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味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藥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藥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藥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準(zhǔn)確地了解和使用藥物。
故明代張景岳說:'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盛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是說只有用藥物的偏性,才能糾正疾病的偏勝。清代徐大椿(洄溪)總結(jié)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diào)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焙笫泪t(yī)藥學(xué)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y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zé)嵴?,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p>
古人說:“用藥如用兵,任醫(yī)如任將?!庇帽帽ㄉ系膽?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而用藥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藥性,更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若說用藥如用兵,就必須要了解它們的比擬中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