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此聯(lián)為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所作書齋聯(lián)、書案鎮(zhèn)紙勵志聯(lián)。引用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項羽滅秦)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勾踐破吳)的典故,闡明勵志的重要性。為表達他讀書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意志與決心,用項羽大破秦兵和勾踐天吳雪恥的史事來激勵自己,鼓舞自己。
'百二秦關(guān)'或'百二雄關(guān)'古代通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的秦國領(lǐng)地。秦軍消滅六國獨吞天下,軍力強大。但項羽自幼立志復國(楚),甚至希望取秦而代之。他召集了以前楚國的遺民(江東父老)組成軍隊,幾經(jīng)轉(zhuǎn)折,最后背水與秦兵死戰(zhàn)。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於鉅鹿一戰(zhàn)全殲秦軍二十萬,其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越王勾踐被吳軍打敗于夫椒,被迫退守于會稽,吳軍乘勝追擊,進而圍困越軍。越王勾踐只得向吳王夫差請和,同意并入?yún)菄鵀槌?。勾踐到了吳國,吳王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墓旁邊一間石屋里,并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仆。三年后被吳王赦免。勾踐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經(jīng)過十多年臥薪嘗膽,養(yǎng)精蓄銳,與百姓同甘共苦,終于使得國力大增,在笠澤大敗吳軍。越國本已亡國,但憑借勾踐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結(jié)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還在最后一雪前恥,反滅了吳國。越國臣民的堅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此聯(lián)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甚多,金正希、蒲松齡、胡寄垣等無從定論 。本文就詩論事,無力考證作者,未求甚解,請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