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過的每個洞窟的頂上,都是一個個慈眉善目的佛像,這些佛像自下而上、由大到小,如果用肉眼去數它,也許是數不完的。置身洞窟中,不論面向何處,都會有一雙雙佛眼在看著你,不論你是否是個信佛之人,當你置身在這樣一個滿目都是佛像的境地里時,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里是有佛的。與此同時,每個洞窟的四壁上,都有絢麗多彩的壁畫,這些壁畫或是一個傳說,或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人們所熟知的九色鹿的傳說就出自這里。無論是傳說還是真實,所有的故事都貫徹和體現了佛經里禪述的因果報因。有的洞窟的四壁上還繪出了當年捐資的達官貴人和他的家族成員。當然,最享譽世界的,還是飛天了,它揮著飄飛的衣袂,擺動纖細的腰肢,優(yōu)美的在寂靜的洞窟內飛舞了千年,尤其它反彈琵琶的舞姿,竟是世界的絕筆!沒有人能夠實現它在現實中的存在,無數的舞蹈家反復的演練,終究學不會它的反彈琵琶。它的存在,也是世界的奇跡?。?/div>
如果用泥巴和麥草可以做出絲綢質感的衣服穿在佛像身上的話,那么古時工匠們的藝術水平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唐朝佛教盛行時期的作品。到了青代,一些被修補過的佛像,已經是敗筆了。一眼就可看出哪些是唐時哪些是青代的了。當你看到那截然不同的藝術手法時,你的內心不得不涌出一絲的恐慌,若干年后,若還有人來修整這些破損了佛像,還會有哪個神工巧匠能夠保持它原來的模樣?
旅游看景與看書一樣,只能看它最精彩的地方。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石窟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莫高石窟大小懸殊,大的高達幾十米,小的僅能伸進人頭。從建筑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石窟的建筑藝術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來的建筑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古建筑杰作,表現為古建筑實物和壁畫中的古建筑圖兩大部分,分窟形、窟檐、古塔和建筑畫四個方面?,F在的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塔廟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
禪窟源自印度“毗河羅”,意為寺廟,是供僧人禪行的洞窟。主室呈矩或方形;正壁鑿佛龕、塑佛像,四周繪壁畫;頂部為覆斗藻井,主室兩側有僧侶打坐修行的禪室。中心塔柱窟源于印度“支提”,意為塔廟,窟面呈矩形,前部為傳統的仿木構建筑人字坡窟頂,后部中心有貫通窟形的類塔形中心柱,柱的四面開龕造像,它象征著佛塔的內部空間,后部平頂。這種窟形是從古印度的殿堂窟發(fā)展而來的。以上兩形制是北朝時期、隋以前的基本窟形。相比之下,敦煌的中心柱窟各壁間出現的漢民族特有的闕形建筑、塔柱前的人字披形的窟頂等,都展示出了敦煌的佛教殿堂吸收了中國的民族建筑特點,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是這時期流行的主要窟形。將石窟內部空間裝扮成佛塔的內部樣子,還與北朝時期的佛教特點有著密切關系。殿堂窟則是修行者禮佛的場所,平面方形,是在里端雕出一座覆缽形的佛塔,窟內的兩側環(huán)燒著廊柱,正壁開龕造像或僅造像,覆斗形頂或人字坡形頂,是北朝時期的另一種石窟形制,更是隋、唐時期石窟典型形制。由于隋、唐時期石窟建筑有多樣化、民族化、世俗化趨勢,不僅殿堂窟數量多,長盛不衰,且不斷發(fā)展、演衍變出另一種主窟正壁和兩側壁均開佛龕、龕內造型的形式,用以表現三世佛或三身佛。
中國的歷史上,漢、唐是吸收外來文化最為積極最有氣魄的時代,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主體意識高揚、中華民族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時代。這一論斷,在敦煌歷史、在敦煌莫高窟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證。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所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制大型壁畫。佛壇窟是新出現的窟形,有涅般木窟、七佛窟等,如莫高窟第158窟。五代、宋、西夏、元時期的石窟繼承晚唐舊式,主要流行主室正壁開龕和中心設方形壇的殿堂窟,五代、宋時期中心佛壇窟規(guī)模超過前代。
覆斗頂是隋唐時期的基本窟形,也是莫高窟最多的窟形,約在300個以上。背屏式是晚唐、五代、宋時期的基本窟形,系中西結合式,一般在室中心的佛壇后面有大型通頂的背屏,其佛壇源自中國廟宇殿堂的佛壇,而背屏則由中心培演化而來。這類洞窟面積都在200平方米左右。涅槃窟和大佛窟是唐代根據造像規(guī)模和造像形態(tài)的特定需要而開鑿的特殊窟形。涅槃窟俗稱臥佛殿,莫高窟中有唐代的148、158兩座,平面呈橫長方形,窟中再造一橫長方形高臺,形如平床,上塑臥佛??唔斪魉黜?,外形像殿堂,內形似棺材。大佛窟是根據容納巨大立佛或倚坐佛之需而開鑿的,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上部逐漸縮小,呈錐體,頂呈覆斗形或圓穹形。莫高窟中有初唐96窟和盛唐130窟兩處大佛窟。
總而言之,莫高窟的壁畫、塑像及建筑在造型、構圖、線描、賦彩、氣韻等方面都表現出了中國氣派的民族風格,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中國化的特色。
在離開的時候,看見路邊有很多的墳墓,在荒漠上用石塊壘起的灰色墳墓,一種無法表達的復雜感覺在心中蔓延。
如果可能的話,我真的愿意,一輩子守候著這無價的美麗。
有著悠久歷史的敦煌,有著燦爛文化的莫高窟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它需要我們用心去解讀,如果你有機會,請你別放過,一定要去敦煌,一定要到莫高窟神游,興許你會另一番感慨!
2006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