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卦第三十四(下乾天上震雷——雷天大壯卦)
大壯:利貞。
1、陽稱大,氣力浸強曰壯,卦象陽氣增長既多,是大者盛壯之象,亦象征君子之道正旺也,故稱大壯。而大壯之時,利于謹守正道。
2、大壯喻事物正處于發(fā)展壯盛之時,當以守正處壯始獲吉祥。且不可恃強用壯,而要能謙退持中。
3、劉沅曰:此二月之卦也,正月泰卦,陽雖長而未盛,三月夬卦,陽已盛將衰,皆不可言壯。惟四陽則壯矣。
4、程頤曰:大壯之道,利于貞正,大壯而不得其正,強猛之為耳,非君子之道壯盛也。
5、虞翻曰:陽息,泰也。壯,傷也。大謂四,失位為陰所乘。兌為毀折傷,與五易位乃得正,故“利貞”也。
6、序卦傳: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
5、韓康伯曰:遁,君子以遠小人。遁而后通,何可終耶。陽盛陰消,君子道勝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1、彖傳曰:陽稱大,陰稱小。大壯卦中陽氣從下而升,陽爻浸長已至于四,故稱大者壯也。而其德下干剛、上震動,剛健而又能奮起,故壯。卦辭謂大壯,利貞者,乃說明剛大者皆應守正不阿,依正道而行。古人謂天地既大且正,生長萬物而不偏。故能保持剛大正直的氣質,展現天地之真性情。
2、劉沅曰:四陽浸長,剛則能勝其人欲之私,動則能奮其必為之志,此其所以壯也。
3、劉沅又曰:大與正非二理,不正不可以為大,天地之情一正大而已。人能以天地之情為情,則剛合天德,動合天行,其為壯也,可以配道義而塞天地。
4、齊孟龍曰:大者壯,以氣言;大者正,以理言。
5、胡炳文曰:孟子之論養(yǎng)氣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此大者壯也;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充塞于天地之間,此大者正也。
6、張浚曰:天地不壯無以成動出之功,君子不壯無以立朝廷之治,元氣不壯無以保一身之安。陽勝陰,君子勝小人,正氣勝邪氣,皆大者壯也。惟不貞則必暴、必折、必害,常逆理而違厥中,大壯所以貴正。
7、馬振彪曰:理直者氣壯。理若不直,氣雖壯,只小勇耳,不得為大壯。
8、俞琰曰:復,雷在地中,天地生物之功未露,故圣人有以見其心。大壯,雷在天上,天地生物之心已達,故圣人有已見其情。
9、侯果曰:此卦本坤。陰柔消弱,剛大長壯,故曰“大壯”也。
10、荀爽曰:乾剛震動,陽從下升,陽氣大動,“故壯”也。
11、虞翻曰:謂四進之五乃得正,故“大者正也”。
12、虞翻又曰:正大謂四之五成需。以離日見天,坎月見地,故“天地之情可見”也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1、大壯卦下乾天、上震雷,故有雷在天上之象。雷在天上,雷聲威動,剛健而奮起,故有大壯之意。
2、馬其昶曰:大壯二月卦,月令仲春,雷乃發(fā)聲,故曰:雷在天上。
孔穎達曰:震雷為威動,乾天為剛健,雷在天上是剛以動,所以為大壯。
3、君子者觀察大壯卦雷在天上,雷聲威動,剛健而奮起之象,悟知當陽剛氣勢強盛之時,必須遵循正道,依理而行?!蚨Y者,理也
4、張橫渠曰:克己復禮,壯莫甚焉。朱熹曰:人之克己,能如雷在天上,威嚴
果決,方能克去非禮。
5、王弼曰:壯而違禮則兇,兇則失壯矣,故君子以大壯而順禮也。
6、孔穎達曰:盛極之時,好生驕溢,故于大壯,誡以非禮物履也。
7、崔覲曰:乾下震上,故曰“雷在天上”。一曰:雷,陽氣也。陽至于上卦。能助于天威,大壯之象也。
8、陸績曰:天尊雷卑,君子見卑乘尊,終必消除,故象以為戒,“非禮不履”。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1、初九陽剛得正,本有誠信之德,但居位卑下,上無應與,卻欲有所作為,有壯于足趾、不足以有為之象。其躁動求進必受傷害,故戒以征兇。應誠信自守,以避兇災。
