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視角,也就是敘述角度,是“指記敘描述人或事物的情況、狀態(tài)時,作者或敘述人所采取的觀察點、立足點或著眼點”(林三松等主編《寫作藝術技巧辭典》北京出版社)敘述角度的所蘊含的意義應該說是多元的。從這個定義來看,說明敘述視角有兩種,一是作者以敘述人的身份敘述;二是以作品中某一人物充當事件的目擊者和敘述者。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前者為外視角,后者為內(nèi)視角。當然,視角的選擇,也是作者構思的一種方法。所以,敘述角度不同,其作品表達的意義也就不同,對讀者心理的影響也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當然也就表現(xiàn)出作品不同的審美效果。下面選取一篇散文和小說為例,來說明一下視角在敘事文學中的審美意義。
首先,小說敘述視角的審美性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在敘述的視角上就是很特別的。作者選擇了一個小人物——酒店的小伙計為敘述人,以“我”(文中的角色——小伙計)的角度出現(xiàn),也就是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這個“我”從在文中的地位來說,算是底層人物了,是受著酒店老板的氣而生活的人。對此,作者作了這樣的描寫,“我”“樣子太傻”,卻生活在“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叫人活潑不得”的環(huán)境中。作者選擇這樣的視角來寫,通過一個本身寄人籬下討生活的小伙計來敘述,不但有助于增強故事的真實感(所見所聞的效果),而且在小伙計對孔乙己的冷漠態(tài)度中,更能突出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漠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更有助于表現(xiàn)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所以,林志浩在《關于<</SPAN>孔乙己>的分析與研究》中說過:“通過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來揭露封建教育的極端腐朽性,來控訴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吃人的罪惡?!币簿褪钦f,在這一主題中作者所要揭示的不僅僅是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之類的毒害,更主要地表現(xiàn)出孔乙己之類的悲劇源于多方面的社會因素,包括小伙計這樣的底層人物。這樣,作品的主題就更為深刻,評判的力度更為強大,作品的審美價值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
其次,散文敘述視角的審美性
當代作家舒婷的散文《我兒子一家》來說敘事視角的美。散文以“兒子”獨特的視角寫出了作者的一家,有可愛的媽媽,同樣有可愛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滿親情和理解的家庭范圍中的“我”(兒子)。舒婷在作品中開始就寫道:
“媽媽懷我不到三十天開始大吐特吐,胃都吐出血來,慌忙去住院輸液,一住幾個月,還是止不住吐。生我后第二天,外公送來一碗豬肝面線,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凈凈,還問:‘有這么好吃的東西嗎?’”
文章最后也寫到:
“爸爸叫來,向我保證,等我長大還要很多很多天,這以前我們?nèi)藳Q不分開。但是,我下了決心,干脆不討老婆算了。媽媽摸摸我的臉說:‘可是我要孫子呀’?!?/span>
作者以“兒子”敘事視角來寫,使文章妙趣橫生。全文以兒子視角來寫,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感覺到文章中富有一種人稱錯位之感,最為重要的是感到格外的親切自然。這篇散文的獨特視角,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不但能更好地使讀者感受到其中的童真之美,而且因為敘事視角的改變,文章處處更表現(xiàn)出一種至純、至善、至美的柔情,這樣,讀者在閱讀時不能不感受到一種溫馨而和諧的美。
再次,詩歌敘事視角的審美性
中國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月夜》可以說是詩歌敘事視角變化的代表性作品。這首詩歌是杜甫寫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在這年六月,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肅宗在寧夏的武陵即位,杜甫離開在鄜州的家北上,在途中被安史叛軍抓住,送到已經(jīng)淪陷的長安。憂國憂民的杜甫,困居長安,心急如焚,憂國思家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這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在于詩人運用了視角挪移的方法。視角挪移,也就是敘事視角發(fā)生變化。就本詩來說,詩人不直接寫自己對妻兒的思念,而是從對方作手,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著月亮想念遠在長安的親人(詩人)的情景。從審美的角度來說,這種方法極富表現(xiàn)力,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也更為深沉和真摯,更易于引起讀者的想象和思考。因而,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span>
總之,注重敘事的視角美,無論何種形式,不但有助于作者更好的表情達意,提高作品的審美效果,而且有助于讀者理解文章的意蘊,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