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賞析—王安石的《江上》等詩歌名篇賞析

          詩詞:王安石的詩歌名篇賞析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218日-10865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qū)別。前期創(chuàng)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xiàn)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后,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后期創(chuàng)作“窮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下面選幾首代表作學習。

            《梅花》

          【譯文】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⑴凌寒:冒著嚴寒。⑵遙:遠遠地。知:知道。⑶為(wèi):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簡析】《梅花》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后退居鐘山后所作。詩中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為國家強盛而不畏排擠和打擊的人。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span>"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泊船瓜洲》

          【譯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里想,這里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吹綠了長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鄉(xiāng)呢?

          【注釋】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綠:吹綠。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zhèn)江市。4.瓜洲:鎮(zhèn)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5.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shù)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里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6.鐘山:在江蘇省南京市區(qū)東。即今南京市紫金山。

          【賞析】 春風又綠江南岸

          《泊船瓜洲》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有著深厚的感情。此詩寫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從字面上看,該詩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jīng)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登飛來峰》

          【譯文】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從全詩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fā)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后關照,渾然一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銘。

          《書湖陰先生壁》

          【譯文】  茅草房庭院因經(jīng)常打掃,所以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ú輼淠境尚袧M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nóng)田,把綠色的田地環(huán)繞。兩座青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來一片翠綠。

          【注釋】  書:書寫,題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成畦():成壟成行。畦:經(jīng)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護田:這里指護衛(wèi)、環(huán)繞著園田。據(jù)《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span>將:攜帶。綠:指水色。排闥(tà):開門。闥:小門?!妒酚?/span>·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羣臣。羣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張守節(jié)正義:闥,宮中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賞析】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是作者題寫在湖陰先生居室墻壁上的一首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的朋友。前兩句寫他家的環(huán)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xiàn)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講了湖陰先生的無私教師育人的品質,贊頌了他的善施教化。

          《元日》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注釋】 ⑴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春節(jié)。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fā)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lián)。

          【賞析】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fā)精神。歌頌春節(jié)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tǒng)習俗來渲染春節(jié)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F(xiàn)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shù)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lián),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tǒng)美的品格。當然,現(xiàn)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zhí)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江上》

          【譯文】  大江北面,秋天濃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風撕開;雨后的烏云,沉重地、緩慢地在斜陽中移動徘徊。遠處,重重疊疊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轉了個彎,眼前又見到無盡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漸漸逼近過來。

          【注釋】  ⑴晚云:一作“曉云”。低徊:這里指濃厚的烏云緩慢移動?;?,一作“回”。⑵繚繞:回環(huán)旋轉。⑶隱映:隱隱地顯現(xiàn)出。

          【賞析】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后,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贊: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此詩就是他在游長江的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首句寫雨過天晴,陰云半開的景象。次句將黃昏時的云霧寫活。三、四句從云轉到江邊的青山,寫出了江行的特殊感受。

          詩的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的同時既交待了地點(江北)、季節(jié)(秋)和時辰(曉),又寫出了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江北秋陰一半開,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為曉云含雨卻低徊。——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還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然而從事的后兩句可以明確看出另一層深意,詩人不甘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追求光明。詩人放眼遠望,視野被青山繚繞的阻斷,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這時,詩人筆鋒一轉,在青山繚繞之中,忽然遠遠地看見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視野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眼前開闊了,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遠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的。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證法的思理取勝。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聯(lián)想到它。詩人在字里行間巧妙地暗含著對時事與某種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這種思理與抗爭是積極的,向上的,與婉約派詞人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頹廢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

          《夜直》

          【譯文】  夜已經(jīng)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經(jīng)燃盡,漏壺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風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是那樣的撩人,讓人難以入睡,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桿。

          【注釋】  ①夜直:晚上值班?!爸薄蓖ā爸怠?。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②金爐:銅制香爐。③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④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guī)в悬c寒意。⑤惱人:引逗、挑動人。⑥欄干:欄桿。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賞析】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夜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于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及第,1059年(嘉佑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采納。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才于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此時王安石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宋神宗,正是龍虎風云、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政治上的春風得意之情。

