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我的《向<</span>西游記>取育兒經》這本書里,是作為一個主要的話題用一個篇幅來談的。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所以今天再次來回答一下。
第一、要允許、接受孩子犯錯誤
我們先來看一下,孩子犯錯,怎么給它定性。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和心理成長,處在一個特殊的關鍵時期。他不是一個具有完全獨立的心理、行為能力的人。不單是在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道德方面他都是處于一個還沒有發(fā)育、發(fā)展完全的個體階段。雖然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像尊重任何一個個體一樣地尊重他。但是我們在對待他們在發(fā)育、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正常”的偏差,應該持有接受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把他當成一個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一個成年人來對待。
如果我們把他當成一個成年人一樣的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來對待的話,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我們自己也會產生煩惱。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孩子犯錯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孩子不犯錯,那既不可能,也很可怕。為什么這么講?前面我已經講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是在成長。那么為什么又說這很可怕的呢?我們有一句話說:不做就不錯。假如我們的孩子不犯錯誤,或平時很少犯錯誤,說明他基本上不作為,或者他只是小心翼翼地做一些比較安全的、有把握的、大人認為可以做的事情。所以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可怕???非??膳?!因為他正處于一個心理的、生理的、身體的等各方面的成長期,他竟然不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在模仿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他不做了!因為他要保證不犯錯啊,他還怎么模仿?怎么探索?怎么嘗試啊?怎么開心?更不可能有。所以它是很可怕的。既然我提到了《向<</span>西游記>取育兒經》,我們就來看看孫悟空的成長,對我們家長的啟示。
我們通常說孩子是熊孩子、毛孩子,那孫悟空連個熊孩子可能都不如。因為它是個猴孩子、猴崽子,而且它會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犯錯、更不聽管教,你說也說不得,你說它就會生氣。但是在孫悟空的成長當中,承擔了它成長管教任務的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他們兩個是怎樣對待孫悟空的呢?不管孫悟空犯多大的錯誤,他們從態(tài)度上都認為作為猴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他們從來沒有“我的孩子怎么犯錯了”這樣的心理。每一次孫悟空惹了麻煩,找觀音菩薩幫忙的時候,觀音菩薩其實早都知道了,孫悟空就會說“原來菩薩早就知道了”。有一句話說的是知兒莫過母,所以每一個母親都是孩子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觀音菩薩,救苦救難?。?/span>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難不找你,說明你作為父母是失敗的。你不要大言不慚地在這里問問題:“父母脾氣暴躁,孩子情緒化,懶得和父母溝通怎么辦?”你問這個問題不覺得慚愧嗎?怎么辦?父母先不要脾氣暴躁,先學習,先成長?。?/span>允許孩子犯錯,這是我們?yōu)槿烁改刚邞撚械膽B(tài)度。
第二、以愛為前提、以成長為目標的善意的懲罰。
孫悟空犯了那么大的錯誤,他說“皇帝輪流做,今年輪到我”,大鬧天宮,就相當于我們在中學的孩子向校長叫板:“校長輪流做,今年輪到我。憑什么你能做我就不能做?”鬧得學校不得安寧,最后就趕快去請如來佛祖,等于是把他“父親”請來了。這個“父親”也是代理父親。我們看一看如來佛祖,在處理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基本上心中沒有恨意。如來佛祖以善良的心態(tài),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壓在五指山下,相當于把他押回家,在家里關上一個星期,哪兒也不能去,也不能看電視。關了一段時間,觀音來了說:“這也不是個辦法。”如來說:“那你說怎么辦?這件事情你來解決。”觀音說:“我聽說東土大唐有個取經人,干脆讓他到時候跟著這個取經人去學習和成長好了。”看看這像不像我們的家庭生活?孩子犯錯了,父親把孩子揍了一頓,然后把他關了起來。母親說這也不是辦法,父親就會說怎么辦?那這個事情就交給你辦了。大家注意,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這個事情交給你辦了”是分工明確。我負責懲罰,但這個懲罰也不是惡狠狠的;你負責幫他找出路,不能光是懲罰。我們今天孩子犯錯了,就是一頓爆揍。他根本不知道為什么挨打,根本接受不到教育,而且挨打讓他接收到的是你的恨、不接受他、不愛他,沒有接收到你是愛他的。而孫悟空,即使在這個過程中被懲罰了,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種威嚴和敬畏。他沒有那種恨。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很多父親打孩子,常常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孩子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父母是不愛他的。因為父母打他的時候是呲牙咧嘴的,一副兇狠像。但如來佛祖是沒有這個兇狠像的,他只是管教而已,他對孫悟空的處罰沒有恨。
