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禁會問,北京不沿海,為何會出現(xiàn)媽祖廟呢?這與元明清時期,海運糧食有莫大的關(guān)系。元代定都北京后,從南方海運糧食的船隊,所經(jīng)過的城市,都要設(shè)一個“天妃廟”,作為終點的北京,自然也少不了。
而天后宮的建立,則與清乾隆時期平定臺灣有關(guān)。慶幸的是天后宮還有部分院落得以保存。
明代道士“眾籌”建天妃宮
相傳媽祖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傳說中,林默從小生活在海邊,熟悉水性、精通天文,常在湄洲島的外海上乘長風(fēng)駕祥云,身著紅裝,化解海難、救助漁民,并最終在海上救難時羽化升仙,遂被當?shù)貪O民尊為海神,立廟祭祀。媽祖信仰起初為民間信仰,后來最終被朝廷賜封,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祭祀的對象,甚至還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共同信仰的海洋保護神。
元代學(xué)者熊夢祥《析津志》“祠廟儀祭”條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幽州鎮(zhèn)山海漕天妃,醫(yī)巫閭山北,幽州鎮(zhèn)山也。未時遣使致祭,先用雅樂,而后用俗樂?!币簿褪钦f,媽祖在元代時,已出現(xiàn)在大都(北京)的皇家祭祀禮儀中。這與當時的歷史有緊密聯(lián)系。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遷都北京,定名大都。大都的人口暴漲至80萬,最迫切也最難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忽必烈命水利專家郭守敬疏通京杭大運河,并在京城內(nèi)開鑿?fù)ɑ莺?,讓南來的貨物直接運抵皇宮墻外的積水潭。但每年調(diào)運進京的糧食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忽必烈又命人開辟海上航線,至元十九年,海運船隊馱糧46000多石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入海,跨越東海、黃海、渤海三大海域,最終在海津鎮(zhèn)(今屬天津市)靠泊,經(jīng)運河運抵大都。
天妃是保護海上航行的女神。因此,元朝除設(shè)置漕司、海道運糧萬戶府外,還建“天妃宮”,以求天妃庇佑?!对贰ぜ漓胫尽酚涊d:“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有奇應(yīng),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日靈慈。直沽、平江、周徑、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币簿褪钦f,從海運的起點劉家港到直沽,一路都建有祭祀媽祖的廟宇。作為海漕的終點北京,更有必要建類似的廟宇。
天妃宮建在哪里呢?明代張爵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朝陽關(guān)外河沿往南……天妃宮火神廟”。《光緒順天府志》:“天妃宮,在朝陽門外大橋北西河沿。舊稱天妃廟,明景泰間升為宮”。當代學(xué)者趙洛先生在《北京的媽祖廟》中指出:天妃宮建于元泰定年間(在位時間1323年至1328年)或稍后,約在今北京站東街東頭稍南。
北京的這座天妃宮原稱天妃廟,明景泰年間,天妃廟的負責(zé)人邱然源道士上奏,要求參照南京天妃宮的級別,將北京的天妃廟升格為天妃宮,景泰帝很快就回復(fù)了:同意。但擴建工程無人問津,雖然改稱“天妃宮”,可實際還是“廟”。邱道爺只有走“眾籌”這條路了,此事被大學(xué)士丘濬立碑銘記。丘濬瓊臺會稿載碑略云:“京師舊有天妃廟,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橋之西,景泰辛未,道士邱然源援南京例,請升為宮,然規(guī)制尚存其舊,弗稱宮之名也。成化庚子,然源乃募材鳩工,拓大而一新之,祠神之宮,茲其稱矣。”從景泰辛未(1451年)至成化庚子(1480年)三十年間,邱道士動員各界力量才擴建成天妃宮。
