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左傳·桓公》精選譯注

          桓公·臧哀伯諫納郜鼎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zhàn),民不堪命??赘讣螢樗抉R,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1]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2],大路越席[3],大羹不致,粢食不鑿[4],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綎[5],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6],昭其數(shù)也?;?、龍、黼、黻[7],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8],昭其聲也。三辰旃旗[9],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jì)律。

          今滅德立違,而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dāng)?,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周內(nèi)史聞之,曰:臧孫達(dá)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注釋】[1]臧哀伯:魯國大夫,名達(dá),臧僖伯之子。[2]清廟:君主的祖廟,亦稱太廟、明堂。[3]大路:又作大輅,古代國君所乘五種車輛之一。越席:蒲草編成的席子。[4]粢(zī)食:主食?!吨芏Y·春官·小宗伯》有六粢,即黍、稷、稻、粱、麥、菰(ɡū)。鑿:舂。[5]袞(ɡǔn):古代天子及上公的禮服,祭祀時(shí)穿用,衣上有卷曲的龍形圖案。黻():古代用以遮蓋腹部與膝間的皮革,田獵時(shí)用?,E(tǐnɡ):古代天子所執(zhí)的玉笏。幅():綁腿布。舄():古代雙層鞋底的鞋。衡:古代把頭冠固定在發(fā)上的簪。紞(dǎn):古代冠冕上用以系tiàn,塞耳的玉)的帶子。纮(hónɡ):古代冠冕上的紐帶,由頷下向上挽而系在笄的兩側(cè)。綎(yán):冠上的裝飾,以木版為質(zhì),用黑布裹起來。[6]藻(zǎo):放置玉的彩色板,用木板做成,外包熟皮革,以彩色畫水藻紋于其上。率(shuài):亦作悅”,佩巾。鞞(bí):裝刀的套子,刀鞘。鞛(běnɡ):佩刀刀把處裝飾物。鞶(pán):皮革做的衣帶。厲:皮革衣帶的下垂部分,起裝飾作用。游(liú):亦作旒,旌旗上的飄帶。纓(yīnɡ):即馬鞅,用皮革做成,套在馬的頸上,以便駕車。[7]黼():古代禮服上的刺繡花紋,以黑白兩色相間,繡兩斧頭相對的圖案。黻():禮服上的花紋,用黑青兩色繡兩弓相背的形狀。[8]錫:馬頭前額上的裝飾物,用銅做成,馬走時(shí)發(fā)出聲響。鸞(luán):通鑾”,古代的一種車鈴。和:古代車前橫木前的小鈴。鈴:這里指系于旌旗上的小鈴。[9]三辰:指日、月、星。旃()旗:旗的總稱。這里指君主所用的旗。

          【譯文】宋殤公立為君主后,在十年內(nèi)就進(jìn)行了十一次戰(zhàn)爭,老百姓難以保住性命??赘讣螕?dān)任司馬,華督為太宰。華督趁老百姓難保性命的怨氣,首先揚(yáng)言說:司馬要這樣做的。先殺死了孔父嘉后又殺害了宋殤公,從鄭國召回公子馮而立為君,用來討好鄭國。又用郜國鑄造的大鼎賄賂魯桓公,對齊國、陳國、鄭國都有賄賂,于是華督成為宋莊公的宰相。