孩子最怕的,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的嘮叨。所以《西游記》中也有了個“緊箍咒”。實際上,我們每一個母親都會念“緊箍咒”,念得孩子頭痛得不得了。但是我們沒有很好地運用這個“緊箍咒”,亂念一氣。大家可以想一想,孩子他是沒有規(guī)則的,父母需要給他制定規(guī)則。什么規(guī)則?就是你不說的時候就是不說,說了你就要做到,自己要有原則。很多的父母對孩子說,你這個不能干,一會兒高興了又讓干了;讓孩子不要看電視,自己卻把電視開得聲音很大。
孩子還是你的孩子,問題還是你的問題,你需要的是反思和傾聽。讓孩子不會產生一種負罪感和無價值感,同時又給孩子建立一種規(guī)則感。比如說,念咒語、念經這一項,觀音也好、唐僧也好,只有孫悟空犯錯了才念,不犯錯的時候是不能念的。如果念了,一次就把它念個夠,讓它入腦入心。就好比和他談心談到半夜,談到凌晨三點鐘。談到最后,孩子會說:媽媽,我永遠都不再犯錯了!大家學《三字經》里面有一句話“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調皮(圣人小時候也一樣調皮的)。他的母親一次談話就搞定,而且次次談話都深刻。但回來看我們很多家長,一次都沒搞定過。
那么,我們干嘛選孫悟空的成長做例子?因為孫悟空的成長啟示,實際就是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帶領、幫助孫悟空從一個毛猴成為一個“斗戰(zhàn)勝佛”的過程,這個過程給我們以巨大的啟示。
從這里邊我們看到犯錯的好處。孫悟空大鬧天宮,犯錯了、受懲罰了,懲罰以后給他指條路。這個時候犯錯有了好處了,對不對?接著它偷吃了五莊觀主的人參果,把人家樹給砸倒了,到處去求人,去找朋友幫忙。最后還是回家找觀音菩薩。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開始感受到了這個世界是有規(guī)則的,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后來他往觀音那里一跪說:“菩薩救我!”觀音菩薩說:“你這猴頭,又惹禍了?”經過親身的一番體驗后,孫悟空終于知道了成長不容易,有的規(guī)則是不能亂碰的。他一次次地犯錯,觀音一次次地引導,一次一次地陪伴他成長。讓他體驗到:隨叫隨到、有求必應、不求不應。觀音菩薩一直在左右,就是母親在引導陪伴他成長。最后孫悟空去求觀音的時候說:“以前是我老孫一個人,菩薩幫不幫我都無所謂的,現(xiàn)在我不是一個人,我們師徒幾個有感情啦。”實際上言下之意就是,現(xiàn)在我孫悟空已經把取經變成了一種理想和使命了。你發(fā)現(xiàn)了沒有?孫悟空從一開始害怕逃避懲罰、害怕被念咒,到后來慢慢變成了主動地追求理想。這個過程當中發(fā)生了很多事情。
就像我們的孩子,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犯錯不要緊,能不能夠利用犯錯而使我們的孩子得到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怕的是不犯錯不成長,犯錯了仍不見成長。犯錯了之后,我們要能夠利用孩子的錯誤,讓他在這個錯誤中有所領悟。我們要一點一點耐心地引導、專心地陪伴,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再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父母,他們的問題是什么呢?“麻煩!你搞了一地雞毛還要老娘來收拾殘局!你爹就是那樣的玩意兒,到你了這還樣搞?”——你發(fā)現(xiàn)沒有,不要說是大慈大悲了,這里面連一點耐心都沒有。這是什么情況呢?這是沒有慈悲心。慈悲心是什么?就是心理資本。作為父母來講就是自己的心理能力太弱。
你如果真正從骨子里愛孩子,陪伴孩子,去為他考慮,就不會有什么大事。所以大家來看,要運用這個犯錯誤培養(yǎng)他的能力,這樣的話,我們的父母就實現(xiàn)了像觀音菩薩那樣的能力:不求不應,有求必應,大慈大悲。就是這12個字。不求我的時候,我且不去搭理;求我了我隨時就在左右,我就是我孩子的觀音菩薩,而且大慈大悲。
我們來講“大慈大悲”。慈是什么呢?慈的意思就是給,能夠帶來快樂的能力。悲是能夠化解痛苦的能力,我們能夠像觀音菩薩一樣,給孩子帶來快樂。孩子因為有我這樣的爸爸、媽媽,感到很驕傲,覺得很自豪。他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受用。這個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做到了,這個就是“大慈”。“大悲”就是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困難、煩惱了我們能出現(xiàn)、能化解、能陪伴他,讓他覺得有依靠,讓他覺得犯了多大的錯誤這個世界都有人愛我、都有人疼我,我們能做到這樣就是對孩子的慈悲。
慈悲是一種能力。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慈”就是能夠帶來快樂,“悲”就是能夠化解悲痛。這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從孫悟空的成長中應該吸取到的經驗教訓。
第三,成立“犯錯基金”,為孩子在成長中因體驗而犯錯誤帶來的后果買單。
既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孩子犯錯是一種資源、是一種機會,我們的態(tài)度就要端正,能力要具備,方法要得當,過程要輕松。
曾經我提出來過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概念,這是經濟學、經濟心理學的概念。大家知道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是一位行為主義學家。他把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幾個邊緣學科放在一起,進行若干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想,我們怎么樣用經濟學來幫助我們的孩子成長?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孩子的成長是體驗,體驗是重要的,嘗試是重要的,經歷是重要的。但事實上他體驗的過程是什么樣的呢?很多時候他體驗十次,有八次是錯誤的。為什么?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他做一次對一次,那叫什么成長呢?那直接復印算了,對不對?
