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fā)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zhǔn)備去那里拜劍橋大學(xué)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xué)去了。
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被劍橋大學(xué)除名。
后來,徐志摩經(jīng)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jìn)入劍橋大學(xué)讀書。
此間,徐志摩認(rèn)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
但不幸的是,后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jié)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xì)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gè)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后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xiàn)實(shí),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xì)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可以很肯定地說,這首詩就是寫給林徽因的,由于當(dāng)初林徽因離開了徐志摩,于是徐志摩借用康橋的景物,描寫了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
我們都知道徐志摩一直深愛著林徽因,可是由于林徽因家人的反對,才使得林徽因不得不離開徐志摩,這也成了徐志摩終生的痛,為此他在離開康橋時(shí),隧寫下了這首感人的抒情詩。
作為的代詩人,徐志摩一直是佼佼者,他的詩歌在很大程序上影響了后面的很多詩人,尤其是北島和顧城等一批現(xiàn)代詩人,也是深受徐志摩的影響;應(yīng)當(dāng)說徐志摩就是蒙朧派詩歌的鼻祖。
詩人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篇,這些詩篇每一篇都熠熠生輝,成為了上稱的佳作。特別是這首《再別康橋》更是成為了經(jīng)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