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架子”與“內功” 衡量一位傳統(tǒng)太極拳練家的功夫,關鍵在于他是否具有太極拳的“內功”。而很多太極拳愛好者誤認為架子蹲得低是太極拳的高層功夫,其實不然。蹲得太低就很難保證膝蓋不過腳尖,這不利于對膝關節(jié)的保護。一些拳友因為練所謂“低架”而對膝蓋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有些人甚至上樓梯都很困難。由于練法錯誤而造成的膝關節(jié)損傷,這是太極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說,是當今太極拳界最為嚴重的誤區(qū)。詳見專述:5. 2.妄動、亂搖亂晃與“中正安舒” 習練太極拳首先要求“中正安舒”,內在心、神、意、氣的安舒,外形軀干肢體上的中正。但有不少習練者不懂此理。為了顯示自己腰胯靈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過于夸張的搖晃搖擺動作,太極術語稱之為“妄動”,過量的扭擺自己的軀干與肢體,非但練不出太極功夫,而且有悖人體正常的生理規(guī)律,練不出太極功夫事小,練壞了腰腿事大。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 3.“腳趾抓地”與“全身放松” 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不使堅硬勁,這是太極拳廣為人知的基本法則。“全身放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腰腿部的放松?!澳_趾抓地”的說法有悖于“全身放松”這一“太極憲法”,迷信者錯誤的認為十個腳趾緊緊的抓住地面就以為自己站的很穩(wěn)牢,此大錯也。腳趾越是緊緊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堅硬有力,越違法了放松法則,用指頭輕輕一撥便會站立不穩(wěn)。原因很簡單,腳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從腳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敗下陣來。 值得強調的是:太極拳的下盤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動,不然太極拳為什么還有步法練習呢,進步、倒步等等。太極拳的步法是非常靈活善變的,正所謂“步隨身換,身隨步走”是也。而不是簡單的兩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動,誤認為步子開的大是高功夫,誤認為架勢蹲的低是高功夫,這些都是誤區(qū)。腿腳不使力,對方使不上力才是太極拳的高妙境界。這需要太極拳的“內功”。 4.“借力打力”與“主動自發(fā)力” 很多不練拳的朋友都知道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拳術。而為什么許多拳友們歷經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做不到這些呢,原因很簡單,方法不對。太極拳是被動、放松的拳種。不是主動出力打人,不是主動擒拿、摔打對方。不是我要出力把對方打傷、打殘。太極古拳論中說“彼不動,己不動;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笨吹某鰜?,太極拳是被動,借力的拳術,即根據對方的客觀實際做出一定的還擊。 旨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所以太極拳是“四兩撥千斤”,而不是“先下手為強;大力打小力”,不是自己主動發(fā)個什么力去打人,是借力,借對方的力。 5.由于方法不當導致膝蓋傷病的主要原因 常見社會上的一些太極拳愛好者反映膝蓋疼痛,問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簡單,練法不對。全球一億五千萬人習練太極拳,太極拳傷膝蓋是最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不練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懼怕參與太極拳運動,因鍛煉而傷了雙腿,傷了雙膝,有失養(yǎng)生保健這一基本初衷。剖析傷膝的主要因素有兩個: 由于過于追求所謂“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蓋超過了腳尖”,因而錯誤的膝蓋承重,造成損傷。正確的力量不應該放在膝蓋上,應該在大腿上。膝蓋非正常承重,是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過于追求所謂的“腿部纏絲”而亂擰膝蓋,致使膝蓋與足見朝向偏移、錯位,造成運動型損傷。人體力學告訴我們,正常的情況下,膝蓋應與腳尖朝向一致,這是順應人體之自然本能。太極拳是自然拳,最順應人體的自然運動規(guī)律和運行軌跡??桃獾脑熳鳌⒆鲎鞑粌H失掉太極的樸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還違反了正常的人體運動規(guī)律,違背了人體力學。膝蓋與足尖朝向不能保持一致,致使膝蓋內部的骨骼間非正常磨損,降低了膝蓋的生命質量,是形成損傷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 綜上所述,拳友們認識到保護膝蓋的同時,必須注意方法。一要保證膝不過足尖,不過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證膝蓋與足尖朝向一致,不可亂擰膝蓋。此誤區(qū)初學者尤其注意。 6.關于“纏絲勁”與“妄動、亂擰、零碎兒” 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重要勁法,一般伴隨套路中的“下塌外碾’線路才得以實現。我們對纏絲勁的定義是:使對方被纏,且被纏之處,因我之纏繞使對方成“擰麻花”狀而失敗。很多拳友誤認為纏絲就是自己擰,腿也擰,手臂也擰,手腕也耍,這些都是“零碎兒”,水蛇腰也出來了,哪哪都不閑著。殊不知這是“太極病”是“妄動”。講義中《練拳諸病》中有詳細的名目,幌肩、水蛇腰、亂挪腰胯等等,告誡拳友們重視太極病,重視中正安舒。太極拳是深邃的、內斂的、穩(wěn)重的、安靜的,不是浮夸,不是做作,不是輕??;不是表面上要故意做出個什么給別人看,故意劃倆圈來顯示自己纏絲了、螺旋了。那是太極“舞”,有失傳統(tǒng)太極之本意。 7.擒拿、摔跤與“太極勁” 傳統(tǒng)太極拳的練功法則是: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 練理不練力?!袄怼本褪翘珮O拳的道理、原理?!傲Α敝傅氖蔷毩暭∪鈭杂擦?,此種練法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所以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練本不練標?!