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氣湯
【資料來源】《普濟方》引《澹寮》。
【藥物組成】青皮、陳皮、桔梗、蓬莪術、辣桂、藿香、益智仁各3克,香附4.5克,甘草(炙)0.9克,半夏(制)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止痛。
【主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痛,面色或白或青,四肢冷甚。
2.川香柴郁散
【資料來源】《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6,12:713)。
【藥物組成】木香、香附、川芎各0.3克,柴胡0.2克,郁金、赤芍各0.45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為1次量,每日3次內(nèi)服。
【功能】疏肝解郁,行氣通絡。
【主治】肝郁氣滯之神經(jīng)癥。
3.五郁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物組成】香附9克,川芎9克,青皮9克,梔子6克,神曲6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食遠服。
【功能】行氣解郁。
【主治】諸郁。
【辯證加減】濕郁,加蒼白術;熱郁,加黃芩,倍梔子;痰郁,加南膽星、枳殼、小皂莢;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芽。
4.開郁湯
【資料來源】《醫(yī)便》。
【藥物組成】香附(童便浸,炒)、貝母各4.5克,蒼術、撫芎、神曲(炒)、山梔(炒)、陳皮(去白)、茯苓、枳殼(去瓤,麩炒)、蘇梗各3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上加生姜1片,水600毫升,煎300毫升,食遠服。
【功能】疏肝理氣,開郁散結。
【主治】惱怒思慮,氣滯而郁。
【辯證加減】有痰,加半夏、南星各3克;有熱,加黃芩、黃連各2.4克,柴胡3克;血郁,加桃仁、紅花各2.4克;濕,加白術、羌活各3克;氣滯,加木香1.5克,檳榔2.4克;食積,加山楂、神曲各3克,砂仁2.1克。
5.引方六郁湯
【資料來源】《松崖醫(yī)經(jīng)》。
【藥物組成】陳皮(去白)3克,香附子6克,半夏(泡,去皮)、山梔仁(炒)、赤茯苓各2.1克,蒼術、撫芎、砂仁(炒,研細)、甘草(炙)各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溫服。
【功能】行氣諸郁。
【主治】郁證。
【辯證加減】若氣郁,倍香附、砂仁,加烏藥、木香、檳榔、蘇梗、干姜;若濕郁,倍蒼術,加白術;若熱郁,倍山梔,加黃連;若痰郁,加南星、枳殼、豬牙皂莢;若血郁,加桃仁、紅花、牡丹皮;若食郁,加山楂、神曲、麥芽面。
6.木香化滯湯
【資料來源】《嵩崖尊生》。
【藥物組成】枳實0.6克,柴胡1.2克,木香0.9克,陳皮1.5克,甘草0.3克,半夏3克,草蔻1.5克,當歸0.6克,紅花0.3克,香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解郁。
【主治】氣郁。
【辯證加減】胸滿,加枳殼、桔梗、砂仁、香附;腹脹,加厚樸、枳實;小腹病,加青皮、木香、檳榔;怒者,加炒梔、柴胡;有熱,加梔子;氣痛,加木香、烏藥。
7.木香化滯飲
【資料來源】《杏苑生春》。
【藥物組成】人參6克,白術6克,茯苓3克,木香2.1克,陳皮、藿香、姜黃、白豆蔻各3克,檀香、大腹皮、桔梗、砂仁各2.1克,青皮2.4克。
【制法用法】水煎熟,不拘時候服。
【功能】散滯行郁,健脾和胃。
【主治】一切氣郁之證。
8.木香流氣飲
【資料來源】《顧松園醫(yī)鏡》。
【藥物組成】木香12克,沉香9克,砂仁6克,蘇子6克,橘紅9克,枳殼9克,郁金6克,腹皮6克,甜葶藶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解郁,化濕除滿。
【主治】氣郁腹脹,皮厚色蒼,或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按之凹而不起。
【辯證加減】如有熱,加連翹;如因食滯,加山楂、麥芽;如因痰壅,加半夏、瓜蔞。
【方義解讀】木香、沉香、砂仁、蘇子、橘紅、枳殼皆利氣之品,氣利則郁自開,食自消,痰自降,水自行;郁金開郁滯之氣,又善能行瘀,恐氣滯血凝也;腹皮開心腹之氣,甜葶藶泄氣分之閉,二味又均能逐水濕,恐氣滯則水濕停滯也。
9.木香消痞湯
【資料來源】《醫(yī)學綱目》。
【藥物組成】柴胡2.1克,陳皮2.4克,甘草(炙)1.5克,半夏3克,生姜3克,歸梢6克,紅花0.3克,枳實3克,木香2.1克,草蔻3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食前熱服。
【功能】行氣解郁,和胃消痞。
10.木香調(diào)氣散
【資料來源】《萬病回春》。
【藥物組成】木香(另研)1.5克,烏藥、香附、枳殼(麩炒)、青皮(去瓤)各3克,砂仁1.5克,厚樸(姜炒)、陳皮各3克,官桂0.6克,撫芎、蒼術(米泔浸)各3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功能】理氣止痛。
【主治】氣郁,腹脅脹滿,刺痛不舒,脈沉。
11.交感丸
【資料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藥物組成】香附30克(炙),茯苓120克,琥珀15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9克。每次1丸,細嚼,早、晚白滾水送下。
【功能】行氣解郁,寧心安神。
【主治】一切諸氣為病,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瘦,胸膈不寬,氣悶不舒;婦女百病。
12.抑氣散
【資料來源】《醫(yī)級》。
【藥物組成】烏藥60克,紫蘇、廣皮、檳榔、枳殼、砂仁各30克,沉香15克,香附240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每次3克,白湯調(diào)服。
【功能】行氣解郁,散滯止痛。
【主治】氣道壅滯,不得升降,脈盛氣粗,
13.沉香降氣丸
【資料來源】《保命歌括》。
【藥物組成】沉香3.6克(另),砂仁9克,炙草7.5克,香附4.5克,撫芎45克,木香6克(另),檳榔15克,真蘇子9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神曲水煮為丸,如綠豆大。每次50丸,以鹽湯送下。
【功能】降氣散壅,疏郁止痛。
【主治】氣郁病。
14.沉香散
【資料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藥物組成】沉香(不焙)、石韋(去毛)、滑石、王不留行、當歸(炒)各15克,葵子(炒)、白芍藥各0.9克,甘草(炙)、橘皮各0.3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食前煎大麥湯調(diào)下;飲調(diào)亦得。
【功能】行氣活血,利水通淋。
【主治】五內(nèi)郁結,氣不得舒,陰滯于陽,而致氣淋壅閉,小腹脹滿,使溺不通暢。
15.參橘丸
【資料來源】《全生指迷方》。
【藥物組成】橘皮120克(洗),人參3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食前米飲送下。
【功能】順氣,補氣,和胃。
【主治】氣病。心下似硬,按之即無,常覺膨脹,多食則吐,氣引前后,噫氣不除,由思慮過多,氣不以時而行則氣結,脈澀滯。
16.和中暢衛(wèi)湯
【資料來源】《易氏醫(yī)案》。