為何要參照南京天妃宮的標準呢?原來,南京的天妃宮大有來頭。它原名龍江天妃宮,始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歸來,明成祖為褒揚天妃護佑所建。此后幾百年天妃宮歷經(jīng)戰(zhàn)火,蕩然無存,僅殘留永樂皇帝所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2005年,在紀念鄭和航海600周年之際,南京決定重建天妃宮,如今的新天妃宮,也成為南京著名的景點。
清代天后宮還有部分遺存
北京的天妃宮如今已無跡可尋,但是北京的另一座媽祖廟天后宮卻留有部分遺跡。
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正是福康安平定臺灣林爽文事件回京后不久。
??蛋驳母赣H是乾隆朝著名的將領(lǐng)、一等忠勇公傅恒,姑媽則是乾隆皇帝的原配夫人孝賢皇后,福康安自幼熟讀兵書,以“知兵”著稱于世,參與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廓爾喀入侵西藏等戰(zhàn)事,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擔任吏部尚書兼協(xié)辦大學(xué)士。就在這一年,臺灣林爽文發(fā)動起義,福建提督柴大紀被圍于諸羅(今嘉義),福州將軍常青多次征戰(zhàn)不能取勝。第二年,即1787年,福康安帶兵渡臺,次年俘獲林爽文,臺灣安定。離開臺灣前,??蛋苍谡没团_南倡議修建了天后宮。與此同時,??蛋苍诮o朝廷的奏折中,多次講述天后神力相助的功績,回京后不久,??蛋脖阍谒麞|四二條府邸不遠處的馬大人胡同,修建了天后宮,祭祀媽祖,以報答神佑的恩德。
??蛋苍凇短旌髮m碑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情形,“予維臺灣隔巨海,且地狹而長,賊勢蔓結(jié),似不有免望洋之慮。乃神風(fēng)飛渡迅助成功,異鳥靈燈威光顯應(yīng)。是皆圣主之誠謀格天,天后之法慈濟世,用能掃除蟊特,福被蒼黎,予何力之有焉……”??蛋矊⒍珊W鲬?zhàn)并取得勝利,歸功于天后娘娘的神力相助。
天后宮建成后,乾隆皇帝還親書匾額送到沿海天后宮懸掛。天后宮一時顯赫無比。
嘉慶五年(1800年)以趙文楷為團長、李鼎元為副團長的大清政府代表團出使琉球國,冊封中山國新國王。李鼎元在接受冊封琉球任務(wù)后,第一時間便到馬大人胡同天后宮進香。趙文楷使團一行在福州再次舉行媽祖祭禮后,開船直航琉球。在海上,雷雨交加,驚險不斷,最終安全抵達琉球。中山國王尚溫率官員和百姓在那霸港迎接使團。七月二十四日,正式舉行隆重的冊封加冕大禮。李鼎元在歸途中作《后航海詩六首》,其中有這樣兩句:“況有媽祖神,舉念輒先覺?!?/font>
歷經(jīng)變遷,天后宮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汪桂平先生在《北京天后宮考術(shù)》一書中,通過檔案,對天后宮有詳細的考證,他認為天后宮在清代擁有如今育群胡同17號、19號(原馬大人胡同10號、11號)相毗連的兩座建筑,民國后,神像、神殿、碑刻移至19號。天后宮所在的育群胡同17號后來成為中國社科院的一處院址,如今這里已被東城區(qū)公布為保護院落。(蘆金軒)
補 遺
湄洲島上的“十座”房子
湄洲島上第一座房子,是一條破漁船搭建的。船主人是一家兄弟倆,大哥搖櫓,小弟劃槳,他們以捕魚為生。
湄洲島上第二座房子,是用泥土夯筑的。他們從岸上運來木頭、瓦片做屋頂,又編織秸草做護墻。他們在房屋里吃飯睡覺,也在房屋里娶妻生子,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歲月。
湄洲島上第三座房子,是用石頭砌起來的。大的石頭墊底筑基,小的石頭壘墻砌壁,一塊塊石頭,一堵堵墻,一個個房間,一戶戶人家。石頭房風(fēng)吹雨打,石頭房冬暖夏涼,石頭房是湄洲島永遠的標志性建筑。