氨尽笔侵副驹?、根源,即心、神、意、氣,也就是常說的“內功”?!皹恕笔侵敢跃毩暽眢w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切忌刻意、怒氣、勞心、傷神。 練身不練招。練“身”就是整體的內功,“招”則是招法,例如擒拿與摔法。學“死招”是太極拳的忌諱?!八勒小辈荒芑钭儯詾樘珮O拳所不取。太極拳更為強調的是“漸悟懂勁”?!岸畡拧焙罂蛇\用自如,一招變萬招。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的整體內功,在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具體的一招一式。內氣充實了,全身猶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擊發(fā)。而不是主動用個什么擒拿、或者給人使個絆子,這有悖太極拳“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引進落空,后發(fā)先至”的原則。 8.“氣沉丹田”的誤區(qū) 8.1“氣沉丹田”是順腹式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 氣沉丹田與呼吸的方法沒有直接關系,它是“導引”而非“吐納”,“元氣”和肺部的呼吸沒有關系。我們不主張所謂的“順式呼吸”與所謂的“逆式呼吸”,也不主張硬性規(guī)定在具體動作中哪里是“呼”哪里是“吸”,那樣百害而無一利,只得會導致“胸悶,憋氣,氣悶,呼吸不順暢,為了防止這些錯誤,所以我們主張自然呼吸,無須牽強。 8.2經?!皻獬恋ぬ铩笔欠駮脸纱蠖亲樱?br> “氣沉丹田”是正確的行功狀態(tài),是在立頂、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礎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且自然地呼吸,這樣才能“氣沉丹田”。這里講的氣不是呼吸之氣,而是內勁。處于該狀態(tài)時,其腹肌基本是以收縮為主的,所以,正確合理的“氣沉丹田”狀態(tài)是不會大肚子的。而且正確的“尾閭中正”會壯腰而減少腹部的贅肉,使得身姿苗條。所以許多習練者通過練習太極拳一段時間后,發(fā)現了太極拳還具有“減肥”的妙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懂此功的人經常會吸一口氣憋在腹部顯示自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狀,此大錯也。自誤誤人,有損身體健康。 8.3太極拳對呼吸有什么具體要求? 呼吸是人的生命現象,呼吸有許多層次,通常的呼吸為“息”,有意識的呼吸為“吐納”?!叭嘶钜豢跉狻?,可見呼吸之重要。太極拳的行拳,既是自然之呼吸,又是氣功之吐納。平時練拳時可純任自然,當呼則呼,當吸則吸,毫不勉強造作。 9.“玩命震腳”的誤區(qū) 老師常講,腳底下的穴位很多,經常去傷害它,會大腦心臟和腦血管受到傷害。表演時候造聲勢可以震震,平時練功時只是要求把“意氣勁”做到就行了。 10.“肢體練”與“心腦練” 傳統(tǒng)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運用太極拳的“心、神、意、氣”,不用肌肉緊張形成的“僵力、拙力、笨力”。歸根到底是傳統(tǒng)太極拳的特性與方法的問題。太極拳的特性是“輕松自然、舉動輕靈、用意不用力”。太極拳是內家拳,需要“心腦練”。不是“肢體練”或稱為“力練”?!爸w練”與“力練”不符合傳統(tǒng)太極理法,怎么練內功也不會上身。這里我們強調:正確練拳的過程是退力的過程,退力的過程是內功上身的過程。這句話,學者不可不詳辯。 11.“松”、“懈”、“僵”、“掤” 松,關節(jié)是開啟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動作是含有內勁的。懈,關節(jié)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是萎縮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動作是軟弱無力的。僵,關節(jié)是焊死的,肌肉軟組織是緊繃的,精神是緊張的,動作是硬邦邦的。掤,關節(jié)是打開的,肌肉軟組織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不緊張的,動作是有內勁且能自然輕靈變化的。 兩臂如棉里裹鐵,柔軟沉重,發(fā)勁干脆,這些均來自松而不懈。松而不懈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放松是打好太極拳的必由之路。這點學者需在“功夫上身”的拳師身上多加體會。體會、感覺,身知體悟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 辨別“真松”與“假松”是關鍵。松,不是簡簡單單的表面上裝著不用勁,實際一搭手,立馬出現“拙力區(qū)”與“僵滯點”。 12.太極拳必須符合“人體力學原理”與“傳統(tǒng)太極理法” 如果太極拳不符合“人體力學”與“傳統(tǒng)理法”,輕者太極功夫十年八年不會上身,重者因練法錯誤而造成不必要的運動傷害,舍本求末。如: 過于追求所謂“低架”而膝蓋疼痛,腰腿疼痛等; 誤解“氣沉丹田”而造成胸悶、憋氣、呼吸不暢等; 過于追求“震腳”而造成的腳跟疼痛等; 過于追求“自發(fā)力”而造成的肌肉拉傷,肌腱拉傷,關節(jié)脫臼等; 亂擰亂晃亂搖等造成的膝關節(jié)損傷,髖關節(jié)損傷,踝關節(jié)損傷等。 13.許多人練拳數載仍不“懂勁”,懂勁的標志是什么?求懂勁是否一定要經過推手訓練才行?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就是練拳一個必經的過程。這里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招熟,二是要開悟。招熟的標志是,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拳法,熟能生巧,生巧就是開悟。推手是太極拳不可或缺的內容,不推手就是紙上談兵。但正規(guī)的推手訓練必須經過明白老師的指導,切忌從拳論中找出幾句與自己想法相近的話,一意孤行的傻練,浪費時間的同時有可能還會損傷身體。 14.為什么有人習練太極拳多年,卻無法在技擊上占優(yōu)勢? 這是太極拳功夫還沒上身的緣故。所謂“功夫上身”,即“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招熟是“功夫上身”的基礎;懂勁是“功夫上身”的標志;神明是“功夫上身”的境界。若練拳多年,仍不堪一擊,那就要反思一下老師所教是否“得法”?拳論講:“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望習拳者深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