          《北山》

          【譯文  北山綠色的山泉漲滿山塘,筆直的溝渠和曲折回環(huán)的池塘里的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因陶醉于春天美麗的景色,靜靜地細數(shù)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尋找碧綠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注釋  北山:鐘山,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隱居。 (bēi):池塘。(qjàn):這里指水渠。 回塘:彎曲的池塘。滟滟:形容春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樣子。

          賞析】 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退閑生活小景。前二句圍繞著“水”,從山上寫到平地的河溝池塘,將無邊春意都化作盈盈春水這流動的、澄凈的美。后二句極寫作者閑逸的情致和靜謐的心境,但在這閑極靜極的生活景象背后,卻隱藏著詩人吾道不行的無奈與落寞。這首詩寫作者晚年寓居金陵鐘山時陶醉于大自然風光中的心情,達到榮辱皆忘的精神境界。

           景中有情,詩中有人,是這首七絕的基本特色。前兩句寫北山的春景,后兩句重在抒情。春景給詩人帶來美感;北山送綠,從色彩上顯現(xiàn)出春色,這綠色又影印在水池中,好像山上的綠色滲透在水中流淌下來,使彎曲的池塘中裝滿了綠色。水中的“綠”色是由北山“輸”來的。池水的“漲”,本為春雨之后形成的,而詩人卻把池水的“漲”與北山的“綠”融為一體。這“漲”與“綠”都是為了襯托北山的春景。池水滿,北山綠,春天的特征得以表現(xiàn)。接著,詩人從線條和光線上進一步描繪山下風光。筆直的濠溝和彎曲的池塘交織縱橫。遠看,有清晰的線條美。這些布滿溝河池塘的田野,盛滿了碧綠的春水,波光閃閃,嫵媚動人。此時此景,令詩人流連忘返:“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边@兩句歷來為人們稱贊。詩人閑居鐘山,常常外出尋幽,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把花草山水等自然景物當做自己的朋友,與其交流感情。久久地坐著,“細數(shù)落花”,如醉如癡,癡人癡情; “緩尋芳草”,因而歸來得遲,留連之情,于此可見。在這里,詩人的主觀情感不是直抒,而是通過行動透露出來的。這當中表達了詩人對落花、芳草的愛憐和留戀之情,使精神有所寄托和慰藉,產(chǎn)生一種愉悅感。宋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這兩句詩“用意深刻”,是有見地的。景是落花、芳草,而不是過去詩中的蒼松,古松;人是寄情山水、留連忘返、尋幽求靜的山中人,而非昔日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的風云人物。環(huán)境地位的變化,導致詩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風格的變化。將其青壯年時期的詩作與晚年時期的詩作比較,判若二人,情調也大異其趣。這首詩正是詩人晚年生活中的一個反映。詩中的景、情、人的描寫,是他經(jīng)過內心反思后折射出來的光譜,也是潛心于提高藝術質量的結果。

           《贈外孫》

          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

          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譯文】 小外孫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鳳凰一樣,眉目清秀得比畫上的還好看。在他年紀的小時候就放縱著他的脾氣,任他喜歡梨和栗子,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年紀大些的時候必須讀很多的書。

            【注釋】1)鳳凰雛:指幼小的鳳凰。這里用來比喻作者的外孫。雛,指幼小的,多指鳥類。(2)從:放縱,放任。(通假字:通“縱”)。(3)五車(chē):形容書之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成語“學富五車”即源于此。(4)年小:年紀小。

          賞析】 《贈外孫》是宋朝王安石的七言絕句。詩歌充分抒發(fā)了作者對外孫的喜愛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長的方法,強調了博覽群書對于成長的重要性。

           

             王安石作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執(zhí)政時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推行新法,意志堅定,手段霹靂,充分顯示了其強硬鐵血的一面。然而在家常生活中,尤其是面對自己的孫輩時,這位政治強人也和普通的老人一樣,不乏慈眉善目舔犢情深的時候。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度罷相后,退居在今天南京的鐘山山麓含飴弄孫,當起了離休老干部。他有一個外孫叫吳侔,小朋友長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很得王安石喜愛,老外公專門寫了一首詩送給這個小外孫,這就是著名的《贈外孫》一詩。