2、龔原曰:壯于趾,以剛健而行乎下也。征兇,以位不足有為而上無應也,雖征兇而有孚,則兇不在有孚矣。
3、來知德曰:初九陽剛處下,當壯之時,壯于下者也,故有壯趾之象,以是而往,兇之道也。然其陽剛居正,本有其德,故應自信其德,以居窮困,不可有所往,往必有兇。
4、李正中曰:初九以陽居陽,大者之正。其兇非孚不足也,犯壯足之戒,恃其孚而喪其孚也。
5、虞翻曰:趾謂四。征,行也。震足為趾,為征。初得位,四不征之五,故“兇”。坎為孚,謂四上之五成坎,已得應四,故“有孚”。
6、象傳曰:初九陽剛初壯即欲有所作為者,乃謂其有遭兇險之憂,故當誠信自守以處窮困,而善養(yǎng)其壯。◎孚窮,謂孚于窮也,即誠信自守以處窮困之意。窮,指初九既無應援又卑下無位之困。
7、黃壽祺曰:趾為動象,初九壯于趾,猶言盛于進。陽剛初壯即動,必遭兇險。故戒以守信不進,善養(yǎng)其壯。
8、虞翻曰:應在乾終,故“其孚窮也”。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1、九二陽居陰位,有剛中而能謙之象,能謹守正道,可獲吉祥。
2、王弼曰:九二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吉。 劉沅曰:九二陰位而乾陽居之,剛中有柔,壯而得中,故吉。
3、易祓曰:易之諸卦,陰陽貴乎得位,惟大壯卦陽剛或過,則以陽居陰位為吉,蓋慮其陽剛過于壯者也,故二、四爻皆言貞吉。
4、虞翻曰:變得位,故“貞吉”。動體離,故“以中也”。
5、象傳曰:九二能謹守正道,而獲吉祥者,乃以其陽剛得中,凡事能行其正也。
6、李士鉁曰:九二陽得中位,不過乎壯,上應五陰,不恃其壯。書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傳曰: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故大壯四陽爻,居陽位者兇,居陰位者吉。
7、馬其昶曰:九二非正,而曰貞吉者,所謂中以行正也。行即擴充之意,能充則可以塞天地,不能充則窮。是故九二之吉,人也,非天也。以人力勝,故曰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1、陰柔小人本身非壯,有恃于陽剛君子之應而壯。而九三陽剛當位,有應于上六,惟其居于多兇之位,不敢妄動應上以顯其壯。當謹守正道,以防危厲。否則將如剛壯之羊沖觸藩籬,角受纏繞羈絆而兇厲臨身。 ◎罔,無也。用罔,猶言不用壯也。 ◎羝,音低,公羊、壯羊也。 ◎羸,音雷,拘累纏繞也。
2、王樹枏曰:陰陽相應而壯,兩陰兩陽無相見之意曰罔。九三當壯之時,小人恃其應而壯,而君子則不敢妄動,雖有應,若無應焉,故曰用罔。
3、胡瑗曰:小人居強壯之時,動則過中,進則不顧,是猶剛狠之羊,雖藩籬在前,亦觸突而進,以致反羸其角而進退不能,兇之道也。
4 .象傳曰:小人當其強壯之時,動則過中,進則不顧,此乃至兇之道,故勉勵九三當以陽剛君子自居,勿應于小人而逞其壯,而為小人所利用。
5、虞翻曰:應在震也。三,陽,君子。小人謂上。上逆,故“用壯”。謂二已變離,離為罔,三乘二,故“君子用罔”。體乾,夕惕,故“貞厲”也。
6、荀爽曰:三與五同功,為兌,故曰“羊”。終始陽位,故曰“羝”。藩,謂四也。三欲觸四而危之,四反羸其角。角,謂五也。
7、潘相曰:此與遯四反對。遯則君子退而小人否,為小人儆也。此則小人壯而君子罔,位君子謀也。
8、董仲舒曰:與其不由道而勝。不如由道而敗。不由道而勝,是小人之用壯也,亢龍有悔也。由道而敗,是君子之用罔,干龍勿用也。
9、侯果曰:藩,謂四也。九四體震,為竹葦,故稱“藩”也。三互乾、兌、乾,壯;兌,羊,故曰“羝羊”。四藩未決,三宜勿往,用壯觸藩,求應于上,故角被拘羸矣。(自三至五,體兌為羊,四既是藩,五為羊角,即“羝羊觸藩,羸其角”之象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1、九四處四陽積累最盛之時,失位而無應,本當有悔。惟陽居陰位,行不違謙,有謹守正道而不失其壯之象,故可消除悔恨而獲得吉祥。又其前遇二陰,所以能暢行無阻,猶如剛壯之羊沖觸藩籬,一觸而決,且羊角不受拘累纏繞之困。又如大車有堅固強壯之輪輹,車行極其迅速順暢。 ◎輹,車箱下之木制器械,用以鉤住連接兩邊車輪之橫軸。
