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絕”,指的是景泰藍制作技藝、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xiū)飾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玉雕、牙雕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chuàng)了中華傳統(tǒng)工藝新的高峰,并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把嗑┌私^”一度陷入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陸續(xù)恢復了多家“燕京八絕”作坊,后來歸并成為北京金漆鑲嵌廠、北京琺瑯廠等工藝品廠,延續(xù)了精湛技藝和匠心文脈。截止2010年,“燕京八絕”全部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燕京八絕”。
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的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制作達到了最巔峰,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fā)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于制胎;還要有優(yōu)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于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于藍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于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yè)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
景泰藍是中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tǒng)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
20世紀50年代,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人錢美華跟隨林徽因參與搶救正處于瀕危的景泰藍工作。2006年5月20日,景泰藍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Ⅷ-43。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獲得“景泰藍制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雕漆,又稱剔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工藝的瑰寶和精華,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再加上宮毯、京繡、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則合稱“燕京八絕”。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為原料,在胎體上一層層涂堆到適當厚度再進行加工雕刻的藝術品。
雕漆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藝術,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明清兩朝還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雕漆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漆雕、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統(tǒng)稱雕漆。
雕漆工藝復雜,種類繁多,可以分為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品種。剔紅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層上雕刻花紋。剔黑、剔黃、剔綠等技法與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雕漆工藝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樸、紋飾考究、色澤光潤、形態(tài)典雅,并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
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里,后者為漆里。著漆逐層涂積,涂一層,晾干后再涂一層,一日涂兩層。涂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后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
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后來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后來發(fā)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單一色彩發(fā)展到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
雕漆品種有瓶、罐、盒、盤、茶具、煙具、酒具、掛屏、圍屏、墻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后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fā)展,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如臺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鐘表殼、雕漆桌面、雕漆繡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2006年5月20日,雕漆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0。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文乾剛雕漆藝術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家俱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雕漆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tǒng)漆器的重要門類,向來為皇家所用。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運用鑲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開彩、斷紋、刻漆、金銀、罩漆等裝飾技法。清王朝滅亡后,這門原本主要為宮廷服務的漆器工藝傳向民間。
金漆鑲嵌產品題材十分廣泛,工藝門類繁多,鑲嵌類層次清晰,彩繪類色彩艷麗,雕填類富麗堂皇,刻灰類氣韻渾厚,斷紋類給人以飽經滄桑之感,虎皮漆類五彩斑斕又似天然成就。北京金漆鑲嵌從師傳系統(tǒng)、工藝技法到藝術風格都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了明清宮廷藝術,形成了古樸典雅、端莊華貴、富麗堂皇、品類繁多的皇家風范,北京風格,在中國的漆器百花園中獨樹一幟。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金漆鑲嵌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也不無可憂之處。原來從事金漆鑲嵌的工人曾多達一千余人,老職工陸續(xù)退休,同時由于勞動條件比較艱苦,工資偏低,年輕人大都不愿選擇這一職業(yè),繼續(xù)從事金漆鑲嵌的只剩下160人。這一古老技藝面臨斷檔失傳危機,亟待保護傳承。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金漆鑲嵌技藝,在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相關企業(yè)已采取了一些措施。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柏德元從保護傳承人、保護技藝、創(chuàng)新產品等多方面制定了具體的保護和傳承措施。一方面,采取退休返聘的辦法,讓身懷絕技的老師傅退休以后繼續(xù)留在崗位上,傳承技藝,培養(yǎng)年輕人。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大師帶徒”活動、建立傳承人工作室、與專業(yè)院校合作培養(yǎng)等多種方式來培養(yǎng)接班人,通過產品研發(fā)、技藝傳承、人才培養(yǎng)三者有機結合,建立相互促進的企業(yè)傳承發(fā)展體系。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柏德元還通過恢復百年漆器老店“華豐齋”“英明齋”,建立“金漆藝術館”“燕京八絕藝術館”“金漆鑲嵌奇石館”,舉辦“金漆鑲嵌文化節(jié)”“古代木雕精品展”“中華屏風文化展”等系列活動,把“金漆鑲嵌髹飾技藝”運用于“漆藝國禮”“少數民族漆藝家居精品”等產品研發(fā),使原本是宮廷藝術的金漆鑲嵌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讓非遺理念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深入人心。
2008年6月14日,金漆鑲嵌髹飾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26。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金漆鑲嵌髹飾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編織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干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時,元大都就已有專為皇宮編織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時期,則已大為發(fā)展。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織染局里有9名毯匠專門為皇帝編織地毯,咸豐年間,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
