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彝壽題漳江書院------堂堂華夏憤膻腥,望大家勵精致氣,以洗國恥
宋教仁題漳江書院------莫使真心墮塵霧
要將熱血洗乾坤
宋教仁題漳江書院------辦天下事,自歐亞始
讀古人書,在秦漢前
桃花源------為聞廬岳多真隱
別有天地非人間
羊春秋題桃花源------秦可避歟?車同軌,書同文,神州萬里皆王土
今何世耶?魏也好,晉也罷,國史千秋頌盛朝
王尹宙題桃花源------客來亞非歐,留連流水桃花,何處可尋彭澤令
世非秦魏晉,幸福垂髫黃發(fā),爾今不異武陵人
桃花源山門------紅樹青山,斜陽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桃花源桃花觀------秦時明月
洞口桃花
桃花源桃花觀------月明松下房櫳靜
春到人間草木知
吳恭亨題桃花源桃花觀------
試放眼觀,天下托跡處,何必仙,何必桃花,皆逍遙游哉,竊嘗讀 陶先生記文,高士病,太守迷,離離奇奇,隱自明,勝國無二心臣子
羅潤章題桃花源桃花觀------
卅六洞別有一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桃花源桃源洞------卻怪武陵魚,自洞口歸來,把古今游人忙煞
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
余良棟題桃花源桃源洞------無怪倏爾而秦,倏爾而漢,到此地小坐片石,便成旦暮
看來何必有洞,何必有花,與諸君清談半晌,即是神仙
吳恭亨題桃花源桃源洞------說什么仙,看千年石洞開時,城郭人民,還是耕田鑿井
閱成今古,聽半夜金雞叫醒,興亡秦漢,都歸浪水落花
楊集三題桃花源探月亭------境辟太元年,看流水落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猶武陵郡,喜垂髻黃發(fā),村中時見避秦人
巖村題桃花源問津亭------漁父不來,桃花何處
空亭獨在,流水自閑
余良棟題桃花源問津亭------絕境此何來,版圖原非劉氏土
避秦意休問,世家本屬晉時人
桃花源問津亭------欲覓桃源,須招漁父重來,指點當年蹊徑
若評政事,應請秦人外出,衡量今日世情
桃花源問津亭------萬劫猶存,世上螻蛄忘歲月
一塵不到,洞中雞犬亦神仙
曾昭寅題桃花源水源亭------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
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
桃花源水源亭------山若有靈應識我
水如無意莫回頭
李維丙題桃花源水源亭------洞避幾時,問桃花而不語
亭蹲一角,對潭水以懷情
桃花源水源亭------潭水有情澄俗慮
桃花無洞亦仙源
巖村題桃花源西笑堂------神仙有無花不語
秦漢興廢山旁觀
桃花源西笑堂------秦漢興亡付流水
神仙消息問桃花
桃花源西笑堂------興秦漢亡只瞬息
瞿黃事跡自神仙
劉再清題桃花源遇仙橋------開口說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難為別人道也
源頭尋古洞,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欲呼漁子問之
桃花源集賢祠------桃花多福命,得先生作記流傳,千古不朽
晉代此高人,俾后學聞風而起,百世之世
桃花源水滸閣------日有千人拱手
夜有萬盞明燈
吳恭亨題桃花源問路橋------桃花流水沓然去
嬴顛劉蹶了不聞
桃花源問路橋------荒途橫古今,先生高步窘末代
禁山開秘宇,武陵樵客出桃源
郭蘭生題桃花源漳江閣------秦時明月
漢上清風
桃花源漳江閣------杯醉菊花,赤縣近尋鼓澤宰
水流桃洞,碧山棲息謫仙人
桃花源漳江閣------三載此棲遲,尋得道士種桃,洞口春風應笑我
一杯聊共醉,還羨高賢采菊,籬邊秋色最宜人
吳恭亨集句題桃花源高舉閣------山鳥似猶啼往事
桃花依舊笑春風
吳恭亨集句題桃花源佳致亭------欲問桃源只此是
后來圖畫了非真
集中興碑字題桃花源佳致亭------磨鐫六代斯文在
歌呼四山明月生
巖村題桃花源襯秀軒------問俗已非避秦世
愛奇原作住山僧
巖村題桃花源伴霞亭------竊怪當日仙人,猶思漁父
遍尋此中村落,不見桃花
巖村題桃花源延玉館------非一個漁父到來漏言,不知劉項,寧知魏晉
愿諸公貴人相對飲酒,但話君臣,莫話神仙
桃花源窮林橋------水流花放
路轉峰回
集句題桃花源窮林橋------流水當年懷舊事
桃花依舊笑春風
劉澤渠題桃花源息機別館------偶聞黃發(fā)石中語
時有白云衣上生
桃花源秦人古洞------別有天地
不知歲月
蔡紹襄題桃花源陶淵明祠------先生豈必因桃源而重
此地固應較栗里為佳
巖村題桃花源陶淵明祠------撰出一篇文,配享此山,當日功成,應推桃源漁父
恥為五斗米,臣事異姓,先生晚節(jié),合謚禾黍頑民
趙世逢題桃花源陶淵明祠------桃花原薄命,得先生作記留傳,千秋不朽
晉代此高人,俾后學聞風興起,百世之師
漳德關------大塊煥文章,白云在天,滄波無際
春風煽淑氣,雜樹生花,群鶯亂飛
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 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 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 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 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 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 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 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 遂無問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