【藥物組成】蘇梗1.5克,香附(醋炒)3克,撫芎2.4克,桔梗1.8克,蒼術2.4克,神曲3克,(炒),貝母2.4克,砂仁(研碎)0.9克,連翹(去子尖)1.8克,生姜3片。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解郁。
【主治】氣郁諸證,肺脈沉大而結者。
【方義解讀】丹溪云:氣有余即是火?;鹩魟t發(fā)之,故用蘇梗、桔梗開提其氣,香附、撫芎、蒼術、神曲解散其郁,貝母化其郁痰,砂仁快其滯氣,則金體堅,木平水旺,何慮相火不降也。
17.治氣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引《活人心統(tǒng)》。
【藥物組成】枳殼3克,青皮、紫蘇、半夏(制)、茯苓各2.4克,甘草1.2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能】疏肝止痛,理氣化痰。
【主治】氣痛。
【辯證加減】氣郁作痛,加川芎、香附、厚樸;食積氣痛,加木香、砂仁、神曲;胸膈飽悶,加蘿卜籽、香附;寒痛,加吳茱萸、良姜、附子;氣郁成火,加黃連、梔子。
18.香砂順氣湯
【資料來源】《杏苑生春》。
【藥物組成】橘皮、半夏、茯苓、香附子各3克,枳殼2.4克,烏藥1.8克,甘草1.5克,木香1.2克,縮砂仁7枚。
【制法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食遠服。
【功能】疏郁止痛。
【主治】怒氣傷肝,或七情郁滯,背脅胸腹攻走疼痛者。
【辯證加減】如脅痛,加柴胡2.1克,川芎1.5克。
19.適志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茯苓各15克,甘草、枳殼、半夏各1.5克,砂仁1粒,神曲、香附、人參各6克,蘇子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肝氣不宣,木克脾胃,胸懷兩脅脹悶,飲食日減,顏色沮喪,漸漸肢瘦形凋,畏寒畏熱。
20.寬中湯
【資料來源】《萬氏家抄方》。
【藥物組成】青皮、厚樸、陳皮各3克,香附4.5克,白豆蔻、丁香、砂仁各2.1克,木香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鹽,用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暢利氣機。
【主治】七情氣郁,三焦痞塞,陰陽不和。
21.紫胡疏肝散
【資料來源】《景岳全書》。
【藥物組成】陳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香附、枳殼(麩炒)、芍藥各4.5克,甘草(炙)1.5克。
【制法用法】水煎,食前服。
【功能】疏肝行氣,和血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噯氣太息,脘腹脹滿。
【方義解讀】本方證為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滯血瘀,或犯及胃腑。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川芎活血行氣止痛,二藥助柴胡復肝用,共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以和胃;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助肝體,且緩急止痛,共為佐藥。甘草兼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伍,肝氣條達,血脈通暢,胃氣調(diào)和,則諸癥自除。
22.逍遙散
【資料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甘草(微炙赤)15克,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柴胡(去苗)各30克。
【制法用法】上為粗末。每次6克,加燒生姜1塊(切破)、薄荷少許,水煎,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功能】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兩脅疼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往來寒熱,婦人月水不調(diào),神疲食少,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
【方義解讀】方中以柴胡為君,疏肝解郁,條達肝氣,以復肝用。當歸、白芍為臣,滋補陰血,養(yǎng)肝體以助肝用,又防柴胡辛散而劫肝陰。木郁則土衰,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非但扶土以抑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可增歸、芍養(yǎng)血之功,共為佐藥。用中加薄荷少許,助柴胡疏散透達肝經(jīng)之郁滯;生姜用燒意在使其專于溫中和胃,亦為佐藥。甘草兼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可使肝氣條達,郁結消解,脾胃健運,氣血調(diào)和,神情怡悅,自然逍遙樂懷。
23.救肝開郁湯
【資料來源】《石室秘錄》。
【藥物組成】白芍60克,柴胡3克,甘草3克,白芥子9克,白術15克,當歸15克,陳皮6克,茯苓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yǎng)血疏肝,健脾化痰。
【主治】氣郁不能言。
24.越鞠丸
【資料來源】《丹溪心法》。
【藥物組成】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30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6克,開水送服。
【功能】行氣解郁。
【主治】六郁(氣郁為主)。胸膈痞悶,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方義解讀】氣為一生之主,升降出入,貴在調(diào)暢,一有怫郁,則血行為之澀滯,飲食精微難以轉輸,由此血、痰、火、濕、食相因成郁。六郁之中,以氣為先,故方用香附行氣解郁為君,以治氣郁。佐以川芎活血行氣,以解血郁;蒼術燥濕運脾,以祛濕郁;梔子苦寒泄熱,以清火郁;神曲消食化滯,以除食郁。由于痰郁多因氣郁及火、濕、食相因所致,若氣機調(diào)暢,五郁得解,則痰郁亦隨之而消。
25.女圣丸
【資料來源】《扶壽精方》。
【藥物組成】香附(杵毛凈)480克(120克,鹽水加姜汁浸透煮熟搗,微炒;120克,醋浸透,煮熟微炒;120克,梔子仁同炒,去梔子仁;120克,童便洗,生用)。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克,開水送服。
【制法用法】解郁降火。
【主治】女人郁怒之偏。
26.開郁至神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3克,香附9克,茯苓6克,白術3克,當歸6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梔子(炒)3克,柴胡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一劑而郁少解,再劑而郁盡解也。
【功能】疏肝清熱,健脾養(yǎng)血。
【主治】木郁之病。畏寒畏熱,似風非風,頭痛頰疼,胃脘飽悶,甚則連及心脅,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見食則喜,食完作楚,甚則耳嗚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識人.
