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壺友經常討論如何判斷紫砂壺的真假,其中有一條:紫砂有其獨特的顆粒感,如果壺表面摸上去是粗糙的,就是真的紫砂壺,如果是光滑細膩的就是假的。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今天我們來聊一下。
紫砂是一種礦料,本身含有石英等介質顆粒,不同于瓷器,砂是其燒成后的體現(xiàn),也是紫砂的特點。這么一說好像上面的說法確實是對的,然而,還是要具體分析。紫砂壺表面摸起來粗糙、細膩,其實是取決于其泥料的目數(shù)。在紫砂礦風化后,研磨成顆粒的時候,會使用篩網,而泥料的目數(shù)就是根據篩網的目數(shù)來的
目直徑單位,指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個數(shù),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120目等等。目數(shù)其實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細,目數(shù)越小泥料越粗,目數(shù)越大泥料越細。一般來說,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壺身的凹凸感、顆粒感就比較明顯,透氣性也較好。目數(shù)越大,泥料越細膩,壺身表面就會比較光滑,如120目這種泥料,就少了那種顆粒感。另外朱泥的泥質也是比較細膩的。
壺身摸起來的顆粒感,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手感,什么是粗什么是細可以說是比較主觀的,壺身顆粒感只能作參考卻不能作依據。光滑表面那些所謂假紫砂,大多是灌漿壺、添加水玻璃的手拉壺等等,這些工藝的要求都是很細的,一般多為200多目。所以這樣的壺出來,表面都是比較光滑的。
這么一說好像開頭的說法確實是對的,然而,還是要具體分析。為了掩蓋這一點,有的人會在表面進行噴漿,即將調砂的泥漿噴于壺表面,這樣再進行燒制,壺表面就也會有顆粒感。但是這種顆粒感不同目數(shù)粗的那種,前者都是浮于壺表,而后者是融于壺身的。
綜上所述壺表面摸上去是粗糙和細膩,只能作為判斷的一個參考而不能作為一個依據??匆话褖匦枰獜亩喾矫?,僅憑一點是不可靠的,否則就是鉆了牛角尖了!具體就這么多,如果有其他意見想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
1.灰白色為主、顏色單純的粗沙鋁土質黏土陳“白泥”。原礦呈灰白、桃紅、象牙白等色,經淘漂壓濾后,表面細膩光亮,燒成以后呈象牙色澤。多用于制作砂鍋、煨罐和彩釉工藝陶器。
2.淺灰、淡黃和黃紅色為主的雜色黏土稱“嫩泥”,其接近地層表面者,亦稱“黃泥”,原礦材質在風化前軟、嫩、細。
3.紫紅、紫青、淺紫和棕紅色為主的雜色粉沙質黏土稱“甲泥”,俗稱“石骨”。原礦是深藏在地層里的一種頁巖(未經風化),位于堅如鐵甲的黃石巖板(宜興人稱為甲泥)下,材質在風化前硬、脆、粗。甲泥和嫩泥礦,均富含氧化鐵,少者不低于2%,多者可達8%以上。經適當煉制,這兩種泥均可燒制深淺不一的黑、褐、赤、紫、黃、綠等色的陶器。
紫砂礦和陶土礦有什么區(qū)別?
在夾泥、嫩泥陶土礦中,夾雜有一些特種泥礦,宜興人把這些泥礦稱“紫砂泥”。他們將“紫砂泥”又分為三大類:民間俗稱紫泥為“龍肌”,稱綠泥為“龍肋”,稱紅泥為“龍皮”。
1、在夾泥礦層中“藏”有一個透鏡狀的夾層礦體,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外觀顏色呈紫色或紫紅色,有的帶有淺綠色斑點,主要成份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云屑及鐵質等,這就是“紫砂礦”,古稱“青泥”,可加工為紫泥料。紫泥料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成坯強度高,干燥收縮率小。
2、在“紫泥礦”中,有時會含有“夾脂”,俗稱“泥中泥”。這種“夾脂”有倆種狀況:一是單純的綠泥料,可加工為綠泥料。其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的“團泥礦”,可加工為團泥料。
3、在嫩泥礦層的底部,存續(xù)著一些瑣碎的、需經手工挑選的礦料,這就是“紅泥礦”,可加工為紅泥料。古人把紅泥稱為“石黃泥”。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后有朱砂、朱砂紫和海棠紅等色。
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浙之長興,晉之安澤、鄉(xiāng)寧、平定……我國多地亦有瑰麗樸雅,質地的優(yōu)良沉穩(wěn),均難與宜興紫砂礦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