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書法家,一說國民黨內(nèi)四大書家,分別指譚延闿(楷書)吳敬恒(篆書) 胡漢民(隸書)于右任(行,草書)。
一、譚延闿
譚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 譚延闿及其楷書 譚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后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
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闿右者。他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闿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譚延闿善詩聯(lián),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nèi)民間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民國完一人”,說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稱他為“黨國柱石”、“藥中甘草”,也有人說他是八面玲瓏“水晶球”、“伴食畫諾的活馮道”。
譚延闿精工顏體,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譚延闿雖是詞林出身,位居“宰相”,而所書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年少時,即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道:“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逼鋾◣捉?jīng)變化,弱冠時學趙松雪、劉石庵,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松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yǎng)病,其間就臨了203通。書法益臻樸茂,可見譚延闿于顏書之勤。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于紙。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于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 “左不讓右”。有論者云:“先生臨池,大筆高懸,凡‘撇’必須挫而后出鋒,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書雍容而又挺拔?!弊T氏學魯公書之外,則泛濫百家,兼涉篆隸,40歲后居廣州,于古法帖無所不臨。極縱肆之奇,生平書學至此乃大變。譚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臨古帖諸如黃山谷、蘇東坡、米襄陽、趙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諸家,可見他學書之用心。譚延闿臨帖神速,筆畫之工,人勿如也。譚延闿的書法師魯公,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著穩(wěn)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tài),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于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于右任先生每論時人書法時必曰:“譚祖安是有真本領的?!瘪R宗霍評其書云:“祖安早歲仿劉石庵,中年專意錢南園、翁松禪兩家,晚參米南宮,骨力雄厚,可謂健筆?!彼男袝菍⑹峙c錢南園相互熔于一爐。其點畫之豐滿圓潤、揮灑從容乃似石庵,而渾健蒼勁,體勢闊疏朗,氣勢奪人處又似南園。譚延闿是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學養(yǎng)。能巧妙地從前人書中吸收營養(yǎng),從而形成了自己寬博溫厚、含蘊性靈、雄健開闊的韻致。此謂百學不能至也。
二、吳敬恒
吳敬恒(1865年-1953年),字稚暉,出生在中國江蘇武進和中國江蘇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
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一生不入官門。
1950年代位于臺北市敦化北路他跟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銅像,為臺北市的地標之一。
196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吳稚暉“世界學術文化偉人”稱號,為二十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
稚老的石鼓文寫得線條靜穆,結體安然,好像沒有那種跳躍性的躁動感,而且其落筆清新干凈,線條在平直中又略帶一點彎曲,使得字又生動靈活起來,通篇觀之,則別有天趣。若比之缶老書法中的霸悍強勁之勢,吳稚暉這類文人書法,就顯得有點內(nèi)斂羞澀,不夠?qū)I(yè)的樣子,然而正是由于書家的這種業(yè)余狀態(tài),反而使趣味從中生焉。
吳稚暉自幼學習大篆,是當代無敵的篆體家,在其青年時期便寫的很好了。清朝科舉他中舉人,后來他對朋友說,這個舉人是我騙來的,因為我寫的文章不長,但是全部是用大篆寫的,所以科舉考官看不懂字,但覺得字寫的很好,就把我錄取了。
三、胡漢民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鴻,字展堂,廣東番禺人。
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曾任廣東省省長,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國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長等職務, 對書法頗有研究,自成一體,別具風格?!昂鷿h民,工書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為一體。晚工曹全碑,極神似,集字為詩如己出?!?
四、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祖籍涇陽,陜西三原人,國民黨元老, 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于右任1932在上海創(chuàng)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tǒng)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被譽為“當代草圣”。
于右任生于關中大地,自幼隨太夫子漢詩先生學習王羲之《十七鵝》帖,寢饋金石碑版之學。訪碑、臨摹毫不懈怠,深得碑書之精髓,二十五歲即被譽為“西北奇才”。他的草書亦由篆、隸、北碑脫化而出,博綜諸家、陶鑄萬象;雍容大雅、變化雄奇。盡運用之精熟,開胸襟于規(guī)矩。所謂“胡馬依北風”,先生字里行間更透出西北人特有的大道雄強,磅礴無極。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世博會上,中國館的“文字之墻”羅列了王羲之、褚遂良、顏真卿、懷素、蘇軾、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于右任等歷代大師作品,而真正能承前啟后,推陳出新且形塑自我風格的,宗伯之后唯右老一人,其在中國書法史上之地位不言而喻。日本首相佐藤精于書道,一生崇拜的只有蘇軾與于右任。
右老學生及門人至今遍布海內(nèi)外,可謂清譽滿天下。
先生留給后世最珍貴的遺產(chǎn),是他畢生致力修訂推廣的《標準草書》。自古草書家均以博變?yōu)槟?,追求美藝而遠離實用。作者自賞而觀者瞠然,難以深入民間。三十年代右老邀集書道同仁,成立標準草書社,在研究古代三百多種《千字文》和歷代書家大量草書作品的基礎上,提出“易識、易寫、標準、美麗”四大法則,確立草書系統(tǒng),契合草書部首符號,表例條貫、晤一通百。在極紊亂復雜中整出清晰嚴整的演變規(guī)則,為草書歷史作了總結,為后世發(fā)展開辟了新路。右老在《標準草書》序言中寫道:“吾國草書之興,遠在漢初,先哲立旨,為其‘愛曰省力’也。今時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廣草書于天下,以利制作而新國運,此其時也?!?/p>
《標準草書》是中國文字史上劃時代的一大貢獻。影響深遠及至世界范圍內(nèi)漢字覆蓋區(qū)。綜右老一生,出入險阻,冒犯鋒鏑,或秉春秋之筆,或揮魯陽之戈,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獻身國家之民主自由斗爭。其于革命,為開國元勛;于新聞事業(yè),為開山前輩;于興學,為大教育家;于文則為大文豪;于詩為詩宗;于書為草圣。今時,億萬華夏子孫為其無以倫比的人格魅力所感動激發(fā),為他純粹的民族主義愛國精神所凝聚。先生功業(yè)、道德、文章、 藝術之偉大成就,史上罕有。千古草圣,屬之無愧。有詩曰:“先生憂樂關天下,余事詩書奪化工。鶴發(fā)銀須飄素雪,蘭臺玉露挹清風。牧羊自昔多奇跡,謀國從來不計功。薄海嵩呼春意滿,拈髯微笑更謙沖。”
愿右老之功業(yè)千秋萬代、右老之精神萬古長青。
SHUFAKONGJIAN
愛書法,就上書法空間
自 助 式 書 法 資 料 查 詢 平 臺
點擊 閱讀原文 輕松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