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藥發(fā)展的歷史角度上講:中藥的療效,源于“四氣五味”,絕對不是什么“有效成分”。
我為什么這么肯定的說呢?
一、古代人不具備分析中藥“有效成分”的能力。
要知道中藥功效是否源于某種“有效成分”,首先要選擇一個醫(yī)治目標,其次是選擇藥物。如屠呦呦老師治療瘧疾,前后選擇了三、四種中藥,最后才從青蒿中,提煉出了青蒿素。古代沒有我們現(xiàn)代人分析中藥“有效成分”,常用的化學試劑(如三氯甲烷、乙醚、丁酮、甲醇等)及高效液相、氣相、原子分光光度儀等精密儀器。甚至是連檢驗用的玻璃儀器,都造不出來,動物實驗也做不了,又何談知道中藥的“有效成分”。
二、中藥療效源于“四氣五味”,是有中醫(yī)根據(jù)的。
在我國古時中醫(yī)治療疾病,就是依靠中藥的“四氣五味”結合藥物的功效。因為中藥具有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也就是中藥的“四氣”。從中醫(yī)上講,四氣之中,溫熱屬陽,寒涼屬陰。中醫(yī)治療疾病,主要就是調(diào)整人體陰陽,那么調(diào)理人體陰陽,所依靠的就是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次,結合了藥物五味及具體的功效,來達到治療疾病,調(diào)理人體陰陽平衡,袪病延年的目的。
而且中藥的四氣,也是與治則相通的。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講:“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奔拔覈?span>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錄》中講:“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都是講中藥“四氣”,在臨床上的如何應用。
而中藥的“五味”,主要是指:辛、甘、酸、苦、咸,藥物的五種滋味。實際上,除了這五種滋味,還有淡味和澀味。淡味附于甘,澀味附于酸,所以,習慣上還是稱為五味。而中藥的五味另有含義,與我們在生活中,實際上通過口嘗得知的五味不同。因為中藥五味,不一定是代表藥物的真實滋味,而是通過標示的藥物滋味,有提示藥物作用的含意。如磁石并無咸味,因其能入腎潛鎮(zhèn)浮陽,咸味入腎,故標以咸味,以提示磁石作用于腎。
從中醫(yī)陰陽屬性上分: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中藥五味的具體功效,包括:
辛入肺:具有能行、能散,有發(fā)散、行氣血等作用。
甘入脾:具有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緩急止痛、調(diào)和、中和藥性的作用。
酸入肝:具有能收、能澀,具有斂汗、止瀉、止咳、收斂固澀的作用。
苦入心:具有能泄、能燥。有泄邪,燥濕的作用。
咸入腎:具有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的作用。
中藥的“四氣五味”是從不同角度,說明了中藥的藥效作用。中醫(yī)常將“四氣五味”結合起來說和應用,因為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中藥的性能和作用。例如:薄荷和辛夷,兩者都有辛味,均能發(fā)散表邪。但薄荷辛涼,用于發(fā)散風熱;辛夷辛溫,用于發(fā)散風寒。
三、中藥功效源于“有效成分”,是藥物學家及科學家的說法,而不是中醫(yī)醫(yī)生的說法。
近些年來,很多科研人員,研究出人參葉含有的人參皂苷“有效成分”高于人參;山楂葉的“有效成分”維生素高于山楂。那么,治療疾病時,就可以選擇“有效成分”,含量高的葉子了嗎?
而實際上,人參葉子及山楂葉子,不能代替了人參及山楂在臨床上的療效!這個道理很簡單,一是從中醫(yī)千百年來的臨床療效上講,二是因為人參及山楂,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更多。
例如:屠呦呦老師從青蒿中,提煉出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扒噍锼亍敝委煰懠灿行?,但治療虛熱癥,用“青蒿素”就沒有效果。因為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除了青蒿素外,還有去氧青蒿素、去氧異青蒿素B、青蒿烯、青蒿酸等成分。
我們使用青蒿治療虛熱等證時,主要還是參考青蒿的藥性“四氣五味”——寒,味苦、辛,歸肝、膽經(jīng)及功效,而不是青蒿的“有效成分”。因為分析藥物成分的事,不是醫(yī)者要做的事,而是科學家、藥物學家要做的事。
中醫(yī)用藥歷經(jīng)千百年來的臨床應用,早已經(jīng)形成自有的中醫(yī)理論及體系,我們不能用所謂的現(xiàn)代科學和藥理學,西式的“有效成分”規(guī)定來管理和使用中藥治療疾病的規(guī)則。例如組方時,如果缺少某味中藥,只從功效上考慮用藥,而不考慮其“四氣五味”、“升降沉浮”及歸經(jīng)是否相同,那么應用起來,不但療效會大打折扣,弄不好會危及人的生命。例如:一個胃寒的人,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不會主張讓患者,吃寒涼的東西。這時,中藥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四氣五味”的藥性,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而這種情況下,考慮中藥的所謂“有效成分”,管用嗎?
(注)喜愛中醫(yī),宣傳中醫(yī)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yī),認識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