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有一個忘年交,叫裴迪,比他小15歲,兩人是山西老鄉(xiāng)。
兩人相識的時候,王維四十出頭,早已詩名在外,是當(dāng)時的名人,在長安南面的藍(lán)田縣輞川買了別墅,半官半隱閑居。裴迪當(dāng)時二十多歲,不過是一個秀才,兩人身份懸殊,但是志趣相投,一心向佛,潛心山水,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話。
王維在30歲喪妻以后,從未再娶,也沒有給妻子寫過一首悼亡詞。他后期的大部分詩詞,都是和裴迪互相唱和時所寫的。兩人的詩詞還合編成了《輞川集》。后來,有人懷疑王維和裴迪之間是不是有基友之嫌。其實,兩人不過是志同道合的“道友”而已。
一起住在輞川的還有崔興宗,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又叫崔九。他和裴迪一樣,也是下層知識分子。唐玄宗后期,任用奸相李林甫,寵幸楊貴妃,政治黑暗,因此像裴迪和崔九這樣寒門出身的讀書人,根本就沒有施展才華的機(jī)會。
所以他們寧愿隱居山林,陪著王維,“浮舟往來,彈琴賦詩”,陶醉于終南山的美景中。在《送崔九》一詩中,裴迪便將這種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送崔九唐·裴迪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xué)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開首兩句寫歸隱之樂:
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歸隱之樂,樂在山水,是仁者與智者的選擇。這兩句說,若是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山林聽聽靈泉。其實也是勸勉崔興宗不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xiàn)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guān)。
莫學(xué)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后兩句巧妙用典,申明歸隱之志:
千萬別學(xué)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這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從那個境界里返回到現(xiàn)實中來了。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武陵人偶遇桃花源卻又回到現(xiàn)實中,結(jié)果后來再也找不到那片仙境了。詩人認(rèn)為這是一個錯誤,因此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武陵漁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
作者為什么要人留戀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呢?這與他們在現(xiàn)實中屢屢失敗有關(guān)。這一方面表達(dá)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表達(dá)了對現(xiàn)實的強(qiáng)烈不滿。
因此他說:“莫學(xué)武陵人,暫游桃源里?!?/p>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為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