2、馬其昶曰:九四之貞吉即九二之貞吉也,正大之氣乃集義所生,陽積至四,則浩然之氣莫之能御矣,故失位之悔亡。
3、馬振彪曰:輹隨車而旋轉順行,是不用壯而彌壯也。
4、劉沅曰:九四以剛處柔,不用壯而彌壯,此大壯之義也。馬振彪釋之曰:君子有大勇,固以義理為壯,故自反而不縮,氣雖壯,非正也,匹夫之勇不得為大壯也。自反而縮,理直氣壯,乃所以為正也。
5、朱熹曰:九二貞吉,只是自守而不進,九四則是有可進之象。蓋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而前遇二陰,有藩決之象,所以為進。非如九二前有三、四兩陽隔之,不得進也。
6、象傳曰:九四積陽最盛,又前遇二陰,所以能暢行無阻,猶如剛壯之羊沖觸藩籬,一觸而決,且羊角不受拘累纏繞之困者,乃謂其可以向前進取而有所作為。
7、沈該曰:三陽漸進,己為之長,率類同進,陰不塞路,四升則夬矣,是以尚往。
8、虞翻曰:失位悔也。之五得中,故“貞吉”而“悔亡”矣。體夬象,故“藩決”。震四上處五,則藩毀壞,故“藩決不羸”。坤為大輿、為腹;四之五折坤,故“壯于大輿之腹”。而《象》曰“尚往者”,謂上之五。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1、六五陰柔得中,處大壯已過之時,已不用其壯,猶如剛壯之羊已消失在疆埸邊境上。又因六五不適任剛壯之位,故雖喪羊而無悔。 ◎易,通「埸」,謂疆埸邊境之地。
2、來知德曰:本卦四陽在下,故曰大壯。至六五已無陽,則喪其所謂大壯矣,故有喪羊于埸之象。
3、李光地曰:本卦至六五則壯已過矣,又以柔處中,則無所用其壯矣,故雖喪羊而無悔。
4、虞翻曰:四動成泰。坤為喪也。乾為易。四上之五,兌還屬乾。故“喪羊于易”動各得正,而處中和,故“無悔”矣。
5、象傳曰:六五居位已過大壯之時,猶如剛壯之羊已消失在疆埸邊境上者,乃意謂其居位不當,既以陰居陽,不適任其剛壯之位,又因四陽已過,所處非當壯之位。
6、李光地曰:位當、位不當,易例多借爻位以發(fā)明其德與時、地之相當與否。六五之位不當,不只謂以陰居陽,不任其剛壯而已,蓋謂四陽已過矣,則五所處非當壯之位也。于是而以柔中居之,故為喪羊于易。
7、喪羊于易,位不當也:謂四五陰陽失正。陰陽失正,故曰“位不當”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1、上六居大壯卦之終,處震動之極,求進心切,卻體質陰柔不剛,有如失壯之羊沖觸藩籬,進退兩難、前后失據之象,故其無所獲利。惟其下應之九三,具陽剛之質,若能堅貞自守以待,終有陰陽應合并進之時,則可獲吉祥?!蛩?,進也。
2、朱熹曰:上六取喻甚巧,蓋壯終動極,無可去處,如羝羊之角掛于藩上,不能退遂。然艱則吉者,畢竟有可進之理,但必艱始吉耳。
3、虞翻曰:應在三,故“羝羊觸藩”。遂,進也。謂四已之五,體坎。上能變之巽,巽為進退。故“不能退,不能遂”。退則失位,上則乘剛,故“無攸利”??矠槠D,得位應三利上,故“艱則吉”。
4、象傳曰:上六有如失壯之羊沖觸藩籬,進退兩難、前后失據者,乃意指其陰柔不壯卻求進心躁,考慮事情不能審慎周詳。而上六若能堅貞自守以待九三陽剛之應,終有陰陽應合并進之時,則可獲吉祥者,乃說明其所遭遇知之艱難,不會太久長?!蛟?,審也。審慎周詳之意。
5、劉沅曰:詳,審也。艱則知其難而詳審,咎自不長,所以教人善補過也。
6、項安世曰:凡人處事以為易則不詳,以為難則詳矣。不詳則致咎則當致詳以免咎。
7、虞翻曰:乾善為詳,不得三應,故“不詳也”。
8、虞翻又曰:巽為長。動失位,為咎。不變之巽。故“咎不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