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賓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最近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主動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與伙伴玩耍的家長只有37.9%,經(jīng)常一個人玩的孩子達46.7%,14.8%的孩子“沒有知心朋友”,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獨”。孩子沒有玩伴,會失去很多對社會規(guī)則的學習機會,體驗不到交際的快樂,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這些孩子走出“伙伴危機”已刻不容緩。
孩子篇 被束縛的生活難以忍受
小明(1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
去年暑假,媽媽被單位派到外地學習兩個月,爸爸在一家公司做部門經(jīng)理,上班很忙。我就沒人管了。爸爸給了我500元錢,讓我自己買早餐和午餐。因為擔心我在外面玩瘋了,爸爸嚴格要求我:必須待在家里。我答應了,條件是爸爸周末要帶我去海洋館。
我嚴格按照爸爸的要求做了,天天一個人待在家里,可父親答應我的要求卻一直沒兌現(xiàn)。說實話,我很想出去玩,因為天天待在家里太難受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但我不敢出去,怕爸爸生氣。后來,我看小區(qū)里有戶人家養(yǎng)了一條狗,那條狗特別好玩,我就想,要是我也有條狗陪我玩就好了。可當我跟爸爸提出這個要求,說我一個人在家好無聊,想買一條狗時,他不僅沒答應我,還嘲笑我:“小孩子哪懂什么是無聊! ”
我決定自己買狗。一連兩個星期,我把早餐中餐都改成了方便面,省下錢托我那位養(yǎng)狗的鄰居給我買了一條小狗。自從有了那條小狗,我一個人待在家里時就感覺好多了。小狗很聽我的話,會陪我玩,我們還能一起做有趣的游戲,比如我把一個東西扔出去,它就會跑過去叼回來,好玩極了。
小剛(13歲,初一學生)
父母都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長期在鄉(xiāng)下工作,很少有時間管我。我跟已經(jīng)退休的爺爺奶奶生活在市里。或許因為有代溝吧,過去我覺得什么都懂的爺爺奶奶,在我上了初中后說話越來越讓我反感,我們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在家里,我找不到人溝通,越來越不愿說話。我的學習成績不太好,父母偶爾回家,不是對我一頓臭罵,就是對我說些鄙視的話。剛上初一的時候,我迷上了網(wǎng)上聊天,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滿向網(wǎng)友傾訴,但我的學習成績卻越來越糟。
去年年底的一天,為了一點小事,爸爸在電話里對我又是一頓臭罵,我覺得父母對我還沒有我那些網(wǎng)友好,便從家中拿了1000多元錢,乘火車去了外地,并找到了一位網(wǎng)友。我們一起在網(wǎng)吧玩,一起吃飯,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但后來我才知道,我的出走給家里帶來了大麻煩。一家人找遍了當?shù)厮形铱赡苋サ牡胤?,后來還是叔叔找到了我,他是從我同學那兒得到了我的QQ號碼,并裝成一個16歲女孩和我聊天,找出了我所在的具體位置。如今,我又回到了從前的生活,雖然父母對我比過去友善了很多,但我仍時常感到不快樂,覺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束縛中。
學校篇 四大因素導致“伙伴危機”
李玲(小學副校長):“伙伴危機”在小學生中已越來越普遍,分析起來,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獨生子女、樓房布局“困”住了孩子
有關(guān)資料顯示,目前城市居民獨門獨戶率已達53.99%,因為種種原因,鄰里不相往來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樓房布局也影響了孩子尋找小伙伴,好多孩子一進家門就不再出來。加之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家就一個孩子,沒有同齡玩伴。
家長過度保護
現(xiàn)在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什么事都要管,擔心孩子結(jié)交不良伙伴,擔心孩子在外面玩會出危險,對孩子的交友“嚴格把關(guān)”,不許跟這個孩子玩,不許跟那個孩子玩,以至于孩子舉目無“友”,甚至一放假就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這種過度保護往往使孩子沮喪乃至影響孩子間的交往,從而產(chǎn)生孤獨感。
小勇是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因為嚴重厭學,父母不得不帶他去看心理醫(yī)生。在咨詢室,小勇告訴心理咨詢師,他在學校沒有朋友,有心事不知道跟誰說,加之學習成績急速下滑,他的精神快要崩潰了。其實,小勇原來是個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是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了他今天的狀況。為了讓小勇學業(yè)有成,父母替他設計好了一切,包括小勇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父母也通通“包攬”。這讓小勇失去了結(jié)交伙伴的機會,以至于他在學校沒一個朋友。
其實,對孩子的一切事情包辦代替,無意中就壓縮了孩子的成長空間,會造成孩子獨立交往能力差,社會化程度不足。因為沒有伙伴,遇到挫折孩子就無法釋放內(nèi)心的壓力,長期的心理積壓會進一步導致孩子厭學。
“人機關(guān)系”導致孩子與同齡人交往減少
如今,“電腦熱”持續(xù)升溫,孩子當然是這一熱潮中最活躍的群體。一些孩子已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腦迷”,“人機關(guān)系”很好,卻不愿與周圍人交往,從不參加班集體活動,整天沉湎網(wǎng)上聊天,他們的集體意識和交往能力在虛擬世界的擠壓中已漸漸喪失。
家長過度限制
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鄙蠲鞔死淼募议L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學習好、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交朋友。有些家長怕孩子受到傷害或不良影響,干脆阻止孩子和別人交往。一名小學六年級女生,因?qū)W習成績下滑,父母便認為女兒“交友不當”,處處阻止女兒與朋友交往,甚至專門找到學校,向老師了解女兒在學校的交友情況,要求女兒不能和班里“成績差”的孩子交往,只能和學習成績前10名的同學玩。女兒在日記里寫道:“我在班上不敢和好朋友過度親密,放學回家也不敢和他們一起走,害怕被父母看到。成績好的同學又不屑和我玩,現(xiàn)在我交友就像做地下工作,我覺得越來越孤獨?!?/span>
