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fēng)送白云。
一個人如果能夠認識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個「自在」的清閑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風(fēng)飄送,到處隨緣安住。
隨緣是一個被人用得太多的詞,也是人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一般認為佛門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這一類說法、做法差不多于國人為理所當(dāng)然。長期喜聞樂行“隨緣”,是國人多下流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斷語并非武斷,佛門有“方便出下流”的妙語,而隨緣的人太多正是出自方便的考慮。
佛門講一切事物皆依因緣和合而起。內(nèi)因或多或少,外緣則復(fù)雜多端。所謂隨緣是疏忽自我的內(nèi)因,放棄自我的心愿,依外在形勢隨波逐流。照實說來,完全的隨緣是做不到的。因為外緣不是一緣,而是眾多的緣,你隨此緣而拒絕彼緣就有自我抉擇在起作用。只是許多人放棄抗?fàn)?、力行的難緣,而隨順用心少出力少傷害少的好緣。 “水往低處流”,“桃子找軟的捏”,如此的隨緣,長此以往就是欺軟怕硬、貪生怕死、得過且過、茍且因循。君不見,國人之隨大流,可以說是下流。在極權(quán)暴政時期,萬馬齊喑;在朝政腐敗之時,全民隨緣腐敗,少有廉潔耿介之人;在物欲橫流之國,多海上逐臭之夫;在虎狼當(dāng)?shù)乐?,少有勇猛抗?fàn)幹俊?梢哉f,所謂隨緣,正好是放棄自由、自主、自力的奴性使然,正好是專制集權(quán)國家奴役制度狠毒兇殘使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權(quán)勢階級、強人的“隨愿”,隨緣的是不得不低頭或低頭成自然的弱者, “隨緣”一詞,不過是弱者的一張遮羞布,用以逃避自我責(zé)任。弱者的權(quán)利得不到政權(quán)的保護,弱者的權(quán)利意識沒有蘇醒,也就只有隨緣了,任人宰制了。
佛門雖有隨緣一說,但更有隨愿轉(zhuǎn)緣一說。菩薩道的行者以慈悲大愿轉(zhuǎn)緣而不被緣所轉(zhuǎn),其方便善巧的“隨緣”是以隨愿作主導(dǎo)的。
佛門中對自我有一個普遍的誤解,《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去病不去法。”“我執(zhí)”是一種病態(tài),但完全去掉自我非常困難,所謂的“忘我” 、“無我”并不能阻止自我的喬裝改扮,暗渡陳倉。
《華嚴經(jīng)》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萬法隨心愿而生,隨愿行而轉(zhuǎn)。諸佛凈土無一不是大心偉愿所成就的,無一不是勇猛精進、不改本愿所創(chuàng)化建立的。
外緣是無常的,只有以不變的愿力立身處世才能自主、自立、自強、自由、自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者若丟掉或變掉那不該變的愿力,就成了被外在事物奴役的奴隸,佛說為大可憐憫者。
弱者隨緣而無自主,為外緣所擺布和宰制。
強橫者隨心所欲,受自我的欲望驅(qū)使,跌倒在不隨順強橫者愿望的違緣之中。
智者明白萬法緣起性空,因性空而能隨愿轉(zhuǎn)緣,從而創(chuàng)建自我的奇妙王國。智者也明白雖緣起性空,而因果不昧不壞,所以能隨愿而不任性,順應(yīng)萬物之道而不為萬物宰制,就著萬物的運化律則而成就己愿。智者是自主、自由的,智者也是順應(yīng)萬法本具的道。隨緣而不為緣所轉(zhuǎn),隨愿而不違萬物之道,這才是智者的本懷。而真正的大覺者,已證悟萬物性空,隨心而現(xiàn),自可于萬法中得大自在。但在有礙的世間化現(xiàn)的大覺者,也不廢萬法的因果,不壞萬法的律則。所以,隨緣不如隨愿,隨愿還需隨道。“隨心所欲不逾道”,這才是明智的想法、做法?!?nbsp; 做一個真正的人,要經(jīng)得起四面吹來的八風(fēng),將一切的橫逆都視為是當(dāng)然的……
如果要人把世間加被于身的喜樂視為當(dāng)然并不為難事,然而要做到把一切打擊、失敗、屈辱、困苦都視為當(dāng)然,卻談何容易。因為人的心里總會這樣的想:同樣的職位為什么讓他吃肉我喝湯?一起替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為什么他升職我不升職?年底分紅為什么他的獎金多我的少?