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心理準備,為孩子在成長中因體驗而犯錯誤帶來的后果買單。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而且要為自己的孩子成立一個基金,這個基金的名字就叫“犯錯基金”。我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講。幾年前,我的女兒祥云幾歲的時候,她媽媽做飯、做菜,她跑過去就說要幫媽媽端菜。媽媽說,不要動我的菜,到一邊去玩兒去,搞亂了怎么辦?我當時恰好看見,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我一思考,馬上說菜不要炒了,叫停開會。我們開會研究這個問題。我就問,我們大家也一塊問,盤子多少錢?好,20塊錢。菜值多少錢?十幾塊錢。如果祥云端盤子,把盤子摔爛了,媽媽要給她打掃衛(wèi)生,打掃衛(wèi)生要值多少錢?要用多長時間?假設用20分鐘時間,20分鐘時間,加上15塊錢的盤子,加上20塊錢的菜,等于什么?等于祥云的犯錯。祥云犯的這個錯等于什么?等于祥云有了一次幫媽媽端菜的良好的勞動體驗。良好的勞動體驗等于什么?等于祥云擁有自己參與生活的快樂。請注意,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要體驗,要快樂,要感覺到價值,這個單誰應該買?很多父母說要愛孩子,真的愛了嗎?現(xiàn)在網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父母開著豪華的車,送孩子去最豪華的技術學校。媽媽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媽媽現(xiàn)在努力的工作,就是為了讓你能夠進好的技術學校,以后再送到預科學校,再送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最好的學校去?!焙⒆?/span>回答說:“媽媽你不要生氣,你不要害怕。我理解你,我以后長大一定會掙很多很多的錢,到時候把你送到最好的養(yǎng)老院。”這段話,你聽了后有什么感受?
所以,人生是一個體驗的旅程,成長需要體驗、需要嘗試、需要犯錯,需要不斷地從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向,這樣孩子才知道快樂。所以當我們家的祥云在學校里因為奔跑太快而摔倒,胳膊下面摔出個大口子的時候,學校老師都嚇壞了。我們的態(tài)度是:我的孩子享受到飛一般的感覺,她值得,這個單要她買。摔疼了,臉上摔花了,去醫(yī)院縫針了,疼痛了,這個單都應該由她來買,而且不需要找人家學校。這個是我們做父母親應該承擔的,我絕對不會找你鬧。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孩子飛一般的感覺,對她的人生真的很重要。她不是一個小雞兒,不是一個關在籠子里的鳥。她長大之后還有很多人生的重要體驗,她都體驗到了。所以我們要真正理解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們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體驗!要讓我們的孩子體驗!!
體驗就會犯錯,犯錯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有物質上的、有時間上的、有經濟上的、有心理上的、有面子上的。你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被別人看不起,有面子的問題,這個誰承擔?面子的問題父母承擔,疼痛的問題自己承擔。最終,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體驗歷程。你也不愿意承擔,我也不愿意承擔,那你做父母的還養(yǎng)孩子干什么?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為什么要成立“犯錯基金”?“犯錯基金”成立的好處是什么?
第一,讓父母知道,教育孩子需要讓孩子去體驗。而這個體驗需要父母去維護、去保障、去承擔代價。這是在父母層面上、在認知上、在行為上都越來越規(guī)范,不去剝奪孩子成長的體驗和經歷。
犯錯基金對家庭的建設、對孩子的成長、對心理上的幫助、對幸福的提高,都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