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說話聲音微弱,面色蒼白,甚至總是身體乏力,容易出現(xiàn)頭暈的情況,一副“病懨懨”的樣子,如果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這類人大多是屬于氣虛體質,身體出現(xiàn)的這些癥狀也是因為氣虛導致。氣虛這個詞也是屬于中醫(yī)名詞,但多數(shù)人對此卻沒有深刻的認識,所謂的氣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從中醫(yī)角度看氣虛
氣虛,是中醫(yī)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問題,指的是由于元氣不足而導致的一系列病理變化。中醫(yī)認為,“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包括腎氣、肺氣、脾氣、心氣等,也因此,氣虛分為腎氣虛、肺氣虛、脾氣虛以及心氣虛等類型。
氣虛的患者多數(shù)是由于先天不足引起,也存在后天過度勞累、大病長時間沒恢復或者是腎臟脾肺等器官功能異常導致。中醫(yī)認為,氣虛涉及到五臟,這是因為氣分別藏于五臟之中,《素問·五藏別論》中就提到:“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因此也可以看出,氣虛必然與該部位的功能異常存在緊密關系。
事實上,中醫(yī)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來看,就是元氣升降和出入的一個運動,元氣充足者精力旺盛、精神充沛,氣虛者則機體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因而引起多種癥狀出現(xiàn)。
氣虛的表現(xiàn):
按照中醫(yī)對氣虛的分類,氣虛患者身體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也不同,但具體而言會有5個表現(xiàn):
首先,如果是脾氣虛,患者會出現(xiàn)乏力氣短的癥狀,這是由于脾臟位屬中焦,主管氣血運行,如果脾氣虛弱,水谷運化受到影響,因而出現(xiàn)氣血缺乏,再加上氣虛后臟腑的功能會下降,因而也會出現(xiàn)身體無力、氣短的癥狀。
其次,心氣虛或是肺氣虛的患者,會出現(xiàn)自汗的表現(xiàn),也就是即使沒運動,也會流汗。由于皮膚與肺部健康關系密切,且當心氣虧損時,血脈受之影響,津液的固攝作用下降,從而患者容易出現(xiàn)自汗癥狀。
再者,氣虛也會導致腎臟功能出現(xiàn)下降的趨勢,腎臟在腰府的位置,屬于藏精氣的部位之一,氣虛引起的腎功能下降,會導致腰酸乏力、小便增多以及呼吸淺促等問題。
接著,氣虛還會引起心悸,尤其是心氣虛患者最為常見,心氣虧虛,血脈得不到鼓動,因而不能養(yǎng)神,患者則心悸氣短、身體疲乏。
最后,肺氣虛患者常常出現(xiàn)胸悶咳嗽的癥狀,這是由于肺氣虛時,水液代謝調節(jié)和抵御外邪的能力都會下降,因此常出現(xiàn)咳嗽胸悶的情況。
對于氣虛患者,補氣是關鍵。中醫(yī)上補氣方式有兩種,一是食療,二是艾灸穴位,那么這兩種方式都是如何進行的呢?
1.食療上:氣虛補氣,用黃芪還是人參?
食療補氣常常選用黃芪和人參,這兩者都具備補氣功效,不過兩者又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人參除了具有補氣功效之外,也具有止渴生津和安定身心的作用,并且補氣效果會比黃芪好,不過,黃芪除了補氣,還具有利尿消腫和升陽固表的功效,這也是人參沒有的。
人參適合生大病或者是久病氣虛的患者食用,因為氣虛出現(xiàn)氣喘、精神不振、自汗、心煩失眠、心悸、失眠健忘的患者都可食用人參進行補氣。
不過,如果是身體非常虛弱的人、月經(jīng)期間的女性、感冒患者以及血壓高的患者則不適合食用人參,以免出現(xiàn)虛不受補的問題。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利尿消腫的功效,適用于改善氣虛引起自汗、瘡口潰破以及虛性水腫等癥狀。但如果是陰虛患者、濕熱患者以及懷孕女性則不適合食用黃芪,以免出現(xiàn)助熱動血的情況。
2.艾灸穴位補氣
通過對關元穴、神闕穴以及氣海穴三個穴位進行艾灸,也可以起到活血補氣的作用。關元穴在肚臍下三寸的位置,神闕穴即肚臍,而氣海穴則位于這兩個穴位中間,在對這三個穴位艾灸的時候,可以先覆蓋一層姜片,再用艾條進行烘烤,可以有效提升陽氣,改善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