宮毯 ,即官坊毯,興盛于元代,是北京富有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手工藝制品。燕京八絕的宮毯過去主要是給皇宮做的貢品。它的用料比較講究,編織手法比較細膩。比如這朵花,它有四種顏色,可見它比較講究。純手工編織賦予了北京織毯不菲的價格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叫宮毯。
宮毯制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有地毯、壁毯、臥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宮毯以傳統(tǒng)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筑裝飾藝術于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wěn)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宮廷藝術掛毯也將中國畫與西洋畫融為一體,創(chuàng)作出中西合璧的韻味。其以工藝精細、樣式美觀、圖案多彩、色調素雅而馳名世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藝術的代表”。
宮毯的制作分為設計、編織、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藝師設計出織毯的花紋圖樣后,還要將它按照織毯的尺寸放大,并用不同符號標識出不同顏色的毛線。然后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精美的織毯就一點一點地成型了。
2008年入選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華方地毯藝術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宮毯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刺繡工藝,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京繡中最好為針工中的“平金打籽”繡。這種繡,是以真金捻線盤成圖案,或結籽于其上,十分精致,華貴。京繡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曾和現“四大名繡”中的“蘇、湘、顧”并稱為“四大繡”。
由于宮廷藝術審美的標準和規(guī)范,在宮廷繡品中無論服飾紋樣,還是佩物小品,都充分體現了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wěn)重、設色典雅、雍容高貴的皇家氣派和尊嚴。所有意象物體在造型上絕無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傾向,這一點和民間繡品所體現的文人意趣、商賈艷俗、鄉(xiāng)土稚美的風格有本質的不同。
京繡以材質華貴而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制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于服飾繡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后用色線秀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盡顯皇族氣派,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
2014年11月11日,京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定興縣燕都刺繡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北京京都繡娘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獲得“京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花絲鑲嵌,簡稱花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ńz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tǒng)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中晚期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對寶石的大量運用和完善了寶石鑲嵌工藝,是明代花絲鑲嵌首飾對中國傳統(tǒng)首飾的最重要貢獻,它改變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首飾重紋飾輕寶石的傳統(tǒng)。清代寶石資源逐漸枯竭,采用點翠和燒藍來替代寶石的位置。而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于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2008年6月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2月昭儀珠寶公司與國家級傳承人白靜宜合作在北京宋莊小堡村藝術東區(qū)建立了國家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基地。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玉石經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工藝師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復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藝品。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北京玉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玉器作為婦女的裝飾品。在以后的漫長歲月中,歷代繁衍,逐漸形成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的玉雕藝術。北京玉雕是原宮廷玉雕工藝的繼承和發(fā)揚。
北京玉雕技藝源遠流長,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遮瑕為瑜成為琢玉的重要法則。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狀、色澤、質地、紋理和透明度,創(chuàng)作出許多巧奪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制作的工藝過程,概括為“議、繪、琢、光”幾個階段。表現手法有:圓雕、浮雕、鏤雕、線雕等。北京玉雕品類繁多,計有:器皿、人物、花卉、鳥獸、盆景、首飾等。
2008年,“北京玉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牙雕是指在象牙上進行的一系列的雕刻,是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也是一門民間工藝美術。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目前牙雕制作為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四個主要地區(qū)。
北京牙雕,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明代以來尤為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內廷御用作坊生產,藝人大多來自揚州、廣州。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把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結合運用,融為一體,并從古代繪畫、石雕、泥塑等藝術形式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逐漸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其可考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后來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華貴的宮廷藝術品格,形成獨特的工藝特點。
北京牙雕以仕女、人物、花卉等見長,發(fā)揮了象牙細膩的質感,使人物造形栩栩如生。新中國成立后,也創(chuàng)造了“毛主席故鄉(xiāng)”、“成昆鐵路”等大型牙雕作品,于細膩之中透著靈秀之氣。在某些大型作品中,藝匠們采用“拼嵌法”,以擴大體積,但拼嵌得渾然一體,毫無斧鑿痕跡。
遼、金、元、明、清等朝代都在北京建都,帝王們也都把象牙列為皇家貢品,明代的果園廠和清代的造辦處都有專門為皇宮制做牙雕制品的機構。明清宮廷的牙雕藝人主要來自江南、廣東和北京當地。從外地來的優(yōu)秀工匠與北京當地的象牙工匠不斷的切磋,經過不同風格和不同文化趣味幾百年的磨合沉淀,形成了北京牙雕工藝精湛、富麗堂皇、精致考究的獨特風貌。
到了清末,隨著國力的衰微,北京的象牙雕刻也受到了財力、人力和原材料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停滯不前。以前為宮廷制作奢侈品的牙雕匠人紛紛轉向了民間,開辦作坊,廖以自補。到了光緒年間,北京的象牙作坊甚至曾一度面臨絕跡的危險。其后有一些象牙雕刻藝人和一些專門為房屋建筑雕花裝飾的藝人為古玩鋪修補殘舊的象牙雕刻工藝品。在清末民初,北京已有十幾家這樣的象牙作坊,主要分布在花市大街以南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唐刀胡同及珠市口一帶。
新中國成立后,牙雕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集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之大成,融為一體;并從古代繪畫、石雕、泥塑等藝術形式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形成了北京牙雕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線條挺拔、刀法富有變化的藝術風格。
如今,如今國家明令禁止象牙貿易,加上象牙制品的原材料告急,牙雕工藝品的數量也賣少見少,隨著市場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將越來越難得。
2006年5月20日,牙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12日,入選調整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