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遵義 · 全民閱讀
被稱為遵義著名井泉的雅窩井有兩個,一個位于老城楊柳街中段,離長征期間“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約十余米處;一個位于新城金銀新村附近,至今仍在使用。
老城碓窩井在楊柳街北段東側(cè)(今紅軍街內(nèi)),過去是附近居民常用的一口飲用水井,水井口小肚大,深約4米。井口高出地面約40公分,住在周邊的居民都在此取水。為了防止小孩掉進井里,所以井臺砌得比較高,遠遠看去,像個倒扣在地面上的“碓窩”,故名碓窩井。
碓窩井的水質(zhì),屬于河谷砂質(zhì)浸透水,味道較差,但是卻不影響飲用,人們時常在這里排隊取水,顯得熱鬧,充滿鄰里溫馨氣氛。天長時久,人們把這個地方也叫成了碓窩井,碓窩井巷一時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地名。
過去,水井旁邊有座小廟,是老城販布商人張仲孚家的祠堂,供奉著觀音菩薩、關(guān)帝圣君和張家的列祖列宗。小廟建在街市背后,顯得有些冷冷清清。楊柳街和碓窩井巷的兩側(cè),都是一些大戶人家的宅第,前面是門面,門面里側(cè)緊挨著住房,后面大多建有花園。花園遠離楊柳街的繁華塵囂,與田園阡陌的河岸和波光粼粼的湘江河比鄰相連,顯得林木蔥郁,花香襲人,四季如春。
確窩井,上世紀八十年代尚可尋覓蹤跡,后來隨著多年、且規(guī)模較大的城市改建,早已失去蹤影,漸漸被人們遺忘。現(xiàn)在,出于對浙大西遷辦學那段歷史的懷念,人們又漸漸地想起了這個遺忘的地名。
1940年春天,浙江大學西遷遵義不久,校長竺可楨由水硐街三號移居“碓窩井九號”傅夢秋的宅第。直到1946年夏天,浙大東歸杭州,才搬離這里。浙大西遷遵義,是歷史的選擇,是遵義人民的驕傲。竺可楨選擇“碓窩井九號”,是天緣,是人和與地利。房東傅夢秋,是遵義的知名人士,中國著名的詞學家。
(竺可楨一家在碓窩井九號的留影)
“確窩井九號”,除竺可楨校長住過以外。1935年,遵義會議期間,作為中央秘書長的鄧小平與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潘漢年、《紅星》報主編陸定一等人也住過傅夢秋私宅。
碓窩井一號是宦家,因貼近老城東側(cè)城墻,又稱“城墻上宦家”,是遵義著名文化世家。其建筑為花園式住宅,人稱“宦家花園”。風景奇秀,蔚為大觀,取名為“步庾園”,其中藏書樓稱“敬思堂”,藏書八千卷,內(nèi)藏諸多名家法帖字畫、珍版善本、經(jīng)史古籍。這里也是中國著名外交家宦鄉(xiāng)的故居?;锣l(xiāng),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wù)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干事,是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
碓窩井巷還住過號稱“遵義八大書家”之首的王藻章,號石珊,別署石山、石珊甫。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人,廣東后補道臺、刑部七品小京官。其所交往之友,諸如譚鈞培(1829-1894年)、李端棻(1833-1907年)均為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五年(1889年),辭職回鄉(xiāng)筑居碓窩井巷,號“風雪居士”,庭前掛自書對聯(lián)一副,曰:
江海莽波瀾,看五大洲變幻風云,且安閑局;
林園多樂趣,經(jīng)卅余年辛苦歲月,默證初機。
