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秴问洗呵铩?/p>
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著有《呂氏春秋》一書,書中有專論養(yǎng)生的篇章。他指出,自古富貴之人都想長壽,尋求什么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只能是水中撈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節(jié)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為此,他提出了“養(yǎng)生三患”。
一患“好逸惡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意思是有一些人,動輒車輦迎接,四體不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的人,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又怎么會健康呢?
二患“恣食酒肉”
“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意為有些富貴人家,大杯喝酒,大塊吃肉,終日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古人云“酒是穿腸的毒藥”。大醉必有大害,經常大魚大肉又怎么能長壽呢?
三患“奢侈腐化”
“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意為有些富貴之人,依仗手中權勢,貪污腐化,日出魚肉鄉(xiāng)里,夜宿花街柳巷,聽著靡靡之音,終日縱欲放蕩。此類人真精耗損,精神萎靡,怎么能長壽呢?
正所謂“世人皆想身健康,勸君莫忘防‘三患’。愚者聞之當笑談,智者足戒得大安?!?/p>
呂不韋原為陽翟大商人,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結識了在趙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后改名子楚),認為得到此人是“奇貨可居”,決定幫助贏異人返回秦國,又將妻子趙姬夏蓮送給贏異人,資助子楚千金,將贏異人接返秦國。以五百金購珍寶獻與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勸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嗣。這樣就開始了他的政治投機生涯。
在秦莊襄王時期和秦王政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并天下”的心愿,為秦的統(tǒng)一事業(yè)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即將親政,呂不韋意識到要發(fā)生相權和王權的矛盾,便從多方面做了應付的準備,終于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舉行加冠禮時,發(fā)生了武裝叛亂。秦王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fā)現與呂不韋有牽連,罷免了呂的相國職務,下令將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社會經濟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術思想得到解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墨先起,黃老繼之,進而有名、法、岳、農各家,各執(zhí)一端,爭論不休。呂不韋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卻有著要求思想統(tǒng)一的傾向。所以呂不韋要門下客人,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后匯編成書,名曰《呂氏春秋》。全書有八覽、六論、十二紀等三個總題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余萬字。于公元前239年(秦王政8年)完成。這部書特別注重吸取儒道兩家的學說,對法墨兩家的觀點往往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
《呂氏春秋》是中國古代雜家的代表作,說它是“雜家”,因為它是“諸子之位兼有之”,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調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觀點。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的目的,是為秦朝統(tǒng)一天下進行理論論證的。這是在韓非之前進行的一種統(tǒng)一思想的試驗,結果失敗了。但是,作為《呂氏春秋》的歷史任務, 并不是結束于先秦,而在于啟開兩漢。
呂不韋生前“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人。使其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書成之后,呂不韋曾把它公布于咸陽城門,如果有人能提出一個錯字,賞金一千兩。
呂不韋和秦始王的關系
《史記》中記載秦國丞相呂不韋本為河南濮陽的巨富,是遠近聞名的大商人。但他不滿足這種擁有萬貫家私的地位和生活,野心勃勃,對王權垂涎三尺。
于是,呂不韋打點行裝,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精心策劃一個大陰謀,將正在趙國當人質的秦王的孫子異人,想法過繼給正受寵幸的華陽夫人,轉瞬之間,異人被立為嫡嗣,更名為子楚。
不久,國事生變。秦昭王、孝文王相繼去世,子楚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呂不韋被封為丞相。之后,呂不韋將自己的愛姬趙姬獻給子楚,生下嬴政,被封為皇后,不料子楚僅在位三年就死掉了,于是他的兒子嬴政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呂不韋認為嬴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讓嬴政喊自己為“仲父”,自己則掌管全國政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呂不韋在邯鄲的秘計實現了。
認定呂不韋和秦始皇有父子關系的說法,其原因是:
其一,這樣可以說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傳,反對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其二,是呂不韋采取的一種戰(zhàn)勝長信侯的政治斗爭的策略,企圖以父子親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強自己的斗爭力量。
其三,解秦滅六國之恨?!?a class="innerlink" title="六國" style="color: rgb(2, 104, 205); text-decoration: initial;">六國”之人呂不韋不動一兵一卒,運用計謀,將自己的兒子推上秦國的王位,奪其江山,因此,滅國之憤就可消除。
其四,漢代以后的資料多認為嬴政是呂不韋之子,這為漢取代秦尋求歷史依據,他們的邏輯是,秦王內宮如此污穢,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
后世人也有認為上述傳說并不能成立的。
其一,從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呂不韋的陰謀,但其實現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為秦昭王在位時,未必一定將王位傳于子楚,更不能設想到子楚未來的兒子身上。
其二,從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慮,假若趙姬在進宮前已經懷孕,秦始皇一定會不及期而生,子楚對此不會不知道。可見,秦始皇的生父應該是子楚,而非呂不韋。
其三,從趙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滅趙之后,秦王親臨邯鄲,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盡行坑殺。既然趙姬出身豪門,她怎么能先做呂不韋之姬妾,再被獻做異人之妻呢?這樣,就不會存在趙姬肚子里懷上呂不韋的孩子再嫁到異人那里的故事了。
身世之謎也只有留于后人去推測了,而“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卻由此流傳于世。
猗頓靠經營畜牧業(yè)、鹽業(yè)致富,郭縱、卓氏靠經營冶鐵業(yè)發(fā)家,這都有史可稽。而呂不韋靠經營什么而致巨富的呢?史家卻語焉不詳。
《史記》說他“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戰(zhàn)國策》只是籠統(tǒng)地說他“賈于邯鄲”,也未明說他做的是什么生意。
不過,《戰(zhàn)國策》記載的呂不韋與其父親的對話,泄露了天機。
呂不韋問其父:“珠玉之贏幾倍?”