家長篇 交友和讀書同樣重要
吳先生(公務員,女兒已讀大學)
其實,交際是少年兒童的基本需要。孩子只有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才能得到發(fā)展。其中,與人交往是重要一環(huán)。女兒小玲性格有些內(nèi)向,上小學期間一直是班干部。但進人初中后,環(huán)境的變化讓她突然陷入了“伙伴危機”。
原來,小玲自以為學習成績好,上初中后仍能當上班干部,可她的那所初中是一所熱門學校,人才濟濟,班干部也不再由老師提名,而要通過競選。在競選中,小玲因性格原因落選了。原本善良、純真的小玲產(chǎn)生了嫉妒心理:她恨當選的班干部,怨不選她的同學,對待同學十分冷漠……漸漸地,小玲感覺到自己在班里很“孤單”,并陷入了痛苦之中,學習也受到了影響。
我們很快發(fā)現(xiàn)了女兒的情緒變化,了解到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并投入了幫女兒走出“伙伴危機”的工作。首先,我們開始關(guān)心學校舉辦的一些集體活動,總是鼓勵女兒參加,教育女兒關(guān)心班集體和同學。小玲是個聽話的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了以后,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她的態(tài)度有了變化:一個由班長領(lǐng)導的“學友之家活動小組”主動接納了她。我們趁機要求,把“學友小組”活動的地點常設在我們家,并把家里的電腦、DVD、影碟、冰箱、書架全部向同學們開放,因為有我們的大力支持,小玲參加的這個“學友小組”的活動十分成功,其他幾個小組都十分羨慕,小玲在同學中的形象也大為改觀。一個過去對小玲最不友好的女孩主動給她打電話,要到我們家“享受”一次。小玲熱情歡迎,并牽頭組織了幾次“學友小組聯(lián)誼活動”。結(jié)果,通過這種聯(lián)誼活動,一個學期下來,小玲不僅在家里先后接待了全班同學,而且與班里絕大多數(shù)同學處好了關(guān)系。
如今,小玲已讀大學,提起自己人生中的這段經(jīng)歷,她對我們十分感激,說:“要不是你們及時采取對策。在嫉妒和冷漠中,我的一生可能就毀了。”
專家篇 帶孩子走出“伙伴危機”的具體辦法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孩子:他是班里最乖的孩子,卻不擅長與同學交往。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好孩子的表現(xiàn)。其實,社交能力是人類必備的本領(lǐng)。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豪沃德·加德勒把“人際關(guān)系”的技能列為8歲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菲律賓大學臨床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也指出:“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缺陷?!钡簧偌议L卻不懂得這個道理。
據(jù)研究表明:兒童同伴交往分為受歡迎型兒童、被拒絕型兒童和被忽視型兒童。受歡迎型兒童情緒穩(wěn)定、不激烈,活動的強度和速度適中,既不過分愛動,也不過分安靜,反應快,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適應性強,與人交往靈活,堅持性強、注意力不易分散;被拒絕型兒童的特點為情緒不穩(wěn)定、愛沖動,其活動的強度大、速度較快,特別好動,感知他人方面反應性程度較低,較外向,適應性一般。注意力易分散,堅持性差;被忽視型兒童不愛動,反應較遲緩。那么,家長該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呢?下面是專家的幾點建議:
從基礎(chǔ)開始
兒童心理學家勒納·屠阿說:“我們應該從最普通的基礎(chǔ)開始,教孩子說‘你好‘請‘謝謝,以及回應的話。”
孩子常模仿他們看到的社交習慣和方式。其中,他們最易學到的是家長在家里接待來訪者的習慣和方式。如果家長能十分友好地接待客人,孩子就能夠從家長的行為中學習到有益的東西。
學會正確地談話
孩子受益于普通對話,餐桌是家長同孩子交流的好地方,家長應盡量講些隨意的話題,如“這個周末我們想干什么?”如果孩子沒有提議,家長可以提出建議。不過,最好還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意愿。不要把孩子放在旁觀者的位置上。
新加坡心理健康博士特里薩·佛格說:“笑話會點燃孩子的說話興趣和歡快的心情,使其無拘無束??傊?,應允許孩子談論他們喜歡的任何事物,這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币部梢酝⒆诱務勱P(guān)于感覺的話題,家長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感覺講出來。
幫助孩子尋找小朋友
如果孩子已經(jīng)交上了小朋友,家長要及時給以強化,比如對孩子說:“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應該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或者說:“我很想見見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則應積極幫孩子尋找。比如讓孩子與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與同事或同學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齡、近齡的。適時與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幫助孩子做出選擇。幫孩子選擇小朋友有兩點應該注意,一是能夠合得來,二是能夠優(yōu)勢互補。孩子們的優(yōu)點在互動過程中強化、發(fā)展,孩子們的缺點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克服。還可以利用雙休日或其他節(jié)假日,與孩子朋友的家長約好,帶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制造孩子之間的交往機會。這種方法很有效,家長帶動孩子交朋友。此外,親戚的孩子之間更容易交往,有這方面條件,應充分利用。
歡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來
孩子交朋友,大人對孩子的朋友要當自己的朋友一樣,采取熱情歡迎的態(tài)度。當小朋友來家里時,家長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而且要讓孩子認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們自己玩起來或?qū)W習起來,家長就可以退居“二線”了。孩子們時間觀念不強,要適時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時間不早了,是不是約定下次來玩(或?qū)W習)的時間,你們商量一下,好嗎?”