27.開郁香連丸
【資料來源】《活人心統(tǒng)》。
【藥物組成】川黃連120克,香附子120克(制)。
【制法用法】上為末,神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白湯送下。
【功能】行氣解郁,清瀉肝火。
【主治】久郁,心胸不快或塞痞疼痛。
28.風火兩消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30克,炒梔子9克,柴胡6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車前子6克,丹皮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柔肝瀉火解郁。
【主治】肝經(jīng)內(nèi)傷,感觸風邪,木郁不泄,木乃生火,火郁不宣,火乃生風,動多氣惱,大聲罵詈,身熱胸滿,兩脅作脹。
【方義解讀】此方治肝經(jīng)之內(nèi)火、內(nèi)風也,然外來風火,未嘗不可兼治,故兩治之而奏功也。倘不用白芍為君,單用柴胡、梔子之類,雖風火亦能兩平,肝中氣血之虛未能驟補,風火散后,肝木仍燥,怒氣終不能解,何如多加白芍,既能補肝,又能瀉風火。
29.加味逍遙散
【資料來源】《內(nèi)科摘要》。
【藥物組成】當歸、芍藥、茯苓、白術(炒)柴胡各3克,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炙)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清熱,解郁和營。
【主治】肝脾血虛,內(nèi)有郁熱,潮熱晡熱,自汗盜汗,腹脅作痛,頭昏目暗,怔忡不寧,頰赤口干,煩熱口苦,耳鳴頭眩;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發(fā)熱咳嗽;或陰中作痛,或陰門腫脹;小兒口舌生瘡,胸乳膨脹;外證遍身瘙癢,或虛熱生瘡,舌紅,脈弦細數(shù)。
【方義解讀】本方以丹皮之能人肝膽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梔亦人營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熱,屈曲下行;合于逍遙散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則諸病皆愈耳。
30.卻忿散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柴胡、半夏、甘草、薄荷、黃芩、神曲各3克,當歸、茯苓各9克,白芍12克,炒梔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清熱,養(yǎng)血和胃。
【主治】動多氣惱,大聲罵詈,覺飲食坐臥居處晉接,無非可怒之場,身熱胸滿,兩脅作脹。
31.神驗二號
【資料來源】《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6:30)。
【藥物組成】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郁金12克,合歡花12克,炒棗仁12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焦三仙10克,五味子l0克,遠志15克,龍眼肉15克,薄荷8克,生甘草3克。
【制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疏肝健脾,解郁除煩,養(yǎng)心安神。
【主治】神經(jīng)癥。
【辯證加減】大便干加丹皮、山梔;胸部憋悶,疼痛加瓜蔞皮、枳殼;口苦、耳鳴加龍膽草、黃芩;哭笑無常加大棗、浮小麥,同時加重甘草用量。
32.紫胡加龍骨牡蠣湯
【資料來源】《傷寒論》。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龍骨、黃芩、生姜(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黃6克(后下),牡蠣4.5克(煅),大棗6枚(擘)。
【制法用法】以水8。0毫升,煮取4D0毫升,加人大黃,再煮沸,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1日2次。
【功能】疏解泄熱,重鎮(zhèn)安神。
【主治】少陽肝膽經(jīng)之郁熱,神明被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煩躁,驚狂不安,時有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方義解讀】本方乃小柴胡湯加味而成,方中柴胡、桂枝、黃芩和解表里,疏解少陽,以治寒熱往來、身重;龍骨、牡蠣、鉛丹重鎮(zhèn)安神,以治煩躁驚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黃瀉下里熱;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參、大棗益氣養(yǎng)榮,扶正祛邪。諸藥配伍,能疏散少陽肝膽經(jīng)郁熱,并能安神鎮(zhèn)逆。
33.柴胡清肝散
【資料來源】《明醫(yī)雜著》。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炒)各3克,黃連(炒)、山梔(炒)各2.1克,當歸3克,川芎1.8克,生地黃、牡丹皮各3克,升麻2.4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疏肝,涼血活血。
【主治】肝氣郁結,肝火內(nèi)動,頸項腫痛,結核不消,口酸,口唇腫裂,婦人月經(jīng)先期而量多。
【辯證加減】脾胃弱,去芩、連,加苓、術。
34.熱郁湯
【資料來源】《丹溪心法》。
【藥物組成】山梔(炒)12克,青黛1.5克,香附9克,蒼術6克,撫芎6克。
【制法用法】水煎,青黛沖服。
【功能】清熱解郁。
【主治】熱郁。瞀悶,小便赤,脈沉數(shù)。
【辯證加減】春,加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35.疏肝解郁湯
【資料來源】《甘肅中醫(yī)》(2003,10:27)。
【藥物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女貞子15克,當歸15克,香附15克,枳殼9克,郁金9克,琥珀6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每日1劑,每日分2次口服,連服1個月為l療程。
【功能】疏肝解郁,補益腎精。
【主治】更年期抑郁癥。
36.解郁合歡湯
【資料來源】《醫(yī)醇剩義》。