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坑場牌坊(馬家灣以北約2公里處)額坊上“樂善好施”四個大字,也為王藻章題寫。光緒末年去世后,留有《鐵檀文集》《翠虹亭詩鈔》等。
碓窩井巷的南側(cè)還住有一家顯赫人家,即周沆家。周沆字季貞,號遁叟,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先后任云南浪穹(今洱源)、蒙自、文山等知縣,澄江府知府,參與創(chuàng)辦陸軍講武學堂并任副總辦(副校長),后任北洋政府國務(wù)院名譽顧問、陜西漢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書長、臨時參政院參政、貴州駐京代表。1948年,年老回遵義, 仍居碓窩井。遵義解放前夕,與牟琳、張肇奎等組織維持會,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后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5年,以《云南片馬考察記》上書周恩來總理,使得片馬、古浪、崗房地區(qū)回歸中國。晚年自撰墓志銘曰:“嘔心血,剩得幾篇文字。最難忘野人山查界記,沒世無稱君子懼。論定蓋棺任毀譽,六尺鐫碑垂后裔”。
遵義著名教育家、文化人楊葆宸也居住于碓窩井巷內(nèi)。楊葆宸(1872-1931年),號松巖。辛亥革命時,加入自治學社,舉漢字大旗,與李培蓀等率同周子文、喻界凡及地方人士百余人至南門關(guān)迎接貴州大漢軍政府代表入城,促成遵義政權(quán)和平交接。不久受周恭壽之邀,聯(lián)系成立修志局,聘楊兆麟續(xù)修遵義府志,參與審刊工作。民國15年,受黃齊生先生聘任為遵義中學(省立第三中學),辦理文牘兼教書法。擅書法,主研歐體及漢隸;好詩文,常與方葆初、法云和尚等唱和,晚年與趙愷、蔣京交游。
由于時間的漫長及城市建設(shè)拆舊改新、快速擴展,老城碓窩井和以之命名的那條碓窩井巷都已消失,所幸的是新城的碓窩井仍然存在。
從中華北路的金銀新村大路右行到菜市場,左轉(zhuǎn)沿碓窩井路一直上行,到鳳凰山麓一個小院落,轉(zhuǎn)出側(cè)門,即可看到坐落于山壁下的水井。井水碧澄清亮,綠得像寶石中的綠松石。水井依山而建,始建年代不詳,水從山壁縫隙中浸出?,F(xiàn)在的格局為井底自內(nèi)向外傾斜,里高外低,用一塊長1.2米、高0.4米、厚0.15米的水泥板做成井欄。水泥欄左側(cè)上方鑿有一個小圓孔,平時用木塞堵住,用時扯開木塞,井水自小洞流出,如自來水,十分方便。水井兩側(cè)用磚砌成矮墻,上蓋水泥薄板為頂,保護較好。
傳說過去這里并無水井,僅在巖壁上浸水下來,匯成小溝流到山下田土中。有一人路過此地,饑渴難忍,捧水解渴。頓覺神清氣爽,疲勞立消,感覺應(yīng)是名泉,要造福百姓。遂借來斧鑿,在石壁上鑿出一個碓窩似的圓凼,大家就在這個“碓窩”里舀水用。后來取水的人多了,逐漸拓寬、挖深水井,修砌井臺、井欄。時間一長,水垢多了,加之井的修繕,就把碓窩慢慢磨平了,現(xiàn)在井中靠右下方的位置還依稀可見一個小圓凼,大概就是過去的碓窩吧!
現(xiàn)在使用井水的人少了,井中鋪上了一層厚厚的苔蘚,加之不斷有風化的砂石脫落下來,把水映襯得藍綠藍綠的,但流出來后卻又透明無色,而且冬暖夏涼,所以還是有不少居民在這里洗衣洗菜。
(老人在碓窩井邊洗衣服)
老城的碓窩井和碓窩井巷早就消失了,知道新城碓窩井的人也不多了。好在民政部門已經(jīng)將從中華路進入碓窩井的那條長巷子,命名為碓窩井路。相信以后的人們,行走在碓窩井路這條巷子里,在得到碓窩井潤澤的同時,會記得這個難以多得的歷史證物。
(資料提供 | 史曉波)
(部分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