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七年,宋太祖趙匡胤命開國大將曹彬率領十萬大軍出荊南,順著長江東下,攻打南唐。同時,吳越王錢俶也出兵配合宋軍。本就孱弱的南唐進入滅國倒計時。
此前,多才多藝的南唐后主李煜多次派使者求和,又給趙匡胤寫信,乞求保全南唐。但這位詩人帝王的想法太天真了,天下大事可不是過家家。趙匡胤嗤之以鼻。
大圖模式 開寶八年春,宋軍攻克了金陵的外城,李煜驚恐不已,下令堅守國都。另一邊,吳越國的軍隊也攻陷了常州。被李煜寄予厚望的十五萬江西勤王部隊在隨后的皖口之戰(zhàn)中一敗涂地,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沒了。金陵城淪為重圍下的孤城。
可笑的是,到了這種田地,李煜還在幻想著和平。一個名叫徐鉉的南國官員奉李煜之命出使汴京,帶著貴重的禮物,企圖勸說趙匡胤退兵。
這當然是癡人說夢。面對徐鉉的苦苦爭辯,趙匡胤不勝其煩,手握腰間劍柄猛地站起來,厲聲道:“不要再說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徐鉉大為惶恐,趕緊退了下去。
大圖模式 徐鉉是李煜最信賴的大臣,南唐的三朝元老。翻看過《說文解字》的朋友,肯定會留意到這本書里經常出現的“臣鉉等曰”四字,臣鉉就是徐鉉的自稱。徐鉉、徐鍇兄弟倆共同校訂了許慎的《說文解字》,并做了注釋,功在千秋。
徐鉉是會稽人,早年隨父親遷到了廣陵,也就是揚州一帶。他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十歲就會做文章。
徐鉉曾是楊氏吳國的官員,后來李煜的爺爺李昇開創(chuàng)的南唐取代了吳國,徐鉉開始為南唐效力。作為南唐的老臣,徐鉉的文才很好,也是個詩人,和李煜關系密切。
大圖模式 徐鉉的口才很厲害,屢次作為說客出使北國,在江北都很有名。平心而論,徐鉉起初對李煜還是很忠誠的,他為南唐也盡力了。最后一次求和未果,徐鉉回到金陵的時候,君臣二人相對落淚。
開寶八年十二月,金陵陷落。李煜帶著文武百官投降宋軍。坐在駛往汴京的馬車上,李煜和他最愛的小周后相擁而泣。
不久之后,李煜帶著他昔日的大臣們,在汴京皇宮跪拜志得意滿的宋太祖趙匡胤。徐鉉受到趙匡胤的質問:你為什么不勸李煜早日歸順大宋,非用這種方式見面?
徐鉉嘆道:“臣本是南國人,各為其主。亡國之臣沒什么可說的,臣有死罪?!?div style="height:15px;">
大圖模式 這話說的沒毛病,聽起來也頗有氣節(jié)。趙匡胤對徐鉉刮目相看,任命他做大宋太子的老師。而李煜因為“頑固不化”,被冠以上將軍的虛名,封為“違命侯”。他和小周后住進了汴京的一處豪宅,生活條件也不錯。只不過府邸的大門口有宋軍士兵把守。
趙匡胤的氣量不小,沒打算把李煜怎么樣,只是把他軟禁起來。李煜在哀愁中度日,一時也沒有性命之憂。然而,宋太祖在976年的那個冬夜神秘駕崩之后,李煜的生命也快到盡頭了。
宋太宗趙光義對李煜放心不下,命人緊盯他的一舉一動。有個廣為人知的傳聞里說,李煜在哀愁中寫下的那首曠世之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趙光義看到了,招致殺身之禍。
其實,關于李煜之死,另一個說法更靠譜?!端稳溯W事匯編》等史料記載,他的死和徐鉉有關。
徐鉉已經習慣了為大宋效力,也受到趙光義的器重。一次,趙光義派徐鉉去探望李煜,其實是為了探查李煜表現如何。
自從到了江北,李煜一年多沒見過徐鉉了,激動地走下臺階迎接他。徐鉉對昔日的國主行了跪拜之禮,李煜趕緊拉他起來,兩人坐下來說話。一說起往事,李煜就泣不成聲,徐鉉也有點感傷,卻無言以對。
大圖模式 后來李煜嘆道:“我真后悔殺了潘佑和李平!”他說的這兩個人,是當初南唐為數不多的忠正大臣,因屢次勸說李煜不要荒廢國政而被處死。
徐鉉只是默默地聽著。事后他向趙光義匯報工作,把李煜說過的話和盤托出,不敢有任何隱瞞。趙光義喜怒不形于色,徐鉉肯定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導致什么后果。
李煜說后悔殺了南唐的忠臣,這讓趙光義很生氣,頓時起了殺心。隨后李煜被賜了一壺酒,他明白大限到了,只好一飲而盡。酒里頭下的是“牽機藥”,也就是馬錢子,毒性猛烈。中毒者臨死前全身痙攣,表情扭曲,最后頭和腳會抵在一起,所以叫“牽機藥”。
才高而命薄的李煜就這么死了。從本質上來說,是徐鉉出賣了舊主。但徐鉉也是無心的,或許他知道事情的后果,就不會那么做。他只是個一心鉆研學問的人,大概沒什么政治情商可言。
參考文獻:《宋史》、《續(xù)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