          魯桓公二年四月,魯國去宋國運(yùn)取郜國所鑄的大鼎,戊申這天,把它放到了魯國的祖廟里,違背了禮法。

          魯大夫臧哀伯勸諫桓公說:統(tǒng)治人民的人,就要宣揚(yáng)德義堵塞背德棄義的事情,這樣才能居高臨下審視百官,還害怕(后代)有時(shí)會失去德義,所以顯揚(yáng)善德讓子孫效法:那就是太廟用茅草覆蓋,大路這種車?yán)镉闷巡葑鳛閴|席,肉汁不用五味調(diào)和,黍、稷、稻、粱等主食不用去皮舂細(xì),這都是顯示儉樸的。天子和上大夫祭祀穿的禮服、戴的帽子、用來遮蓋腹膝間的皮革、用的笏,與束腰的大帶、下衣、裹腿、鞋只,以及冠上的簪子、系瑱的絲帶與垂絲等裝飾,是表明法度和天子的德量的。(天子所用的)放玉的墊子、佩巾、刀鞘、刀柄的裝飾物,與革帶、革帶下垂部分的裝飾物、旗上的飄帶、套馬的馬鞅,都是表明禮數(shù)的。衣服上的火、龍、黼、黻等圖形彩飾,都是表明文采的。用青、黃、紅、白、黑五色繪山、龍、花、蟲之象,是表明事物色彩的。錫、鑾、和、鈴等鈴鐺,是表明聲音的。繪有日、月、星三辰的旗幟,是表明上天的光明的。(禮義、倫常之)德,雖儉樸卻有一定的限度,增加減少都有一定之?dāng)?shù),文采、物色用以分辨它,聲音、光明來顯現(xiàn)它,用(文采、物色、聲音、光明)居高臨下審視百官,百官就會有所警戒和畏懼,從而不敢違背綱紀(jì)法律。

          現(xiàn)在你降低了德義,樹立了違背德義的樣子,把用來賄賂你的器物放到太廟內(nèi),以此明白地顯示在百官面前,(你對百官)還能有什么要求呢?國家的敗亡,是由于官吏的邪惡。官吏喪失德義,寵幸與賄賂就會公開。郜鼎放到太廟,這種公開還有什么能比得上呢?周武王戰(zhàn)勝了商朝,把九鼎遷到雒邑,正義之士還有的指責(zé)他,更何況將表明違禮亂制的賂器放到太廟之中,比周武王的遷鼎又如何呢?魯桓公不肯聽從這番勸諫。

          東周的內(nèi)史聽到臧哀伯的進(jìn)諫,說:臧孫達(dá)這個(gè)人會在魯國有他的后人的。君主違背禮法,他不忘用德義來勸諫。

          【評析】宋莊公為了取得魯國的支持,把郜國的大鼎送給魯國作為賄賂,魯桓公把它置于太廟中。魯大臣臧哀伯認(rèn)為這是明示百官可以納賄,是國家衰敗的象征。國家之?dāng)。晒傩耙病?,不僅針對魯國,而且具有普遍意義。

          桓公·王以諸侯伐鄭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

          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1],蔡人、衛(wèi)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

          鄭子元請為左拒[2]以當(dāng)蔡人、衛(wèi)人,為右拒以當(dāng)陳人,曰: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wèi)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3],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后伍[4],伍承彌縫。

          戰(zhàn)于繻葛。命二拒曰:[5]動而鼓。蔡、衛(wèi)、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茍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

          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注釋】[1]虢公林父:西虢國君,名林父。[2]鄭子元:鄭莊公之子公子突,子元是他的字。[3]祭仲足:鄭國大夫。即上文的祭足。[4]先偏后伍:一種戰(zhàn)陣。杜預(yù):《司馬法》,車戰(zhàn)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缺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清代江永也引《司馬法》解釋說:二十五乘為偏,百二十五乘為伍。先偏后伍指二十五乘居前,百二十五乘在后。與杜預(yù)解釋有差別,難以考定。[5]旝(kuài):大將所用的旗幟上:駕凌。

          【譯文】周桓王收取了鄭莊公對東周的參政權(quán),鄭莊公就不去朝拜他了。(魯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就派諸侯進(jìn)攻鄭國,鄭莊公抵御這場進(jìn)攻。

          周桓王為中軍統(tǒng)帥,虢國國君林父帶領(lǐng)右軍,蔡國、衛(wèi)國的軍隊(duì)附屬于他;周公黑肩帶領(lǐng)左軍,陳國軍隊(duì)附屬于他。