克服害羞
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現(xiàn)象,這是他們交朋友的最大障礙。研究表明,有11%~15%的孩子有過分害羞的傾向。
過于嚴肅的家長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膽怯,說話結(jié)巴,這時家長如果強行糾正,孩子的結(jié)巴會加重。家長的不斷嘮叨或用高壓手段糾正孩子,只會使孩子更加恐慌。其實,任何威脅行為,如責罵、諷刺、挖苦或嘮叨不僅不會對孩子有絲毫幫助,而且會使孩子更加退縮。使孩子從害羞轉(zhuǎn)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怎樣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長帶孩子去社交場所能夠幫助孩子解決膽怯心理。例如,母親可以把女兒帶到某個集會,或帶到公園,把她介紹給別的孩子,并建議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對方玩。你也可以讓孩子在同伴中放松自己。先讓他認識一些人,或帶來一個可信賴的人——友善的鄰居、愿意幫助你的同事,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請他們慢慢接近你的孩子??傊?。家長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與人交往的機會。
讓孩子多參加群體活動
小朋友們的群體活動是孩子以后參加集體生活的前奏。如果上學前不和別的孩子交往,處于比較孤寂的狀態(tài),上學后參加集體游戲時,就會有不適應的現(xiàn)象,既不習慣和別的小朋友共享玩具、配合行動,也不善于遵守交往規(guī)則,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像個多余的人;為了避免孩子形成不合群性格,入學前。父母便應引導孩子習慣于和別的小朋友交往。
讓孩子擔當角色
如果要參加一次鋼琴演奏,孩子可能會提前好幾周開始練習,這會使孩子增強自信。但很多家長忽略給孩子參加聚會的實踐機會,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經(jīng)歷將深刻印在孩子的腦子里。
如果孩子想去參加一次活動,比如出席一個婚禮,家長應該告訴他婚禮的一般程序,允許孩子自己去應對。
打扮和衣著也是不應該忽視的,如果孩子衣著不整潔,其他孩子會注意到的,甚至會談論他(她),這將影響孩子的自信。
在教孩子與人交流時,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基本個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讓孩子具備十分優(yōu)秀的社交能力,如果孩子只有兩個但無拘無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與朋友能夠很好地交流。
給孩子交朋友以具體指導
孩子畢竟是孩子,與小朋友交往中難免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應該細心觀察給予指導。孩子們之間出現(xiàn)摩擦或者裂痕,家長應該細心觀察、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導孩子們化解矛盾。再如孩子們在一起時間過長,影響了學業(yè),應跟孩子們一起討論,讓孩子們認清利弊,主動采取措施。幾個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個自然形成的“頭兒”,做好“頭兒”的工作很重要。
爭強好勝不要過度
爭強好勝當然不能算是缺點。但太過了就不好了。任何時候“尖子”只是少數(shù),如果什么事都想獲勝,也很難交到朋友。因為朋友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較強,如果因為別人超過自己就生氣、嫉妒、心里難受,那怎么能交上朋友呢?友誼是需要為朋友的成功而驕傲的。
家長別盲目限制
有些父母往往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當然,這些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等。這樣做等于父母們代替了孩子的思維,代替了他們的分析,代替了他們?nèi)ズ突锇榻煌@樣做的結(jié)果無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孤立的地位,而且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性,覺得有父母做堅強后盾,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尋求庇護。這對孩子增長交友方面的知識是極為不利的。
當孩子在交友期間,受到冷遇排斥時,父母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給予關(guān)心,并且從實際出發(fā),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懷疑等,讓孩子勇敢地再次接觸小伙伴,孩子也只有在通過自己獨立結(jié)交朋友的過程中,才能增長才智!
與孩子朋友的家長主動交往,共同指導孩子、帶動孩子,這一點很重要。孩子成了朋友,家長都有交往的需要,因為家長都存著某種擔心。家長們來往之后,不僅對孩子是一種促進,許多具體問題也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