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不借錢給人,也不要向人借錢;
七十歲,在別人家盡可能不要留宿;
八十歲,能不出門就盡量不要出門。
六十不借債
傳統(tǒng)文化中,到了六十歲被稱作花甲之年,農(nóng)村俗諺的說法是,到了六十歲就不要再有債務在身上了,不管是別人欠自己錢還是自己欠別人的錢。
首先是不要借錢給人,就算是自己有錢也不要借,包括自己的子女。
現(xiàn)在有句話叫老人手里還是留點錢好,錢在子女那里還是不太穩(wěn)妥。
六十歲的年紀,不管是對過去的人還是現(xiàn)在的人來說,都已經(jīng)老大不小了,基本這個年歲已經(jīng)失去了勞動的能力,尤其是在過去。
就算是在這個年紀還在工作,也很容易傷到自己,反而得不償失。
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存夠錢財,畢竟上了年紀以后,需要用錢的地方還是很多的,有個三病兩災的,都是需要花錢的。
如果自己把錢借給了別人,即便是自己的子女,萬一有個突發(fā)情況,能不能及時收回來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誰也說不準,到時候后悔就晚了。
不要借錢給別人的同時,也不要找別人借錢。
因為人到了六十歲,基本上失去了償還債務的能力,很難保證借的錢將來能夠按時歸還,如果有個什么,那么這筆債就落到了子女的頭上。
雖然法律上沒有父債子還,可傳統(tǒng)就是如此,老人如果隨便借錢卻還不上,到頭來還是把麻煩丟給了自己的子女后代,在傳統(tǒng)上,這是很不好的。
七十不留夜
出門做客,有時候聊得興起或者其他的事情耽擱,一般主人家就會留客人住宿一晚,這并沒什么問題,但是老人家就不同了。
七十歲被稱作是“古稀之年”,在過去,能夠活到七十歲其實是非常少見的,而七十歲就算是在現(xiàn)在也是非常大的年紀了。
人上了年紀之后,身體機能已經(jīng)全方位退化了,稍有不注意就會生病,很正常。
如果是在自己的家里,老人生病也沒什么關系,但是在外的話,情況可就完全不同了,畢竟是在別人家生病的,這是件很不好的事情。
一方面,主人家可能會覺得過意不去,不管老人家生病與其有沒有關系,另一方面,萬一老人家有個好歹,這就特別麻煩了。
家里留宿老人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不管是老人家還是主人家都不會高興,甚至也有人會覺得晦氣不吉,親戚朋友之間要是有了誤會就更不妥了。
現(xiàn)代人未必可能覺得這有什么關系,但是在以往,人們是非常重視這方面的事情的,有外面的老人在家里出事,終歸不好。
所以在人到了七十歲,出門在外盡可能不要留宿,而家里有外面的老人做客,主人家也不要輕易留宿,免得招惹麻煩。
不過這是在過去,現(xiàn)代人沒那么多講究,老人家更要照顧,要是真的天色已晚,還是留宿比較讓人放心,好好照顧便是。
八十不出門
八十歲,也就是耄耋之年,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非常高壽了,這個年紀的老人大多數(shù)也已經(jīng)進入人生的最后階段。
可能不太中聽,但耄耋之時,半截身子已入塵土,這時候的老人家是非常脆弱的,就算是尋常的風寒感冒都是危險的。
與七十不留宿是類似的道理,人到了八十歲,就盡量留在家里。
這個時候出門在外,什么情況都可能隨時發(fā)生,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的話,那就會更麻煩,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八十歲的老人基本不會出遠門。
平時,老人們就在家門口轉悠著,連市集都不怎么會去的,生怕有個好歹萬一,可能就突然回不來了,難聽的話終究也是現(xiàn)實。
不管是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宿還是八十不出門,這些都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老了之后的確是非常脆弱的,要格外當心。
為了確保晚年生活,不要隨便借債,為了以防萬一,不要隨意在外過夜甚至出遠門。
這些似乎是有些因噎廢食的做法,其實也是過去特定的條件下無奈形成的,而且這些俗諺之中也的確是有很多道理的。
上了年紀的老人,其實與小孩兒沒有多少區(qū)別,同樣需要人們的照顧。
現(xiàn)代的話。作為子女,當家里的父母長輩們老了以后,更加應該孝順照顧,讓他們安享晚年余生,盡可能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人老了,人生余下光陰已經(jīng)不多,那些沒見過的,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應該去看看,而不是為了免麻煩,讓老人守在家里。
自然,作為老人也要盡可能為子女后代們考慮,至少不要添很多無謂的麻煩,子女們好了,沒有了后顧之憂,那么老人的晚年才能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