【藥物組成】合歡花6克,郁金6克,沉香1.5克,當歸6克,白芍3克,丹參6克,柏子仁6克,山梔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茯神6克,紅棗5枚,橘餅12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清心安神。
【主治】肝郁不隨,郁極生火,心煩意亂,身熱煩躁。
37.升發(fā)二陳湯
【資料來源】《醫(yī)學正傳》引丹溪方。
【藥物組成】陳皮(去白)3克,半夏4.5克,茯苓3克,甘草1.5克,撫芎3克,升麻、防風、柴胡各1.5克。
【制法用法】上切細,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每日1劑。
【功能】化痰行氣,升陽散郁。
【主治】痰郁,動則喘滿或嗽,寸脈沉而滑。
38.半夏厚樸湯
【資料來源】《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半夏12克,厚樸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蘇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
【功能】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脅滿悶,或咳或嘔,苔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方義解讀】本方證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肺胃宣降失常,津聚為痰,與氣相搏,結于咽喉所致。方中半夏化痰散結,降逆和胃;厚樸下氣除滿,助半夏以散結降逆;茯苓甘淡滲濕,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溫散結,助半夏化痰降逆;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理氣。氣舒痰化,肺胃和調(diào),則門戶自寧。
39.瓜蔞仁湯
【資料來源】《杏苑生春》。
【藥物組成】桔梗60克,枳殼30克,瓜蔞仁120克(另研),半夏15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以姜汁糊為丸。每次50~70丸,用蜜糖湯送下,1日3次。
【功能】宣降氣機,解郁化痰,潤腸通腑。
【主治】七情氣郁成痰,氣噎痞痛,喘悶。
【方義解讀】法宜和氣豁痰為要,故用桔梗、枳殼利氣,瓜蔞、半夏豁痰。
40.瓜蔞枳殼湯
【資料來源】《萬病回春》。
【藥物組成】瓜蔞(去殼)、枳殼(麩炒)、桔梗、撫芎、蒼術(米泔浸)、香附、杏仁(去皮尖)、片芩(去朽)、貝母(去心)各3克,砂仁1.5克,陳皮3克,木香(另研)l_5克。
【制法用法】上銼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人竹瀝、姜汁少許,磨木香調(diào)服。
【功能】宣肺化痰,行氣和胃。
【主治】痰郁。
41.瓜蔞枳實湯
【資料來源】《萬病回春》。
【藥物組成】瓜蔞(去殼)、枳實(麩炒)、桔梗(去蘆)、茯苓(去皮)、貝母(去心)、陳皮、片芩(去朽)、山梔各3克,當歸1.8克,砂仁、木香各1.5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水煎,人竹瀝、姜汁少許,同服。外用姜渣揉擦痛處。
【功能】化痰解郁,行氣止痛。
【主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并痰迷心竅不能言語者。
【辯證加減】痰迷心竅,不能言語,加石菖蒲,去木香;氣喘,加桑白皮、蘇子。
42.加味七氣湯
【資料來源】《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藥物組成】木香9克,厚樸6克,半夏6克,青皮9克,蒼術6克,枳殼9克,陳皮9克,茯苓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行氣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氣郁,胃口結聚痰涎,嘔吐,胸膈痞悶,不思飲食。
43.加味四七湯
【資料來源】《中醫(yī)婦科治療學》。
【藥物組成】紫蘇葉6克,厚樸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白芷、木香各6克,建菖蒲2.1克。
【制法用法】水煎,溫服。
【功能】疏郁化痰。
【主治】氣郁痰阻,白帶稠黏,時多時少,中脘痞悶,平日痰多,或有氣喘,嘔逆惡心。
44.導痰湯
【資料來源】《傳信適用方》。
【藥物組成】半夏(湯泡7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紅、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用法】上藥切碎。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溫服。
【功能】燥濕豁痰,行氣開郁。
【主治】痰涎壅盛,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方義解讀】本方所治乃痰濕壅盛,阻于胸膈之證。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散結,枳實下氣行痰,共為君藥;半夏功專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為臣藥,輔助君藥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健脾,甘草和中調(diào)藥,同為佐使藥。
45.清痰養(yǎng)志寬氣丸
【資料來源】《活人心統(tǒng)》。
【藥物組成】膽星、川連各15克,茯苓、貝母(炒)、半夏(炮)、枳實(炒)、遠志(去心)各30克,橘紅2l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生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白湯送下。
【功能】化痰清熱,行氣舒郁。
【主治】男子郁氣,痰涎壅滯,情志不快。
46.痰郁潤下丸
【資料來源】《醫(yī)略六書》。
【藥物組成】膽星60克,黃連45克,半夏45克(制),黃芩45克,橘紅45克,白礬60克。
【制法用法】上為末,姜汁、竹瀝糊為丸,水飛朱砂為衣。每次9克,銀鋪金箔湯化下。
【功能】豁痰清火。
【主治】痰郁變生怪癥,脈滑沉數(shù)者。
【方義解讀】痰郁心包,膻中之氣不化,而堵塞神明,故變生諸般奇怪之證。膽星化熱痰以清肝膽;半夏化濕痰以醒脾胃;黃連清熱燥濕,以熄心包之火;橘紅利膈除痰,以快膻中之氣;黃芩清熱于上,白礬消痰于中。丸以姜汁、竹瀝,善搜經(jīng)絡之痰;衣以水飛朱砂,乃為鎮(zhèn)心安神之助。夫肝藏魂,肺藏魄,金箔湯化,俾金能制木,則木火自平,而痰郁自解,魂魄俱安,怪證自痊。