          鄭公子突要求布置一個(gè)左面的方陣,用來抵擋蔡國、衛(wèi)圍的軍隊(duì);布置一個(gè)右面的方陣,用來抵擋陳國軍隊(duì),他說:陳國正在戰(zhàn)亂之中,人民沒有斗志,如果先對他發(fā)起進(jìn)攻,他們必定逃跑。周王的士卒要照料他們,必定會亂了陣容。蔡國、衛(wèi)國的軍隊(duì)不能支撐,也一定會首先逃奔。這樣就可以集中兵力進(jìn)攻周桓王帶領(lǐng)的士卒,咱們就可以成功了。鄭莊公聽從了他的建議。鄭國的公子忽統(tǒng)帥右面方陣,祭仲足統(tǒng)帥左面方陣,原繁、高渠彌帶領(lǐng)中軍保護(hù)著鄭莊公,構(gòu)成了一個(gè)群魚附麗的陣式,前為車乘,后為步卒,步卒見機(jī)補(bǔ)充車乘間的間隙。

          雙方在繻葛展開戰(zhàn)爭。鄭莊公命令左右兩個(gè)方陣:大將的旗幟一旦揮動,就擊鼓前進(jìn)。蔡國、衛(wèi)國、陳國的軍隊(duì)都逃奔了,周桓王的士卒混亂了,鄭國軍隊(duì)匯合起來攻打他們,周桓王的士卒大敗。鄭國的將領(lǐng)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但周桓王還能指揮軍隊(duì)。祝聃請求去追逐周桓王,鄭莊公說:君子不想超過比自己在上的人,又哪里敢凌駕于天子之上呢?這只不過是為了自救,國家不至于隕滅,就很滿足了。

          到晚上,鄭莊公派祭足去慰勞周桓王,同時(shí)也慰問了跟隨周桓王的人。

          【評析】春秋以來,周天子已喪失了諸侯的共主地位,受到諸侯的侵凌。周平王削弱鄭莊公的輔政權(quán)力,引起鄭國怨恨,雙方以交換人質(zhì)作保證。周桓王執(zhí)政,周鄭關(guān)系進(jìn)一步惡化,雙方發(fā)生戰(zhàn)爭,東周失敗,成為王室衰危的一個(gè)標(biāo)志。

          桓公·鄭太子忽辭婚

          北戎伐齊[1],齊使乞師于鄭。鄭太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xiàn)于齊。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2],使魯為其班[3],后鄭。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4]。

          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人問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5],齊大,非吾耦也?!对姟吩?/font>[6]: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太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7]。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注釋】[1]北戎:春秋時(shí)少數(shù)民族,亦稱山戎,活動區(qū)域當(dāng)在今河北遷安、灤縣、盧龍一帶。[2]餼():贈送人的生食,包括糧食和牲畜。[3]班:次序,指確定次序。[4]郎:魯國屬地,位于曲阜附近。[5]耦:同偶”,匹配。[6]《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7]師昏:指為婚姻而出師。

          【譯文】北戎侵伐齊國,齊國派使者到鄭國請求援軍。鄭國派太子忽率領(lǐng)軍隊(duì)去援救齊國。(魯桓公六年)六月,大敗北戎軍隊(duì),俘虜了兩員大將大良和少良,斬獲了三百名披甲戰(zhàn)士的頭顱,在齊國舉行了獻(xiàn)俘的典禮。這時(shí)各諸侯國都派大夫率軍守衛(wèi)齊國,齊國贈送給這些大夫們食品,讓魯國的大夫確定先后次序來頒發(fā),把鄭太子忽放到了后面。鄭太子忽因?yàn)橛泄?,就十分不滿,所以就有以后鄭國與魯國在郎地的戰(zhàn)爭。

          魯桓公未跟齊國結(jié)為婚姻關(guān)系的時(shí)候,齊僖公要把女兒文姜許配鄭太子忽為妻,太子忽推辭了。有人問太子忽推辭的緣故,太子忽說:人各自有自己的配偶,齊國是大國,不是我的配偶?!对娊?jīng)》里說:自我求取福分。還是得看自己能力怎么樣,依靠大國有什么用呢?君子評論說:這才是善于為自己考慮。等到他打敗北戎軍隊(duì)以后,齊僖公又要把他的女兒許配太子忽為妻,太子忽還是堅(jiān)決推辭。又有人問他推辭的原因,太子忽說:對齊國沒做什么事的時(shí)候,我還不敢答應(yīng)這門婚事?,F(xiàn)在帶了君父的命令奔赴齊國的急難,再接受妻室回國,就是為婚姻去打仗,人民會說我什么呢?于是告訴鄭莊公辭掉了這門婚事。

