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破東京(當時的首都,也叫汴州),俘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趙構(gòu)幸免逃脫,只身逃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建炎,世稱宋高宗。趙構(gòu)即位后,不思恢復祖國,報父兄之仇,只求偏安一隅、醉生夢死、得過且過,終于失去兩次最佳恢復中原機會,致使國力日弱,向北稱臣,終逃不過亡國的下場。
那宋高宗失去了哪兩次恢復中原的機會呢?
第一次是建炎初年,抗金名將宗澤病死,朝廷任命杜充為東京留守,杜充是議和之主要人物,故把宗澤使用的兩河豪杰都棄之不用,使得守兵紛紛去當盜賊。后杜充出使金國被扣,建炎三年五月,洪皓充當通問使,帶著高宗寫給粘罕的國書,愿意將南宋比作藩臣之國,居郎(職務(wù))胡寅聞之,奮筆上書宋高宗,請求斷絕和議,著重講了議和的害處和最終結(jié)果。當時宰相李綱也主戰(zhàn),而且身體力行,親往前線,并勸高宗親自督帥三軍,撫慰前線戰(zhàn)士,并還京東京(汴州)。高宗表面同意,就是不執(zhí)行。宰相李綱上書勸諫說:“現(xiàn)在我們未入關(guān),應該駐守鄧州、襄陽,以示不忘中原之意。最近聽說有人勸陛下遷都東南,如果這樣,那中原就不是我們所有了?!备咦谡f:“只是奉迎六宮去東南。我會與你留在中原的?!倍袃蓚€大臣一個叫汪伯彥,一個叫黃潛善,他們主張高宗南下,說太上皇的兒子30人,除了高宗都不在了,如果他不避敵,萬一京城失守,那就出大事了,高宗聽了很是害怕,說京城去不得了,應當去江南,以躲避敵人。李綱聽后力爭,認為不能遷都東南,應固守鄧州、襄陽,許多主戰(zhàn)大臣包括中書舍人劉玨都主張還都。高宗勉強同意,但就是不前往。
九月,金兵進犯河陽,逼進東京,高宗嚇得半死,不顧大家勸阻,聽從汪伯彥和黃潛善的意見,匆匆南逃至淮南,后又至揚州,并一路南逃。當時朝廷信用的汪伯彥和黃潛善一心想議和,根本沒有作抵抗的準備,并且朝廷和部隊主戰(zhàn)和主和也一直搖擺不定,加上皇帝不管他們生死,只顧逃命,故致使南宋軍隊一潰千里,高宗聞之,便身穿甲胄,上馬南逃,一直逃到臨安(今杭州)。這就是宋高宗失去了第一次恢復中原的機會。
第二次是紹興年間,抗金名將陳思恭用水師在太湖邀擊金兵,差點活捉兀術(shù);朝世忠在鎮(zhèn)江又大敗金兵,又差點活捉兀術(shù);牛皋在江西大破金兵,兀術(shù)連夜逃走;岳飛在淮南率部攔截金兵,再次重創(chuàng)金兵,兀術(shù)最后只與幾名騎兵逃生。這樣,自從張峻明州一捷后,有太湖大捷、金山大捷、岳飛靜安大兵、牛皋安豐大捷、吳玠和尚原大捷、殺金平大捷、采石大捷等,共有十三處戰(zhàn)功,于是南宋的兵勢又增強了,眼看能夠恢復中原,實現(xiàn)岳飛等人的夢想,不料,賦臣秦檜投降宋,便叫秦檜潛回南宋,秦檜到達南宋后,對高宗說是殺了金軍監(jiān)視的人逃出來的。朝廷多數(shù)大臣表示懷疑,但范宗伊、李回等人被秦檜收買,成為一丘之貉,同流合污,并在高宗面前力舉秦檜,說他是忠臣,高宗乃不辯是非之人,相信了這些人的鬼話,任命秦檜為參知正事。秦檜對高宗說:“要想天下無事,必須南歸南、北歸北,就沒事了?!备咦谝宦牐灰约浩桨?,能天天快活就行了,于是又主張議和,秦檜便利用議和,誣陷岳飛,偷下十三道金牌,將岳飛叫回臨安,岳飛望著眼看就要收復的江山,悲憤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滿江紅》!一代忠良就這樣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秦檜殘害!這就是宋高宗失去了第二次恢復中原的機會,從而也徹底失去了恢復中原的機會!
從此,南宋再無回天之力,只能茍延于世,最終逃不過被滅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