            “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詩的前兩句,用南山的小鳳凰比喻外孫的可愛,用畫上的人來襯托外孫的好看,描繪出小外孫天真活潑的形象,表現(xiàn)出詩人對外孫的無限愛憐。“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b>小外孫伸手向他要東西吃,老外公從不拒絕,因為他知道,“貪吃”這是幼兒的天性。由此,王安石聯(lián)想到外孫將來的發(fā)展前途——小時候可以任他無憂無慮地玩耍要吃的,等到他該讀書的時侯,就要督促他好好讀書,使之成為有學問的人。這首詩朗朗上口,好讀易懂,飽含著王安石對小外孫的真摯愛撫和殷殷期望。其中的舔犢情深,讀來更是令人會心一笑。

             很可惜的是,這個讓王安石寄予厚望的小外孫吳侔,成年后竟然因為一樁荒唐的謀反案而死于非命。這要從北宋末年曾喧囂一時的妖人張懷素說起,此人插花滿頭,自稱戴花道士,最初以占風水為生,后來又以淫巧之術與上層人士廝混,最終野心膨脹,想入非非,生了謀反之心。他找到吳侔的堂兄吳儲,跟他說,你的相貌貴不可言,“貌似姚興,當為關中一國主”(姚興指南北朝時的后秦高祖)。吳儲被妖言蠱惑,竟毫不猶豫地相信了,并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堂弟吳侔,年輕的吳侔可能是“五車書”讀傻了,不知深淺,對“關中立國”之事居然也深信不疑,和堂兄一起很投入地開始了一系列的密謀策劃。

               崇寧四年(1107年),正在他們密謀起事之際,被人告發(fā),張懷素、吳儲、吳侔當即被逮捕入獄,最后均遭到凌遲處死。吳侔,這個老外公王安石筆下曾經(jīng)的南山小鳳凰,最終被切成了一塊塊,說起來真是慘不忍聞!不僅如此,家人也因他受到了牽連:父親吳安持被判死緩,剝奪一切官職和稱號,押往潭州監(jiān)管;母親吳王氏靠著王安石之女的身份,從輕發(fā)落,送太平州羈管;弟弟吳撰押送道州羈管。真是逆子害全家!所幸這時王安石已去世多年,沒及看到這一幕慘狀;如若這位老外公泉下有知,會不會覺得自己當年的那首詩可算是白寫了呢?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注釋

          將母:帶領母親。邗溝:[hángōu] 邗溝是聯(lián)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最早見于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簡析

          《十五》是王安石的其中一個作品,又名《將母》。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詩人,其作品以政治詩和詠史詩較為出彩,晚年時期其詠物作品也深得后人的喜歡?!妒濉愤@首詩描述母愛,這種題材與類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詩中獨樹一幟。

          邗溝是一個地名,指的是一條古運河,母親在邗河溝上,十五的月亮倍兒圓,母親聽到月夜杜鵑的聲音,想起了離鄉(xiāng)在外的兒子,南北相隔,深深牽掛。

          古代的人為了事業(yè)背井離鄉(xiāng)打拼,王安石也一樣,考中進士后就一直在異地為官,古時候的距離太過于遙遠,古時候的書信太過于緩慢。人們?yōu)榱松嫞瑸榱耸聵I(yè)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在外游子思念母親思念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的母親何嘗不是對于自己的兒子牽腸掛肚?!按饶甘种芯€,臨行密密縫”這是天下母親的心和愛,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將所有的心境,將所有的愛都通過物化來表示了,世人通過讀《十五》可以摸到母愛的溫度,這也是王安石詩的魅力所在。

          開篇講述了母親與自己的所在之處,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母親留守在家孩子漂泊在外,講述另一種形態(tài),所以母親是留家白邗陰,十五月亮伴隨著杜鵑的聲音,空曠而寂寥,夜深時期思緒遼闊,不管多遠的距離牽掛依然在。

          邗溝,在山陽縣,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屬陜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白紵,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縣城東南兩公里處,為姑溪河和青山河匯合之處。桓溫領妓游山,好為白紵歌,故以名之。此詩詩意為王安石攜母至邗溝,但家尚留在白紵山北。每逢月明之夜,聞見杜鵑哀鳴,倍加思念親人,心系南北兩處。

           

          把母親帶到揚州后,就安家于臨時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因為揚州是南北的交通樞紐,所以王安石的下句,就有“南北總關心”的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