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8 講歷史的圓圓
3月8日,農(nóng)歷“二月二”,民間俗稱“龍?zhí)ь^”的日子,標志著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那么,“龍?zhí)ь^”的說法源自哪里?一些習俗有何寓意?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龍,作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古人認為,負責行云布雨的龍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是要蟄伏的,“聞雷聲而動”“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龍?zhí)ь^”一說的原始。
從節(jié)氣上說,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氣溫回升,大地解凍,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qū)開始降雨,為不失農(nóng)時,“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在春耕將始之時,敬龍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豐登。
從天文學上來說,我國古代用28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劃分為東西南北4宮,東宮7宿由30顆恒星組成,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青龍。
每到春分后黃昏時,青龍七宿中的兩顆“龍角星”就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xiàn),其余各星組成的龍身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猶如“龍?zhí)ь^”。
一:剃龍頭
剃龍頭,是指每年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間所說“龍?zhí)ь^”的日子去剃頭發(fā)。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所以這一天理發(fā)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紅火。
二:祭奠龍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老百姓的印象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岸露边@天,我國民間還有舞龍等習俗。
三:吃龍食
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的飲食也多用“龍”來命名,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民俗中的食物名中都會吃食多帶個“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guān)的象征與寓意。
四:放龍燈
這種風俗始于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yù)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又有民歌稱:十三食稀飯配芥菜,是說自除夕開始到今天,所有的美味佳肴都已經(jīng)吃完,只好喝稀飯吃芥菜。
除此之外還有敲龍頭和吃開花豆的習俗,你今天都做了什么?當然理發(fā)是少不了的!對此你沒有什么看法,在下面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