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風(fēng)》學(xué)案
一、基本要求
1. 背誦15.9﹑4.16、6.11、7.16、7.19、6.23、8.7
2. 掌握“游”、“喻”、“鄙”、“樂”、“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孫”、“恥”、“飯”、“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3. 理解孔子倡導(dǎo)的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求
4. 理解并積累成語:殺身成仁;患得患失;無所不至;簞食陋巷;發(fā)憤忘食;任重道遠(yuǎn);死而后已
5. 理解“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為己任”的句式特點(diǎn)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diǎn)的字注音
孫(
女(
2、解釋下列加點(diǎn)字在文中的意思
(1)游于藝
(4)人不堪其憂
3、寫出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
(1)無求生以害仁
(3)女奚不曰
(5)禮以行之
(7)賢哉,回也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5、找出詞類活用指出用法并加以解釋
(1)飯疏食,飲水
(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點(diǎn),試加以翻譯
(1)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2)未足與議也
(3)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4)仁以為己任
(5)賢哉,回也!
(6)何以文為?
7、成語解釋
(1)志士仁人:
(2)殺身成仁:
(3)患得患失:
(4)無所不至:
(5)樂在其中:
(6)發(fā)憤忘食:
(7)任重道遠(yuǎn):
(8)死而后已:
8、名句背誦檢測
(1)志于道,
(2)君子義以為質(zhì),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5)其未得之也,
(6)
(7)不義而富且貴,
(8)其為人也,
(9)仁者不憂,
(11)
(13)
(14)文猶質(zhì)也,
三、基礎(chǔ)鞏固性訓(xùn)練
1、選出下列各句加點(diǎn)字意義解釋都正確的一項(
A.君子義以為質(zhì)(根本,基礎(chǔ))
B.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
C.人不堪其憂(忍受)
D.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卑鄙的人)
2、選出對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③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3、選出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A.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局t遜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并堅信自己能夠成功。】
B.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緵]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的?!?/span>
C.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居兄腔鄣娜讼矏鬯?,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臼咳瞬豢刹恍男亻_闊、意志堅毅,因為責(zé)任重大并且道路遙遠(yuǎn)。】
4、選出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救绻偸巧率У羰裁?,那就什么地方也去不了?!?/span>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井?dāng)他還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總擔(dān)心得到它。既然得到了,又生怕失去它?!?/span>
C.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這責(zé)任不也是很重大的嗎?奮斗終身,死了才停止,這路程不也是很遙遠(yuǎn)的嗎?】
D.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有志于正道,而對那些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跟他們談?wù)摰赖?。?/span>
四、課文解讀
(一)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span>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span>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span>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應(yīng)具有哪些素養(yǎng)?
2、你認(rèn)為這些素養(yǎng)中哪種最重要?為什么?
(二)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pan>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span>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span>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span>
1、從這幾段文字看,孔子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2、以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看,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君子?
(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span>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span>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span>
1、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樂”字的理解。
2、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四)閱讀下面這則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zhì)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笨鬃尤?,子桑伯子門人不悅,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zhì)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保ā墩f苑·修文》)
1、孔子為何去見桑伯子?桑伯子又為何見了孔子?(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2、請在本課中找到孔子這樣做的理論依據(jù),寫在下面。
3、填空
由上文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孔子的另一個名句: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_______________。
五、課外拓展
君子之風(fēng)
1.選文題為“君子之風(fēng)”,文中對“君子之風(fēng)”的含義作了較充分的闡述。從“這種高尚也決非僅存于生死名利之中”一句可以看出,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從“□□”和“□□”兩個角度闡述了“君子之風(fēng)”。而從全文來看,對“君子之風(fēng)”的含義概括準(zhǔn)確完整的一項是(
A.優(yōu)美高雅的姿態(tài)
B.勇于犧牲的精神
C.慷慨大方的氣度
D.各種美好的德行
2.選文開篇以諺語引入,接著通過類比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
A.“君子之風(fēng)”
B.存之于心
C.付之于行
D.美則在其中
《君子之風(fēng)》學(xué)案答案
二、知識積累:
1、
孫(xùn)以出之
女(rǔ)奚(xī)不曰
2、 (1)游:廣泛涉獵。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3)鄙:庸俗淺薄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4)堪:忍受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5)樂:喜歡、樂意。
(6)文:修飾,這里指外在形式如儀容、舉止、禮節(jié)等的修飾和講求。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7)及:趕上、追上。
3、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1)第一個“以”連詞,表轉(zhuǎn)折。第二個“以”連詞,表目的。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2)第一個“與”介詞,跟、同。第二個“與”句末語氣詞。
(3)疑問代詞,為什么。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4)第一個“而”連詞,表轉(zhuǎn)折。第二個“而”連詞,表并列。
(5)第一個“之”代詞,它。第二個“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6)第一個“其”代詞,他。第二個“其”代詞,那。
(7)第一個“也”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第二個“也”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5、找出詞類活用指出用法并加以解釋
(1)飯疏食,飲水
(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6、文言句型翻譯略
(1)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2)未足與議也
(3)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4)仁以為己任
(5)賢哉,回也!
(6)何以文為?