          【評析】春秋諸侯國之間,常常用婚姻關(guān)系結(jié)為同盟,一些大國也用這種關(guān)系支配小國。鄭國太子忽兩次拒絕齊國的求婚,目的是擺脫齊國對鄭國的支配,要依靠自己,獨(dú)立發(fā)展。當(dāng)時(shí),他的行為受到了稱贊。

          桓公·楚武王伐隨

          楚武王侵隨[1],使蘧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2]。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3]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4]。熊率且比曰:季梁在[5],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贏,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6],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7],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8],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絮粢豐盛,謂其三時(shí)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9]。故務(wù)其三時(shí),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dú)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1]隨:國名,故地當(dāng)今湖北隨縣。[2]瑕:隨國屬地,今地不詳。[3]斗(dòu)伯比:楚國大夫,楚國國君敖之子。[4]羸(léi):瘦,弱。[5]季梁:隨國賢人。[6]祝史:古代主持祭祀祈禱之官。[7]牲牷(quán)肥腯():牲本指完整的頭,牷指純色的牛。牲牷泛指祭祀用的全牛、全羊等牲畜。肥腯,指肉肥。[8]瘯()蠡(luó):瘦弱。一說為疥癬疾病。[9]讒慝():邪惡的念頭和思想。

          【譯文】楚武王侵伐隨國,派蘧章去隨國要求與之和好,楚國的大軍駐扎于隨國的瑕地等待著。隨國派一位少師官去主持和談。

          楚大夫斗伯比對楚武王進(jìn)言說:我們的國家不能在漢水之東得志,是自己造成這樣子的。我們自己炫耀我們的軍隊(duì),裝備起我們的武器,用武力威脅漢水東部的國家,他們就因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所以很難把他們分開。漢水東部的國家,隨國為大國。隨國如自高自大,就必定離棄其他小國。小國如背離了隨國,就是楚國的利益。那位少師驕傲自大,就請你以疲弱的士卒給他看。熊率且比說:季梁在隨國,這樣做有什么用處?斗伯比說:這是為以后打算,這位少師官將會得寵于他的國君。楚武王撤除了軍隊(duì)而接納少師官。

          少師官回到隨國,請求追擊楚軍。隨國國君正要答應(yīng)這一請求。大臣季梁制止了他,對他說:上天正給予楚國幫助,楚國顯示疲弱的軍隊(duì),是在引誘我們,君王你著急什么呢?我聽說小的能勝過大的,在于小國得道大國淫邪。所謂道,就是忠誠于人民而取信于神靈??偪紤]著有利于人民,就是忠;主持祭祀者言辭真實(shí)公正,就是信?,F(xiàn)在人民饑餓而君主你卻快意于私欲,主持祭祀者虛稱功德以祭神,我不知這樣做結(jié)果會如何。隨國國君說: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壯,盛的谷物豐滿而完備,怎么能說是不誠信呢?季梁回答說:人民,是神的主人,所以圣明的帝王都是先治理好人民而后才致力于神靈。故供奉牲畜時(shí)祝告說,博碩肥腯,博是說民力普遍得到保存,碩是說國家的牲畜碩大而繁盛,肥是說牲畜不會因生病而瘦弱,腯是說肥壯的牲畜都能備全。供奉谷物時(shí)祝告說,絮粢豐盛,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災(zāi)害而人民和睦年谷豐登。供奉酒醴時(shí)祝告說,美好而清醇的酒,是說全國上下都有美德而沒有背離之心。祭品芳香遠(yuǎn)聞,表明全國沒有讒言邪念。所以全力以赴于春、夏、秋三時(shí)的農(nóng)事,提倡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種教育,團(tuán)結(jié)宗族,用這些去祭祀神靈,這樣人民和睦而神靈就會降下福音,一舉一動都會有所成就。當(dāng)今人民各有各的打算,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君王你個(gè)人敬神雖很豐盛,那又會帶來什么福呢?君王你暫且整頓政教,團(tuán)結(jié)同姓的兄弟國家,或許有希望免于禍難。隨國國君因害怕而整頓政教,楚國不敢侵伐。