47.解郁利咽湯
【資料來源】《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1995,6:31)。
【藥物組成】香附12克,郁金15克,云苓15克,寸冬15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川樸10克,桔梗10克。
【制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功能】疏肝解郁,化痰利咽。
【主治】咽異癥。
【辯證加減】胸膈滿悶,噯氣頻頻酌加瓜蔞皮、青皮、旋覆花以寬胸理氣、平肝必逆;食滯腹脹嘔惡者酌加竹茹、焦三仙、佛手、萊菔子以消食化滯,除脹止嘔;脅肋竄痛甚者加元胡、川芎以理氣止痛;口苦咽干,痰多而稠,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加菊花,川貝母、黃芩、海浮石以清肝瀉火,化痰而利氣機。
【方義解讀】方用郁金、香附、柴胡疏肝解郁;麥冬養(yǎng)陰生津潤燥;半夏、云苓、川樸、桔梗化痰利咽。又桔梗主升,半夏主降,一升一降,有助于氣機升降調(diào)理,氣機調(diào)暢則肝郁痰結消除,咽感異常自愈。
48.開郁老蔻丸
【資料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藥物組成】紫蔻12克,貢桂18克,丁香6克,當歸9克,山楂、白術、炙軍各12克,烏藥9克,甘草、青皮各6克,萊菔12克,陳皮9克,木香1.5克,砂仁6克,莪術12克,半夏9克,三棱12克,枳殼、草果仁各9克,檳榔12克,川芎6克,神曲12克,沉香4.5克。
【制法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6克重。每次1丸,白開水送下。
【功能】開郁順氣,寬胸利膈,消食健脾,潤燥止痛。
【主治】氣滯不舒,胸膈脹滿,飲食停留,
胃脘作痛,大便燥結,消化不良。
49.開胃利膈丸
【資料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藥物組成】瓜蔞皮18克,枳實18克(炒),落水沉9克,砂仁12克,香附(制)18克,桔梗12克(苦),白蔻仁12克,蒼術12克(炒),藿香梗15克,廣皮18克,中厚樸15克(炙),三仙60克(焦)。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高梁粒大。每次6克,白開水送下。
【功能】開郁順氣,利膈消食。
【主治】胸脘疼痛,食積結滯。
50.老蔻丸
【資料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藥物組成】老蔻120克,貢桂180克,丁香60克,當歸、半夏、陳皮各90克,萊菔120克,木香60克,油樸、青皮各120克,二丑180克,砂仁60克,莪術、三棱各120克,甘草60克,枳殼、草果各90克,檳榔120克,烏藥90克,川芎60克,神曲、山楂、白術、熟軍各12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6.3克重,貯瓷壇內(nèi)以免風干失效。每次1丸。服后緩瀉,胸即暢快。每次3~4丸即收特效。
【功能】溫寒順氣,消食化濕,通導利便。
【主治】土寒木郁。胸脘脹悶,噯氣納少,水谷不化,脘腹疼痛,嘔吐泄瀉,腸鳴腹冷。
51.肝胃至寶丹
【資料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藥物組成】萊菔子(炒)60克,香附(炙)30克,橘皮30克,焦三仙30克,三棱(炒)30克,厚樸(炙)30克,莪術(炙)30克,檳榔30克,枳殼(炒)24克,白芍24克,丹皮24克,木香15克,片黃姜15克,旋覆花15克,豆蔻仁15克,川芎9克,沉香9克,丁香9克,砂仁18克,甘草6克,赭石(煅)30克,青皮15克,枳實18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冷開水為小丸。每480克用朱砂9.6克、滑石96克為衣,闖亮。每次6克,以溫開水送下,1日2次。
【功用】舒郁平肝,健胃化滯。
【主治】胸脅痞悶,氣滯不舒,嘔逆脹滿,嘈雜吞酸。
52.快氣餅子
【資料來源】《明醫(yī)指掌》。
【藥物組成】萊菔子(炒)60克,紫蘇子30克,橘紅30克,白豆蔻30克,白茯苓3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姜汁為餅子。時時噙嚼之。
【功能】降氣解郁,導滯和胃。
【主治】氣郁不快,食下則胸膈噎塞疼痛。
53.香砂平胃散
【資料來源】《萬病回春》。
【藥物組成】蒼術(米泔制)、厚樸(姜汁炒)、陳皮各6克,香附(童便炒)3克,砂仁1.5克,枳殼(麩炒)、山楂(去子)、麥芽(炒)、神曲(炒)、干姜各0.9克,木香1.5克,甘草0.9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蘿卜籽1撮,水煎,磨木香同服。
【功能】燥濕行氣,消食和胃。
【主治】噯氣作酸,胸腹飽悶作痛,惡食不思,右關脈緊盛,名曰食郁。
【辯證加減】食郁久成塊,去干姜,加大黃。
54.越鞠保和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制劑》。
【藥物組成】梔子(姜制)120克,六神曲(麩炒)120克,香附(醋制)120克,川芎120克,蒼術120克,木香60克,檳榔60克。
【制法用法】制成丸劑??诜?,每次6克,1日1~2次。
【功能】舒肝解郁,開胃消食。
【主治】用于氣郁停滯,倒飽嘈雜,胸腹脹痛,消化不良。
55.橘半消化丸
【資料來源】《扶壽精方》。
【藥物組成】陳皮12克半夏9克,連翹6克,蒼、白術各9克,神曲膏12克,山楂9克,川芎6克,香附9克,茯苓12克,萊菔子6克。
【制法用法】各味如常制,神曲為細末,作稀糊為丸服。
【功能】消食化痰,開郁下氣。
【主治】食郁。
56.烏金丸(1)
【資料來源】《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藥物組成】香附(制)、川大黃各120克,木香、乳香(炙)、沒藥、官桂各15克,五靈脂、桃仁泥、玄胡索、天臺烏藥、蓬莪術各30克,全當歸90克,益母草、蠶繭各6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用黑豆(洗凈)90克,煮汁去滓;紅花60克,酒五碗,煎四五沸,去滓用汁;蘇木90克,水煎,去滓用汁,將三汁和蜜為丸。每次9克,熟湯或溫酒、艾醋湯送下。
【功能】散郁化瘀。
【主治】婦人七情悒郁,氣滯食減,口苦咽干,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胸脅刺痛,崩中帶下;產(chǎn)后惡露上攻,敗血不止。
57.烏金丸(2)
【資料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引《良方集成》。
