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nóng)夫也瘋狂
走親戚,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在過去是很受重視的。即便是當(dāng)時的交通不發(fā)達,有些親戚距離比較遠,但是也還是會隔一段時間就相互走動一下,一旦誰家里來客人了,那都是熱情招待,馬上會上街買菜買酒,定會讓客人吃好喝好,絲毫不敢有怠慢,有時候甚至還會在親戚家里住上幾天。而關(guān)于親情,老輩人偶爾會說起“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這樣一句老話,其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嗎?
姨父姑父不是爹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姨父、姑父雖然叫法上都帶有一個“父”字,但是卻并不是父親,也不可能像父親一樣對待自己。換言之就是這些親戚,不可能會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姨父也就是媽媽的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丈夫,在有些地方也把姨父稱為“姨爹”。而姑父也就是爸爸的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丈夫。相比于姨父而言,姑父是要更親一些的。
但是在民間一直有著“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的說法,認為姨父和姑父是沒有一點血緣關(guān)系的,他們都是因為和爸爸的姐妹及媽媽的姐妹組建了家庭之后才成為家中成員的。而古人認為親情關(guān)系是看血緣的,只有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情才會長久,一旦姑姑或者是姨媽去世了,那親情也就斷了,老話“姑舅親,才是親;死了姨娘斷門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在過去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的,所以親戚比較多,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女人的社會地位也不高,是指望不上多少的。
舅媽嬸母不是娘
舅媽也就是舅舅的媳婦,而嬸母既指伯母,也指嬸嬸。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雖然舅媽、嬸嬸們可能表面上待你好,但是并不是真心待你的。在過去還有著“三親”和“三不親”的說法,其中“三親”指的就是舅舅、姑媽和姨媽,因為這三個親戚之間和父母的關(guān)系是最近的,都是一母同胞出來的,是從小就有感情的,而且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而“三不親”則是指舅媽、姨夫、姑爺,在有些地方也把嬸母認為是三不親中的一個。原因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他們和晚輩之間的關(guān)系是因為“三親”而后來才建立的,一旦“三親”去世了,那雙方之間的來往就會少了,而一旦走動少了,那親情也就慢慢淡了,最后可能就不來往了!
在過去,農(nóng)村里對于親情的劃分,更多的是以血緣遠近為依據(jù)。老話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也有的地方說成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見了不管飯”,在當(dāng)時看來,一旦血緣淡了,那親情也就淡了。不過,古人還留下一句俗語“三年不上門,當(dāng)親也不親”,親戚之間只有頻繁走動,這樣感情才會越來越緊密。何況在我們的身邊,也還是有不少的家庭,和姑父、姨夫、舅媽及嬸母關(guān)系非常緊密的,所以關(guān)鍵還要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這也是俗語背后所蘊藏的道理,是提醒我們要注意維護好親切,不能斷掉了。馬上就要過年了,常年在外面的年輕人,是該回到家鄉(xiāng),然后把該走的親戚都走一遍,而在平時的是也還是要和親人多聯(lián)絡(luò)感情。因為等到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我們一把的也就是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