湄洲島上第四座房子,居住著一個叫林默的女子。這時候是五代末北宋初,林氏望族居住在岸上,也繁衍到島上。據(jù)《天妃顯圣錄》開篇之作“誕降本傳”記載了媽祖的身世:“天妃,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賢?!边@一家人有9個成員,林默是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村莊里最有天賦的孩子。她常跟著曾祖保吉公游玩,也隨母親學(xué)織布,還進湄洲島唯一的學(xué)館讀書。
湄洲島上第五座房子,是坐落于湄山上的觀音亭。這座房子史書有記載,而具體位置如今無考,但這座建筑物對媽祖影響巨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這里居住著一個來歷不明的高人——玄通法師。玄通法師是媽祖的師父,是他教導(dǎo)媽祖從一個民間女子成為一個具有神通和法術(shù)的“通賢神女”。
湄洲島上第六座房子,是如今依然可見的祖廟后面石頭下的“媽祖升天處”。傳說中,媽祖死于一次救人海難,人們找不到她的身體,就說她是羽化升天了。
湄洲島上第七座房子,是一個叫善信的人捐建的。這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媽祖廟。媽祖信仰最初的萌芽起始于這座建筑?!短戾@圣錄》書中寫道:“湄嶼初建廟宇,甚窄狹。有長者之子善信,居山之西,妃乃托之夢曰:我廟宇卑隘,為我擴之,當昌爾后。是夜夫婦協(xié)夢,清晨造廟拜答,愿依神命。”媽祖信仰最初的傳播有兩個“協(xié)夢”,一個是善信夫婦夢的;另一個是“枯楂顯圣”。后一個夢發(fā)端于距湄洲百里許的高墩,水里漂著一塊夜晚會發(fā)光的爛木頭,人們把它打撈上來,當晚全村人做了同一個夢,然后由李富發(fā)起,建成圣墎祖廟。
宋宣和癸卯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招募了閩人駕船。同行有保義郎李振,他是李富堂弟,也是圣墩祖廟的信徒。途中,路允迪的船隊遇到風(fēng)浪,唯獨路允迪所乘的舟安然無恙。船上人見一女神登檣桿作旋舞狀,李振曰,此乃湄洲“通賢神女”顯靈也。路允迪出使高麗回見皇上,就把這番奇遇上奏,獲宋徽宗賜匾“順濟”。
正是這塊牌匾,開歷代褒封媽祖之先河,使媽祖信仰由民間崇拜上升為宋代的“國家意志”。
湄洲島上第八座房子,是從南宋至元明清歷朝歷代修建的媽祖廟宇。這是一組繁復(fù)的建筑群。媽祖信仰在八百多年時間里,褒封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稱謂不斷變化,這組建筑群就是實物見證?;实鄄坏o媽祖最高的神位,還把最美好的詞都用上了。南宋皇帝有14次褒封,封號用了11個詞,每個詞不重復(fù);清朝皇帝有16次褒封,封號變成4個字的詞語疊加,最長的一個是清咸豐七年(1857年)賜的封號,竟然達64字之多。
湄洲島上第九座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復(fù)建的媽祖廟建筑群和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建于南軸線上被人稱為“布達拉宮”的媽祖行宮殿宇。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也是媽祖信仰成為世界級非遺信俗之始。每年到湄洲島朝拜觀光的游客,由幾十萬人發(fā)展到幾百萬人。
湄洲島上第十座房子,是一座鋼結(jié)構(gòu)的巨型建筑,它的名字叫“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性會址”。這里原來只是一片旱地,種植地瓜和花生,也生長著雜草和木麻黃等防護林。作為展示媽祖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它的外觀設(shè)計上采用了大量的波浪造型。2017年,第二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在這座新落成的“大皇宮”舉行。2018年,這里舉辦了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第十座房子是有形的建筑,也是無形的精神財富,它屬于全人類。(黃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