還使得許多青年因為“追夢”未及而失意彷徨。青年人應該合理設定個人職業(yè)目標,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不好高騖遠,不趨之若鶩。這是“慢心態(tài)”下的理性選擇,是安身立世、有所作為的關鍵。
營造社會新風尚,要求政府關懷城市“高壓”群體。1984年的深圳蛇口曾經(jīng)有一句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睍r至今日,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固然重要,但是社會心理衛(wèi)生建設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道必做題。我們要面向“高壓”群體組織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疾病義診,對出現(xiàn)危險信號的人群提供一對一心理診所服務,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遏制社會急躁之氣。
中國幾千年來沉淀下來許多“慢”文化,如陶淵明的“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還有品名茗、行酒令等民族文化。先人早已經(jīng)洞察到,只有不猙獰、不恐慌、慢慢生活,才能體味到生活中的詩意。如由政府“擊鼓”引導,民眾“傳花”效仿,必能由一傳百,重拾“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悠然心境,讓“慢心態(tài)”成為社會新風尚。
【參考例文】(政論文)
急進中國需要優(yōu)雅生活
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急進期的中國,人們爭先恐后的步調卻慢不下來。目前我們所要追求的高質量增長以全面和均衡為特征,但經(jīng)濟長期高速增長積累的巨大慣性,卻使人們誰都不甘心放棄一些速度和物質目標,過自在有為的日子,這是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中的一個悖論。要讓社會轉型更加穩(wěn)健和從容,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有必要慢下來,提倡過一種自在有為的優(yōu)雅生活。
過去10年被稱為“黃金十年”,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極為快速的一個階段,10年里GDP總量翻了兩番,無論國家的整體實力還是居民的個人財富都顯著增長。一方面,我們變富了;另一方面,我們并不快樂,這主要是我們的心理狀況沒有達到與財富增長相稱的滿意程度。一項心理研究報告表明,我國勞動力人口中亞健康人群的比例呈增長趨勢,而心理亞健康問題幾乎波及所有人群,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日漸凸顯。在媒體報道上我們看到,心理疾患導致的行為異常,如自殺、劫持他人、毒害室友等層出不窮,據(jù)估計每年約有160萬人因此危害社會安全。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不快樂的人都會行為異常,然而幸福感缺失、心理不平衡、焦慮和抑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特征。反思這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昆德拉曾追問,自古以來人類社會中慢的樂趣是如何失傳的;他又說,凝望上帝窗戶的人是不會厭倦的,因為這樣的人內心充滿自足的幸福。幸福感和心理平衡是精神層面的概念,其達成取決于精神的自給自足,從自發(fā)的自在,被動地接受社會現(xiàn)實,到自覺的自為,有意識地控制自我、改善生活、改良社會,人的生活態(tài)度將完成向自在有為的轉換。
我們應當提倡自在有為的優(yōu)雅生活,放慢節(jié)奏,平衡身心,擋住這個時代不斷洶涌而來的信息洪流,使我們和美豐盛的精神家園破浪而出,屹立不倒。自在有為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人生哲學,通過喚醒自我,建立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走出心理陰霾,走向自身與客觀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吉登斯發(fā)現(xiàn),晚期現(xiàn)代性背景下,大眾必須借助專家指導系統(tǒng)才能做出選擇。而凝望上帝窗戶的人是無須盲從的,他善于內心對話、調適平衡,自主地做出人生中的各種選擇,因而可以超越爭雄斗富的淺薄,規(guī)避“不肯輸在起跑線上”的“預先失敗”陷阱,以自在有為的姿態(tài)去追求高品質的優(yōu)雅生活。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中國的急進速度是我們降不下來的,但個體的生活節(jié)奏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吹┑檬В啪徯┠_步,自主地選擇,勇敢地堅持,我們逐漸就能接近有尊嚴的幸福生活,讓健康和優(yōu)雅充盈我們的心靈。
五、范文解析
首先看考生的習作,很明顯考生是按照策論文的寫作思路寫就的??梢钥闯稣恼轮\篇布局欠妥。本應以政論文的結構行文更顯合適,考生卻選用了策論文的結構展開了論述。考生用三段對策來論證主題有明顯的“生拉硬拽”之嫌。一般的策論文首段提出問題,引出主題。第二段對問題展開深入分析,指出問題的原因,解決的意義等,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蛘邇啥魏隙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相結合。接下來開始展開對策分論點的論述。這三個對策分論點都是淺嘗輒止式的論述,論據(jù)缺乏,論證不足,并沒有很好的論證出主題。但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考生沒有選擇政論文,而生拉硬拽的使用了策論文的論證結構,使得整篇文章與主題之間的契合度不夠,說偏離主題也不為過。
如果考生能夠選擇政論文的寫作方式,結合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言,聯(lián)系自己的感受和社會實際,圍繞“放慢節(jié)奏、生活”闡述申發(fā)立意,可對幸福感缺失、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等人們的生活現(xiàn)狀進行闡述,并給出放慢生活節(jié)奏的觀點和意見。具體來說就是結合材料內容來理解昆德拉的話,其內涵在于緊扣中國現(xiàn)實,將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心理需求置于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相協(xié)調、相適應的合理位置,在推進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轉型、中國夢實現(xiàn)的過程中,致力于維護公平正義、改善國民福利、提升人民幸福感,以正確價值觀引領社會成員的成長,最終實現(xiàn)人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只有把政府提倡的主流價值觀適當闡釋并運用到文章中,把題意提示句的精神實質與黨和國家的政策思想、發(fā)展理念、戰(zhàn)略部署合理地融合,論述才能正確而有高度,達到副省級以上作文的應有標準。
參照上文的要求,可以與例文進行比較,高下立見。兩篇文章,前者是策論文,后者是政論文。兩相比較發(fā)現(xiàn),本題是“雋永哲理語句引出作文立意”的設問形式,首先需要考生能夠抓住申論文章的本質要求,著眼于對問題實質的分析,最終落腳于問題的解決上,闡述了如何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調整心理認知,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政論文的行文方式更加適合本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