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風不動
“八風”是指使人心動搖的八種障礙物: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合己意或不合己意曰利、衰,暗中毀謗或贊譽曰毀、譽,當面稱贊或譏嘲曰稱、譏,身心的煩勞或快樂曰苦、樂,這八種東西最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八風”。“八風”大體上可以分為凈、穢二類?!鞍孙L吹不動”,即不為這八種障礙物所左右,心無雜念,氣定神閑。
禪宗認為“八風”最能磨煉性情。《最上乘論》:“五欲者色聲香味觸,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是行人磨煉佛性處?!倍U宗對“八風不動” 的修行贊賞有加:“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安耐毀譽,八風不動?!薄队兰渭吩啤皩ξ逵孙L,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span lang="EN-US">
佛家對“八風不動”的悟境創(chuàng)造了很多喻象來加以象征,并教導說,應當修養(yǎng)到遇八風中的任何一風時情緒都不為所動,這就是八風不動。善弈的棋士手中折扇上常書“八風不動”四字,提示自己心靜神安,處之泰然,修養(yǎng)高深的得道之人也對“八風不動”青睞有加,剛剛開悟的凡夫俗子則對“八風不動”心向往之。
真正做到八風不動,實屬不易。《東坡志林》記載:有一天,大學士蘇東坡靈感來襲,寫下五言詩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弊曾Q得意,認為這頗具修持工夫的創(chuàng)作,若讓老朋友佛印禪師看到,一定會加精、給紅臉,于是速派書僮過江,專程送佛印禪師欣賞印證。誰知佛印看后,一笑,一沉吟,批了兩字,便交書僮原封帶回。東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以為禪師會贊嘆一番,忙打開觀看,只見上書“放屁”兩個大字。東坡氣急,立即過江,親到金山寺找佛印問罪。待奔至寺廟,卻見禪堂禁閉,門上貼一紙條,上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見此,恍然大悟,還是定力不夠,自愧不如,頓時羞慚不已。一屁撼動風云,屁滾尿流而去,八風不動實是自夸而已。
一般人都會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重視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但面對外界評論,大多對毀譽參半都不能忍受,大人物修養(yǎng)好些,臧否人物喜歡說三七開,評價老領導能說個“功勞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也已經很給面子了。無論面對物議還是清議,甚或非議,做不到八風不動,是常人;做到了八風不動,是圣人;笑看八風不動,是仙人。哈哈,而這個寫八風不動文字的人,怕還是在風中搖曳的草根兒。
八風不動是境界?!鞍孙L”表現的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常態(tài)外化形式,“不動”表現的是境界,是人的內心的空無和堅持。生活在物質豐盛的年代,人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張狂和肆虐。古人說“飽暖思淫欲”,西人謂欲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當下生活表明,飽暖之后人們會思的更多,走的更遠。在網絡上,有人調侃阿基米德名言:給我一個欲望,我能撬動地球。人的原欲是力量,但欲望也是一把雙刃劍。過渡的放縱欲望,都市生活的壓力,迫人更加膨脹,更加無度索求……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滿足,人們迷戀贊美、迷戀金錢、迷戀權力。在美國,獲得贊美最多的是電影明星;在英國,國王享受到贊美,首相擁有了權力;在中國,金錢崇拜已經甚囂塵上。熱衷贊美者迷失于贊美,迷戀權力者迷失于權力,崇拜金錢者迷失于金錢。為了滿足虛榮心,人們不擇手段地去爭取更多艷羨的目光,內心的壓抑沖擊著理性,道德一點點消弱,情感底線隨風飄揚,最終物欲化的強大威力極有可能沖破道德的防線走向深淵。中國哲學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處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人、自然的產物,上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是精神創(chuàng)造的結果。社會教化是幫助人超越自然、功利境界達到道德、天地境界。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在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按佛家說來他就算是進入八風不動境界了。八風不動其實是做人的標準,是保持克制的理念,是不跨越自己生活原則的道德自律,不為功名利祿所羈絆,進入高尚脫俗的精神世界。做到八風不動,就能夠無為無不為了。
八風不動是修為。食色性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人欲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產生,推動了人類生存所需物資的豐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是人的欲惡與性善矛盾運動的過程。惡欲促進進取,性善始終在制約著惡欲,為人的欲望朝著有利于人類的發(fā)展提供保證。同時,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出離欲界,修練成佛,無欲出離是欲求也是人自身的加持和修為。八風不動對于一般人來說不是要求放棄七情六欲,不是存天理滅人欲,而是在人性中抑惡揚善,舍棄過度的自我、過多的物欲。八風不動不是天然形成,是經歷波瀾后的沉靜,是歷練是擺脫,是拿得起放得下,勇于面對,敢于承受,笑對人生。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但理性比感性更重要,感性與生俱來,而理性則是修煉的結果。知道一切事物莫強求,不急不躁,腳踏實地,成熟穩(wěn)重,靜觀其變,運籌帷幄,穩(wěn)中取勝。只有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素質、修養(yǎng)達到足夠的積淀時,才能真正做到四平八穩(wěn)、八風不動。人生是一個過程,酸甜苦辣都要品嘗,品嘗后的一切就淡然麻木了,如一缽清湯難得澄明,如鄭板橋般難得糊涂,如是而已!