7、成語解釋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jié)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F(xiàn)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yè)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hù)正義事業(yè)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擔(dān)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dān)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發(fā)憤忘食:用功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任重道遠(yuǎn):擔(dān)子很重,路很遠(yuǎn)。比喻責(zé)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zé)任而奮斗終身。已,停止。
8、略
三、基礎(chǔ)鞏固訓(xùn)練
1.選出下列各句加點(diǎn)字意義解釋都正確的一項(
A.君子義以為質(zhì)(根本,基礎(chǔ))
B.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
C.人不堪其憂(忍受)
D.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卑鄙的人)
1.B【A喻:明白,懂得;C質(zhì):質(zhì)樸;D鄙夫:庸俗淺薄的人】
2.選出對下列加點(diǎn)字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③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2.B【①介詞,把;②介詞,因為;③語氣助詞,表感嘆;④語氣助詞,表肯定】
3.選出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A.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局t遜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并堅信自己能夠成功?!?/span>
B.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緵]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的?!?/span>
C.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span>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臼咳瞬豢刹恍男亻_闊、意志堅毅,因為責(zé)任重大并且道路遙遠(yuǎn)?!?/span>
3.A 【應(yīng)譯為:“用謙遜的態(tài)度談?wù)摚x),用誠信來成全它?!薄?/span>
4.選出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A.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他總是生怕失掉什么,那就什么地方也去不了?!?/span>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當(dāng)他還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總擔(dān)心得到它。既然得到了,又生怕失去它。】
C.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這責(zé)任不也是很重大的嗎?奮斗終身,死了才停止,這路程不也是很遙遠(yuǎn)的嗎?】
D.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咀x書人有志于正道,而對那些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跟他們談?wù)摰赖摹!?/span>
4.C【A“無所不至矣”應(yīng)譯為“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B“患得之”應(yīng)譯為“總擔(dān)心得不到它”,“既然”應(yīng)譯為“已經(jīng)”或“…之后”。D應(yīng)譯為:有志于正道卻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讀書人,(我們)是不值得跟(他們)談?wù)摰赖?。注意這是一句定語后置句和省略句?!?/span>
四、課文解讀
(一)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span>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span>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span>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應(yīng)具有哪些素養(yǎng)?
2、你認(rèn)為這些素養(yǎng)中哪種最重要?為什么?
1、應(yīng)具有如下素養(yǎng):堅守正道,心懷仁愛之心,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博學(xué)多才。2、任選一種,言之有理即可。
(二)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span>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從這幾段文字看,孔子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2.以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看,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君子?
1、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看他注重道義還是注重利益。
2、要成為君子就要有志于追求道義;要以道義去結(jié)交朋友,而不結(jié)黨營私;不講究吃喝穿著,不爭名奪利;做人要謙虛,要有自尊(矜持),要講信用(誠信)。(平分標(biāo)準(zhǔn):題目不難,但必須對孔子說的那幾段話進(jìn)行分類整合,從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物質(zhì)財富(名利)的角度去回答。)
(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span>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span>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span>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span>
“樂”是什么?他所講的“樂”并不是肉體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的平靜和滿足。所以雖然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中,他還是“樂”??浊鹫J(rèn)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個人和自然、社會的關(guān)系,都有適當(dāng)?shù)陌才?。這就為一個人布置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就是孔丘的“道”。怎樣才能獲得“樂”?孔丘認(rèn)為在他的學(xué)生中,顏回是最好的。他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墩撜Z·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種精神境界。達(dá)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這種精神境界。經(jīng)常在這種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稱為“仁”,孔丘把“樂以忘憂”作為他自己的一項成就。他一生到處碰釘子,應(yīng)該說是處于憂患之中,但他還是“樂以忘憂”。他是“忘憂”,并不是強(qiáng)制他自己勉強(qiáng)地不變?!安恢现畬⒅痢保彩峭鼞n的一種表現(xiàn)。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墩撜Z·里仁》)這里說:“安身立命之地”,對于人生的重要?! ?/span>
2、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懷寓于樸素的敘述之中,帶有很強(qiáng)的感情色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個字,把清苦的生活說得富有情味,確實是洋溢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堅持道義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堅定。
浮云可使人聯(lián)想起多種比喻義,如:(1)聚散無常,喻富貴短暫,猶今天所說過眼煙云;(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貴與己無關(guān);(3)浮云至輕至淡,喻富貴無足輕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個字,把孔子對安貧樂道生活態(tài)度的自我欣賞表現(xiàn)得非常傳神。忘食、忘憂,說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質(zhì)生活的快樂,而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快樂,是經(jīng)過努力獲得的高尚的快樂。而第三個忘:忘老(“不知老之將至”),更是把這種快樂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四)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zhì)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笨鬃尤ィ由2娱T人不悅,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zhì)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保ā墩f苑·修文》)
1、因為桑伯子本質(zhì)美好但行為不重修飾,孔子想勸說他注重禮儀修飾。因為桑伯子認(rèn)為孔子本質(zhì)美好但禮儀過于繁雜,所以想勸說他去掉禮儀修飾。
2、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3、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五、《君子之風(fēng)》:1、生死、名利、D2、一個人“美德”之感人更須借重他行之高尚;借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