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慣稱農(nóng)歷第一個月為正月,正月初一則是新年。但歷史上有段時間,究竟以幾月為一年之首,并非一成不變。漢朝以前,每遇改朝換代,月份的排列次序就得隨之更動。例如,夏朝以一月為首月,商朝以十二月為首月,周朝以十一月為首月,秦朝以十月為首月,漢朝又恢復了夏朝的歷法并沿用至今,故農(nóng)歷又稱夏歷。無論哪朝哪代,改正后的首月都被稱為“正月”。
戰(zhàn)國時期有個陰陽家叫鄒衍,首創(chuàng)了“五德”之說。所謂“五德”,就是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的五種德性,彼此相生相克,互為傳承。江湖術士常用之來解釋歷史的變遷與王朝的興替。大家知道,圣旨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所謂“承運”,就是“承”五德輪回之“運”。
王莽篡漢之前,中國主要奉行五行相克之說,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對應到朝代上,其興亡更替順序為:土德的虞舜,亡于木德的姒夏;木德的姒夏,亡于金德的湯商;金德的湯商,亡于火德的成周;火德的成周,亡于水德的嬴秦;水德的嬴秦,亡于土德的劉漢。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本讀四聲的“正月”,為何要讀成一聲的“征月”呢?史料稱:“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正月字從平聲。” 意思是說,之所以把十二月叫做臘月,是因為遠古先民多于此月以獵物祭祀神祖。古字“獵”“臘”互為通假,臘月即獵月。秦始皇姓嬴名政,為了避諱故而把四聲的“正”月讀做一聲的“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