【藥物組成】臺烏、熟大黃、人參、莪術、三棱、赤芍、黃芩、延胡索、丹皮、阿膠、蒲黃、香附、烏豆皮、生地(忌鐵器)、川芎各90克,寄奴、蘄艾、白扁豆各60克(以上用蘇木水炙)。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蠟皮封固。每次1丸,開水送服。
【功能】祛瘀止痛,行氣健脾。
【主治】婦人七情抑郁,氣滯食減,口苦咽燥,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胸脅刺痛,崩漏帶下。
58.血郁湯
【資料來源】《雜病犀流源燭》。
【藥物組成】丹皮12克,紅曲9克,通草3克,香附9克,降香9克,蘇木12克,山楂12克,麥芽9克,桃仁12克,韭汁3克,穿山甲6克。用;去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解郁,通絡止痛。
【主治】胸脅痛者,兼血郁,盛怒叫呼,挫閃,饑飽勞役,致胸脅間常如針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紅,脈沉芤而澀。
59.活血化痰湯
【資料來源】《醫(yī)學傳燈》。
【藥物組成】陳皮12克,半夏9克,白茯苓12克,甘草6克,大腹皮9克,枳殼9克,木香9克,玄胡12克,歸尾12克,黃芩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化痰,行氣止痛。
【主治】郁怒傷肝,木邪賊土,觸動濕痰,氣逆而血亦逆,青筋,胸腹作痛,痛脹欲死,遍身發(fā)麻,或唇口作麻,脈來洪數(shù)。
60.活血解郁湯
【資料來源】《廣西中醫(yī)藥》(2003,6:13)。
【藥物組成】桃仁15克,紅花6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地龍10克,黃芪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
【制法用法】以上中藥加水約500毫升煎汁濃縮至100毫升,再復煎汁l。0毫升,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毫升,28天為l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功能】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主治】腦卒中后抑郁癥。
【辯證加減】氣虛者加黨參、白術;痰盛者加半夏、竹茹;熱盛者龍膽草、梔子;腎陰虛者加何首烏、枸杞子;納呆者加神曲、麥芽;眠差者加酸棗仁、生牡蠣、夜交藤。
【方義解讀】本方是在補陽還五湯基礎上加減而來的,以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當歸、地龍活血化瘀通絡,以柴胡、白芍、郁金疏肝解郁,香附、枳殼行氣助血,黃芪益氣運血,諸藥配合達到標本同治之功。現(xiàn)代醫(yī)學也認為活血化瘀法能改變血液流變學性質(zhì),擴張血管,使血液流暢增加腦血流量,不利于中風病灶吸收,從而改善抑郁癥狀。
61.紫胡疏肝散
【資料來源】山東中醫(yī)雜志(2002,9:530)。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黃芩12克,郁金l0克,石菖蒲10克,枳實10克,桃仁10克,紅花l0克,木香10克,陳皮10克,柏子仁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遠志10克,丹參30克,半夏10克,厚樸10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
【功能】抗抑郁。
【主治】腫瘤患者抑郁癥。
62.舒肝利肺和脈膏
【資料來源】《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藥物組成】生香附30克,獨活18克,麻黃18克錢,僵蠶18克,小青皮24克,山甲18克(生),姜(生)15克,郁金18克,宣木瓜30克,當歸30克,杭芍18克(生),撫芎15克,透骨草24克,乳沒18克,續(xù)斷24克,五加皮18克。
【制法用法】用香油2000克炸枯,人黃丹令其老嫩合宜為膏,貼于肩井,肺俞穴,貼時兌麝香五厘撒于膏藥中貼之。
【功能】行氣活血,舒肝解郁,宣利肺氣,通行經(jīng)絡。
【主治】肝氣郁滯,胸脅脹痛,經(jīng)脈失和。
63.半夏茯苓湯
【資料來源】《圣濟總錄》。
【藥物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干)、赤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各90克,酸棗仁、桂枝(去粗皮)、黃芩(去黑心)、遠志(去心)、人參各6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用法】上為粗末。每次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秫米10克,同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補氣壯膽,化痰開竅。
【主治】心膽虛怯,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
【方義解讀】方中人參、甘草補心益氣壯膽;麥門冬、酸棗仁養(yǎng)心陰,安心神;半夏、茯苓、遠志化痰安神;黃芩清泄膽熱;桂枝溫通心氣。諸藥配伍,共奏補氣壯膽、清熱化痰、寧心安神之功。
64.正心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物組成】人參、茯神、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各3克,羚羊角(鎊)、甘草(炙)、酸棗仁(炒研)、遠志(去心)各2.4克。
【制法用法】用水300毫升,加蓮子7枚,煎至200毫升,去滓,人羚羊角末,加麝香0.3克,和勻,食后及臨臥服。
【功能】益氣養(yǎng)心,清心安神。
【主治】情志不遂,致妄言,妄笑,恍惚不仁。
65.甘麥大棗湯
【資料來源】《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甘草9克,小麥15~30克,大棗10枚。
【制法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能】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
【主治】臟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shù)。