相同的級別為什么他住三居室而我連兩居室的房子都沒分到?每次演講為什么他先我后?發(fā)福利的時候為什么他拿到的總比我的好?……可以這么說,在人世的沉浮中,恐怕沒有人沒受過苦、難、委屈和挫折。因而在這些“橫逆”面前,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取舍則是我們立于世間極為重要的關(guān)鍵。
佛教講因緣,認為事物的產(chǎn)生都是因其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也就是說它的最終發(fā)生是“當(dāng)然”的,是由因而后才得的果。既然我們無從選擇避免它的發(fā)生,那么就不妨以一種“隨緣”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它,因為很多時候,什么樣的生命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我們什么樣的人生。
隨緣不是要人消極、悲觀,不是要人毫不在乎隨便放棄,也不是不思進取退避三舍。它其實是一種很達觀的生命態(tài)度。是要你依照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不急躁、不抱怨、不強求、不逃避,好好的活在當(dāng)下。雖然有時候我們?yōu)榱松睿粍拥刈鲆恍┳约嚎赡懿⒉幌矚g做的事情,表演一些自己并不喜歡的角色,應(yīng)付許多瑣碎的煩心事,但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多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看到自己喜歡看的電影,買到自己心儀的名牌衣服,得到上司的賞識,吃到媽媽做的可口食物。其實這樣的人生已經(jīng)是幸福在握。
江蘇衛(wèi)視的《真情》欄目在很久以前播放了“盲人陳丹燕的幸福生活”,它的內(nèi)容到現(xiàn)在我依然記憶猶新:陳丹燕從生下來就是個盲人,不久她的父母又先后離世,她便和外婆一起相依為命。在讀盲校的時候她嚴格訓(xùn)練自己的聽力,后來認識了同樣具有視力殘疾的丈夫,畢業(yè)后丈夫?qū)W了按摩,而陳丹燕則選擇了學(xué)習(xí)為鋼琴調(diào)音的工作:為鋼琴調(diào)音對正常人來說就是難度很大的工作,何況是一個雙眼看不見琴鍵的盲人。因此她的手常常被夾傷,額頭常常被碰破,有一次指甲蓋全被琴蓋砸得脫落了。但是當(dāng)觀眾在現(xiàn)場聽陳丹燕述說這些經(jīng)歷時,卻絲毫也感覺不到她的一絲怨言,從始至終她都是笑吟吟地面對著眾人.她說她的人生態(tài)度里沒有抱怨只有隨緣——就是以自身能做到的來成就自己的幸福生活。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一切順應(yīng)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若能遵守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一切隨緣,心必定能得大自在,心得大自在身必安詳。
我們心態(tài)坦然、思想平和,人生自然也就會一切隨緣了,唯有隨緣的態(tài)度才能讓我們遠離比較和嗔恨的苦惱,思想不被焦慮和憂愁牽制,才會在佛教智慧的觀照中得以解脫。也唯有在這樣的人生里,我們才會以真誠的心贊賞他人的成功而不自卑渺??;在苦難加身之時勇敢承擔(dān)而不懦弱地逃避;在諸多誤解和打擊面前沒有怨言;在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中依然有一顆深沉慈悲的愛心。
《寶積經(jīng)》上云:不分別過去,不執(zhí)著未來,不戲論現(xiàn)在。意即生命就在當(dāng)下這一時刻。對于我們這些世俗眾生來說,當(dāng)下大多數(shù)人擁有的都只能是一份平常的生活。如果我們已經(jīng)為自己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盡了全力,只能接受這樣的結(jié)果再沒有選擇的余地,恨天怨地也不能扭轉(zhuǎn)乾坤。我們不妨就以一顆平常的心,隨緣而快樂地活在當(dāng)下口巴:像蜜蜂那樣辛勤地采蜜,像青蛙那樣歡愉地歌唱,像玫瑰那樣自然地開放。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dāng)不順心的事時??M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wǎng)絡(luò)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xiāng),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fēng)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里還會有什么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tài)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tài)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huán)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tài),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yǎng),是飽經(jīng)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jīng)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么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么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tài)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tài)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閑,放松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后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人們獲得緣不是靠奮斗和創(chuàng)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lǐng)悟去判斷。
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茍且,而是隨順當(dāng)前環(huán)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guī)、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隨緣不變,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云:“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jié)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fēng)云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xiàn)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天空中無論是陰云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是一種心態(tài),也是一種意境。隨緣是用出世的眼光看事,用入世的雙手做事;隨緣是舉重若輕、輕描淡寫、游刃有余的瀟灑風(fēng)度;隨緣是“知其不可為”則果斷放棄,審時度勢、自出機杼、另辟蹊徑的處事態(tài)度。隨緣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隨緣一世,一世隨緣。《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tài),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fēng)范。
人生在世有緣無緣都是過耳云煙,有緣便留下吧,無緣便離去,何需傷感離別。不如作一個一任清風(fēng),隨緣安住的悠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