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對月穿針
朱福生
紡織、針繡是古代女子的一門必修技藝,反映著個人勤勞和聰慧的程度,其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響到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人生前景。所以,她們總是不斷努力,精益求精。浩淼銀河邊的織女不僅美麗多情,而且智慧勤勞,居然能夠“織成云錦天衣”,那紡織、女紅的水平簡直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織女成了古代婦女心目中的偶像,學習的榜樣。于是,便有了七夕“乞巧”的活動。據(jù)說“乞巧”起于漢代宮中,大概從南朝梁開始流入民間,成為習俗。是夜,婦女們紛紛在庭院里陳瓜果,焚椒香,對月穿針,向織女求取巧藝。這種美好的景象,自然也成了文人騷客的寫作題材。
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云:“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蹦恰跋蚬獬橐豢|,舉袖弄雙針”,寫的就是女子對月穿針的細節(jié)動作?!皩υ麓┽槨笔遣蝗菀椎模浩呦χ录词乖倭?,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云漂??;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制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光線不亮,針有七眼,要把彩線飛快地穿過去,豈是容易之事?所以,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描寫比賽穿針的女子心理說:“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本€沒有穿準,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怪夜風太大,心理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梢姽糯訉Α捌呦Υ┽槨钡闹匾暋谶@方面的爭強好勝,正因為這是女子的立身根本之一。南朝梁柳惲的《七夕穿針》詩別具一格的。詩云“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這就將單純的穿針娛樂變?yōu)閷嶋H的裁衣寄遠,于是民俗與社會問題渾融泱洽,天衣無縫。宋代柳永《二郎神》“運巧思,穿針樓上女”。《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以乞巧?!弊髡邔⑵呦ν麓┽樑c定情私語綰合一起,又表現(xiàn)了節(jié)序的特定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