其父回答:“百倍?!?br>由此可以推測,呂不韋很可能做的是珠寶生意。
其實他具體做什么生意并不重要,一句“販賤賣貴”,也就道出了商賈致富的要訣。
“販賤賣貴”,通俗講來,就是“買賤賣貴”?!柏湣保?a class="innerlink" title="《詞源》" style="color: rgb(2, 104, 205); text-decoration: initial;">《詞源》的解釋,就是“賤買而貴賣”。用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投機倒把”吧。
說“販賤賣貴”,人們可以接受。但“投機倒把”這個詞,卻令人談之色變。因為這個詞是與奸商聯系在一起的。1949年以后,“投機倒把”便成了奸商的代名詞。1970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的《關于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重申了五條:
1.除了國營商業(yè)、合作商業(yè)和有證商販以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從事商業(yè)活動。
2.集市管理必須加強,一切按照規(guī)定不許上市的商品,一律不準上市。
3.除了經過當地主管部門許可以外,任何單位,一律不準到集市和農村社隊自行采購物品。不準以協(xié)作為名,以物易物。不準走“后門”。
4.一切地下工廠、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隊、地下運輸隊、地下俱樂部,必須堅決取締。
5.一切單位的經營管理和群眾監(jiān)督必須加強,建立與健全規(guī)章制度,嚴格財經紀律,堵塞漏洞。
可見,照人們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觀念來看,呂不韋是個不折不扣的奸商、貨真價實的投機倒把分子。
呂不韋“販賤賣貴”,百分之百會“套購緊俏商品,就地加價倒賣”,而且他偏偏經營金銀珠寶。在經營過程中,也難免會“壟斷貨源、欺行霸市、哄抬物價,擾亂市場”。否則,他怎么會“家累千金”?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論名氣,比不上那些功名顯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也比不上一代賢相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甚至用一兩句話都很難把他說清楚。但是,如果把呂不韋放到他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去考察,就會發(fā)現,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貢獻的人。他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2]
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wěn)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zhí)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yōu)闋帄Z王位發(fā)生爭斗,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fā)生逆轉。呂不韋通過游說秦國,打通關節(jié),說動了華陽夫人并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wěn)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沒有發(fā)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后沒有停步,繼續(xù)發(fā)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tài)勢,加快了統(tǒng)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zhàn)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zhàn)。一部戰(zhàn)國史,從始至終戰(zhàn)爭不絕,一場大戰(zhàn)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zhàn),趙國戰(zhàn)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zhàn)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zhàn)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歷了戰(zhàn)爭給趙國造成的創(chuàng)傷。他在秦國執(zhí)政后反對在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于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國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zhàn)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zhí)政中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戰(zhàn)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系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第三,組織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這是呂不韋執(zhí)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于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yǎng)生息,恢復經濟發(fā)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嬴政提供了執(zhí)政的借鑒??上В捎趨尾豁f個人的過失,使嬴政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后人領悟,成為了解戰(zhàn)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說起呂不韋的過,莫過于他在處理和趙姬的關系上不干凈利落,一刀兩斷,以致一錯再錯,釀成大禍。本來,當年他把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稱王,趙姬為王后,身為丞相的呂不韋就應徹底了結與趙姬的情緣,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哪知他對趙姬還一往情深,趙姬對他亦戀戀不舍。尤其異人死后,趙姬守寡,兩人更如干柴遇烈火,甚至光天化日,肆無忌憚!這讓日漸懂事的嬴政怎么看?這讓朝廷官員、民間百姓怎么看?精明的呂不韋后來也發(fā)現自己已經引火燒身,“恐覺禍及己”,主動停止了和太后的往來,但是他又推薦大陰人嫪毐,結果引狼入室,一錯再錯,終于落得滅頂之災。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沒有在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出現失誤,是從政的高手;卻在情感的小圈子里喪失理性,迷失方向,導致身敗名裂,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