【方義解讀】臟躁多因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所致。遵《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及《靈樞·五味》“心病者,宜食麥”之旨,方用甘涼之小麥,養(yǎng)肝補心,除煩安神;甘平之甘草,補養(yǎng)心氣,和中緩急;甘溫質(zhì)潤之大棗,益氣和中,潤燥緩急,合則甘潤平補,養(yǎng)心調(diào)肝,寧躁緩急。
66.補心丸
【資料來源】《醫(yī)方大成》引《濟生方》。
【藥物組成】紫石英(煅,研)、熟地黃(洗)、菖蒲、茯神(去木)、當歸(去蘆)、附子(炮,去皮臍)、黃芪(去蘆)、遠志(去心,炒)、川芎、桂心(不見火)、龍齒各30克,人參15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用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功能】益氣溫陽,養(yǎng)血寧心,鎮(zhèn)驚安神。
【主治】憂愁思慮過度,心血耗散,故多驚恐,遺精盜汗。
67.黃芪十補湯
【資料來源】《仁齋直指方論》。
【藥物組成】黃芪(蜜炙)、當歸(酒浸,焙)、熟地黃(洗)、茯神各15克,白芍藥30克,人參、白術、酸棗仁(微炒)、半夏(制)、陳皮、北五味子、肉桂、天臺烏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30克,木香、沉香各3克。
【制法用法】上為散。每次9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空腹時服。
【功能】補虛損,養(yǎng)血氣,安心神。
【主治】氣陰兩傷,虛勞多夢,精神恍惚。
68.鎮(zhèn)心丸
【資料來源】《太平圣惠方》。
【藥物組成】紫石英、朱砂、白石英、龍齒、人參、細辛、赤箭、天門冬、熟干地黃、白茯苓、犀角屑、沙參、菖蒲、防風各30克,遠志15克。
【制法用法】上件藥,搗羅為末,都人乳缽內(nèi),更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不計時候以溫酒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交通心腎,鎮(zhèn)心安神。
【主治】心神恍惚,驚恐失常,或惱怒悲愁,情意不樂。
69.心脾解郁湯
【資料來源】《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6:12)。
【藥物組成】甘草15克,酸棗仁15克,茯神15克,小麥40克,大棗20克,當歸10克,遠志6克,柴胡9克,木香5克。
【制法用法】每日l劑,加水l000浸泡2小時,文火煎,取汁300毫升,分上午、傍晚2次口服(間隔不少于8小時),連續(xù)服用20天以上,1個療程為20天。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和中,解郁安神,舒暢氣機。
【主治】腦卒中后抑郁癥。
【辯證加減】肝郁血虛型加芍藥12克;心脾兩虛型加黨參l0克;氣虛血瘀型加炙黃芪15克,桃仁10克。
【方義解讀】中醫(yī)認為心藏神,主血;脾主思,統(tǒng)血。腦卒中后半身不遂,精神壓抑,情志不暢。郁思過度,則勞心傷脾。虛為本,郁為標。本方由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化裁而來,方中酸棗仁、甘草養(yǎng)肝血,安心神,和中緩急;茯神、小麥養(yǎng)心寧神;柴胡條達肝氣疏解肝郁;當歸既增解郁之功,且能活血,養(yǎng)肝陰,生心血;大棗補益脾氣,緩肝急,并治脾虛;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木香疏肝理氣,醒脾調(diào)中,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有礙脾胃運化之能。
70.【辯證加減】歸脾湯
【資料來源】《瘍科全書》。
【藥物組成】黨參、白術、炒棗仁、半夏、煅龍骨、煅牡蠣、龍眼肉各6克,當歸、白芍各9克,遠志、廣陳皮各4.5克,炙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安神定志。
【主治】婦人憂郁內(nèi)傷,初則或經(jīng)水不調(diào),久而或致閉不通,陰火上炎,皆生疬,此名傷肝瘍。
71.寧志丸
【資料來源】《活人方》。
【藥物組成】棗仁150克,人參30克,黃芪、白術90克,茯神90克,當歸身105克,蓮須60克,遠志60克,朱砂30克,益智仁30克,甘草30克,乳香15克。
【制法用法】煉蜜為丸。每次6~9克,早、晚空腹燈心湯送下;無睡,用陳酒送下。
【功能】健脾養(yǎng)心,固腎寧神。
【主治】性情抑郁,志氣不揚,精神虛憊,形容枯萎,晝則貪眠,夜反不寐,雖寐而驚悸易醒,或謀慮不遂,勞煩過度,氣逆膻中,而怔忡痞悶,徹夜無睡,及睡而神昏氣惰,甚至飲食不思,肢體懈怠,盜汗怯寒,夢遺滑泄。
72.啟脾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藥物組成】白術、當歸各4.5克,人參、川芎、香附子、柴胡梢、玄胡索、郁金、甘草梢、青皮各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氣健脾,養(yǎng)血疏肝,行氣止痛。
【主治】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
73.茯神湯
【資料來源】《世醫(yī)得效方》。
【藥物組成】人參、麥門冬(去心)、山藥各60克,前胡、熟地黃(洗,酒拌炒)各30克,枳殼(去瓤,麩炒)2.25克,遠志(甘草水煮,去心,姜汁拌炒)2.25克,白茯苓、茯神各45克,半夏(湯洗七次)、黃芪(炙)各30克,甘草15克。
【制法用法】上為散。每次12克。流水盞半,生姜5片,秫米1撮煎,食前服。
【功能】健脾養(yǎng)心,祛痰寧神。
【主治】喜怒憂思悲恐驚所感,臟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飲,隨氣上逆,伏留陽經(jīng),心中忪悸,四肢緩弱,翕然面熱,頭目眩冒,如欲搖動。
74.養(yǎng)心丸
【資料來源】《楊氏家藏方》。
【藥物組成】茯神(去木)、人參(去蘆頭)、綿黃芪(蜜炙)、酸棗仁(去皮,另研成膏)各30克,熟干地黃(洗,焙)、遠志(去心)、五味子、柏子仁(另研成膏)各15克,朱砂0.9克(研細,水飛)。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人二膏和勻研細,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食后、臨臥濃煎人參湯送下。
【功能】養(yǎng)心安神。
【主治】憂思太過,健忘怔忡,睡多恐惕,夢涉峻危,自汗不止,五心煩熱,目澀昏倦,夢寐失精,口苦舌干,日漸贏瘦,全不思食。
75.逍遙飲
【資料來源】《景岳全書》。
【藥物組成】當歸6~9克,芍藥4.5克,熟地9~15克,棗仁6克(炒),茯神4.5克,遠志(制)0.9~1.5克,陳皮2.4克,炙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食遠溫服。