          【評析】楚國與隨國國力懸殊,楚國之所以不敢對隨國侵伐,是因?yàn)殡S國的季梁替國君分析出了當(dāng)時(shí)的形勢,隨國國君罷兵而修政。季梁對國情的分析,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實(shí)屬可貴。

          桓公·楚屈瑕伐羅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1],斗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2]莫敖必?cái)?。舉趾高[3],心不固矣。遂見楚子,曰:必濟(jì)師。楚子辭焉,入告夫人鄧曼。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xùn)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騷之役[4],將自用也,必小羅。君若不鎮(zhèn)撫,其不設(shè)備乎?夫固謂君訓(xùn)眾而好鎮(zhèn)撫之,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5]。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楚子使賴人追之[6],不及。

          莫敖使徇于師曰[7]諫者有刑。及鄢[8],亂次以濟(jì),遂無次且不設(shè)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9],大敗之。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而聽刑[10]。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注釋】[1]羅:春秋時(shí)小國,初在今湖北宜城縣境,后遷于湖北枝江、湖南平江等地。[2]御:車夫,駕車的人。[3]舉趾:抬腳。[4]狃(niǔ):習(xí)以為常,不復(fù)在意。蒲騷:地名,在今湖北應(yīng)城縣境內(nèi)。[5]假易:寬縱。[6]賴:春秋時(shí)小國,在今湖北隨縣東北。[7]徇(xùn):對眾宣示。[8]鄢(yān):水名,漢水支流,今名蠻河,源出湖北??悼h西南,流經(jīng)南漳、宜城兩縣。[9]盧戎:春秋時(shí)南方小國,在今湖北南漳縣境內(nèi),后為楚所滅。[10]冶父:地名,在今湖北江陵縣南。

          【譯文】(魯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國的大司馬屈瑕率軍侵伐羅國,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比在返回來的路上,對他的車官說:大司馬一定會失敗。(看他那樣子,)腳步高抬,心飄浮起來了。于是去見楚武王,說:必須給大司馬增派軍隊(duì)。楚武王沒有同意。楚武王回到宮中把斗伯比的話告訴給夫人鄧曼。鄧曼說: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眾多的軍隊(duì),他的意思是讓你用誠信來安撫老百姓,用仁德來訓(xùn)誡執(zhí)政的官員,而對大司馬屈瑕要用刑罰來震懾他。大司馬習(xí)慣了蒲騷戰(zhàn)役得勝的戰(zhàn)術(shù),將會獨(dú)斷專行,一定會小看羅國。你對他如果不進(jìn)行嚴(yán)厲的勸告,他將會不加防備。斗伯比大夫一定是說要你訓(xùn)誡士眾而善于鎮(zhèn)定安撫他們,召集各軍隊(duì)長官勸告他們要行善積德,召見大司馬告誡他上天不會寬縱一個(gè)人的輕率行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斗伯比大夫又豈不知楚軍已經(jīng)全部開出去了?楚武王派一名賴國在楚國做官的人去追屈瑕的大軍,但沒有追上。

          屈瑕使人宣令三軍說:對我進(jìn)諫的人要處之以刑罰。軍隊(duì)到達(dá)鄢水岸邊,不按次序渡河,過河后便沒有序列了。又沒有設(shè)置防備工事。到達(dá)羅國后,羅國軍隊(duì)和盧戎的軍隊(duì)兩面夾擊,大敗了楚軍。屈瑕自縊在荒山谷里。楚國所有的將領(lǐng)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處罰。楚武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對他們都免于處罰。

          【評析】楚國大司馬屈瑕驕傲自大,專橫獨(dú)斷,輕視羅國,在征伐羅國的戰(zhàn)爭中失敗,自縊而死。楚武王對自己用人不當(dāng)、放縱部下深自悔責(zé)。既說明驕兵必?cái) ?,也說明楚武王及斗伯比、夫人鄧曼的善于治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