八風不動是心如止水的寧靜。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八風不動,心如止水,是一種心態(tài),平靜面對一切的寧靜清晰的狀態(tài)。熱風吹來,波瀾不興,客觀地反映著個人身心內外的和平。造成人們的心靈不寧靜的原因是妄想與貪欲,它導致本來完整、清晰的智慧變得昏蒙、扭曲,看不清事實的真相?!?/span>心如止水鑒常明”,人生無論際遇如何,都應寵辱不驚,似水平靜。物欲橫流,不為所動,所謂雁渡寒潭,物來即現,物去不留。要想做到心靜如水,首先要接納心靜不如水的情形。誘惑來臨,心無法平靜很正常。心如止水,要的就是一種釋懷,那些所謂放不下的情愫,歷經憂患已經成為淡淡的回憶。心如止水,要的就是一種淡泊,歷經滄桑才發(fā)現人生雖然應該飛揚,但坐看云淡風輕同樣別有情致。淡泊了氣盛年華,當求心如止水般的寧靜。
八風不動是穩(wěn)如泰山的安然。漢代枚乘《上書諫吳王》有語:“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八風吹不動,泰山亦安然。古人贊“寒山無漏巖,其巖甚濟要。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全唐詩》卷806)。又“八風吹不動,千古鎮(zhèn)常安?!保ā稄娜蒌洝返?span lang="EN-US">19則)如山般入定,該是多么的鎮(zhèn)定。禪者說“八風吹不動天邊月”,指晶瑩如月的本心不為八風所動。黃庭堅《代書寄翠巖新禪師》:“八風吹得動,處處是日用”,另有佛家贊曰“八風吹不動者,真是珍寶山也?!保ā蹲钌铣苏摗罚┲^雖遇八風,置身其中卻不為所染,不為所動,是更高的超越。物欲之風勁吹,而淡定從容,是一種智慧的沉淀,是一種經歷的累積,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一種風范。在當下繁華熱鬧的大千世界,從容淡定是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凡俗人生常常忙亂不堪,但無論目標是什么,安然的生活還是每個人內心的追求。從容不僅給人帶來平靜和安定,也是通向健康的坦途,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以及事業(yè)成功都必不可少。天有不測之風云,人有旦夕之禍福,福與禍的轉換如風云變化無常;路有升沉進退,人有悲歡離合,世上之事總是相互轉化。認清這一點,煩憂之事就不會侵擾身心,可以自如地面對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凡事泰然以對,任由風再烈欲再強,也難以沖撞內心安寧,從而做到安之若素。
佛家出世,視八風如“盲人視物”:“二六時中,對五欲八風,如盲人視物。”(《續(xù)古》卷2 )。佛家入定,神定如“祖燈”:弟子問“如何是祖燈?”師曰“八風吹不滅?!保ā秱鳠簟肪?span lang="EN-US">23 )佛心定,若不系之舟,物欲拋錨沉淀,心雖不系亦無所求,不至飄零。佛光無塵,欲火不燃,神燈常明,八風難滅。人在凡塵,雖難卻俗念,但能夠在自我修煉中走向通達和光明,八風不動是一種無我無私無欲無求的追尋,可以為人們的心靈找到一個穩(wěn)定支點,讓靈魂的旗幟不再隨俗風而舞,在清凈平靜中一展和諧安詳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