【功能】調(diào)補心脾,養(yǎng)血安神。
【主治】婦人憂思過度,致傷心脾,沖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jīng)脈不調(diào)。
【辯證加減】氣虛,加人參3~6克;經(jīng)水過期,兼痛滯,加酒炒香附3~6克。
76.調(diào)逆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參、茯苓、白芍、生地、沙參各9克,白術15克,甘草1.5克,蘇子、神曲各3克,荊芥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和脾胃。
【主治】憂思不已,飲食失節(jié),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huán)唇尤甚,心中如饑,然見食則惡,氣短而促。
77.遂情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香附0.9克,白芍30克,荊芥1.5克,麥冬9克,茯神9克,白術9克,生棗仁9克,人參1.5克,神曲0.9克,甘草0.3克,柴胡1.5克,白芥子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yǎng)血疏肝,調(diào)和心脾,安神定志。
【主治】思結于心中,魂馳于夢寐,漸而茶飯懶吞,語言無緒,悠悠忽忽,終日思眠,面色憔悴,精神沮喪,因而畏寒畏熱,骨中似疼非疼,腹內(nèi)如餒非餒,乃相思之惡癥。?安神。
78.一貫煎
【資料來源】《續(xù)名醫(yī)類案》。
【藥物組成】北沙參9克,麥冬9克,當歸身9克,生地黃18~30克,枸杞子9~18克,川楝子4.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
【方義解讀】肝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惡抑郁。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補益肝腎;北沙參、麥冬、當歸身、枸杞子益陰養(yǎng)血柔肝,共生地黃補肝體,育陰而涵陽。用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熱,理氣止痛,恢復肝氣條達之性為。川楝子雖為苦寒之品,但與大量甘寒滋陰養(yǎng)血藥配伍,則無苦燥傷陰之弊。
79.地黃丸
【資料來源】《普濟本事方》。
【藥物組成】生干地黃60克,柴胡(去苗,凈洗),秦艽(凈洗,去蘆)、黃芩各15克,赤芍藥30克。
【制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烏梅湯送下,1日3次,不拘時候。
【功能】滋陰泄肝,疏郁瀉火,調(diào)合陰陽。
【主治】尼師寡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厥陰脈弦長而上出魚際。
【方義解讀】生干地黃氣味甘苦微寒,人手足少陰、厥陰;柴胡氣味辛甘平,人足少陽;秦艽氣味苦平,人手足陽明,兼人肝膽;黃芩氣味苦寒,人手太陰、少陽;赤芍藥氣味苦平,人足厥陰,能行血中之滯;烏梅湯送藥,亦取其泄肝也。師尼寡婦,獨陰無陽,情欲未遂,以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將欲成勞者,非此不能治。
80.肝腎兩舒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熟地、玄參各30克,茯苓9克,白芍30克,柴胡3克,當歸15克,甘草、炒梔子各3克,丹皮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舒肝解火,補腎濟水。
【主治】肝火郁結不伸,悶煩躁急,吐痰黃塊。
【方義解讀】本方當歸、白芍、柴胡、梔子所以舒肝者,風以吹之也;熟地、玄參、丹皮所以益腎者,雨以溉之也;茯苓、甘草又調(diào)和于二者之中,使風雨無太過不及之虞也,譬如夏令炎蒸,郁極而熱,樹木枯槁,忽得金風習習,大雨滂沱,則從前郁悶燔燥之氣,盡快如掃,而枯槁者倏變?yōu)榍嗍[,爽氣迎人,豈猶有煩悶躁急等癥哉。
81.快膈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當歸、熟地各30克,柴胡、甘草各3克,生地、麥冬各6克,枳殼、半夏各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舒肝解火,補腎濟水。
【主治】肝火郁結不伸,悶煩躁急,吐痰黃塊。
82.消愁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30克,當歸30克,葳蕤30克,玄參、柴胡各4.5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芥子3克,熟地30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連服數(shù)劑,肝氣不燥,再服數(shù)劑,肝火可平;更服10劑,血枯者不枯,諸證可漸愈也。
【功能】滋陰養(yǎng)血,清透虛熱,舒肝解郁。
【主治】婦女肝氣郁結,陰虧血虛,虛火內(nèi)動,經(jīng)閉不行,潮熱盜汗,飲食減少,肢體困倦,肌膚甲錯,面目黯黑者。
83.通郁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30克,茯神9克,人參6克,熟地9克,玄參9克,麥冬9克,當歸15克,柴胡3克,菖蒲1.5克,白芥子6克,白術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通肝氣,補心腎。
【主治】諸郁,陰虛而兼郁者尤宜,或見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競不記憶,一如老人之善忘。
84.滋腎生肝飲
【資料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藥物組成】山藥、山茱萸肉各30克,熟地黃(自制)6克,澤瀉、茯苓、牡丹皮各2.1克,五味子(杵,炒)1.5克,柴胡、白術、當歸、甘草各0.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水涵木,疏肝健脾。
【主治】郁怒傷肝脾,血虛氣滯,小便淋瀝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兩脅脹悶,小腹作痛,或寒熱往來,或胸乳作痛,或咽喉噎塞,或兩腳痙攣,或肢節(jié)結核,面色青黃不澤,形氣日瘦,左關弦洪,右關弦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