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會稽嵇叔夜,才氣浩不群。平生癖于鍛,余好在琴尊。不如一長嘯,攜琴學(xué)蘇門??蓱z廣陵散,奇弄今無聞。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年僅四十歲的嵇康,被押往洛陽建春門外東石橋南面的馬市上斬首。行刑前,三千太學(xué)生聯(lián)名上書,齊聚法場求情。此時,司馬昭已視嵇康為眼中釘肉中刺,急欲殺之,怎會顧及這等請愿。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心中所結(jié)一曲廣陵散成為千古遺憾,嘆惋惜:《廣陵散》于今絕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國現(xiàn)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zhàn)斗氣氛的樂曲。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六個部分。關(guān)于廣陵散,傳聞有鑄劍師,受命為韓王鑄劍。然而過了交工的日期,寶劍還沒有鑄造好,暴斂的韓王就怒而誅殺鑄劍師。多年后,鑄劍師兒子聶政立下誓言要為父報仇。偶然間,他遇到了一位智者,傳授奏琴和易容之術(shù)。學(xué)成后,京城演奏,轟動全城。韓王聽聞甚感興趣,邀請至宮中演奏。演奏間,聽客如癡如醉,趁此機(jī)會,聶政掏出所藏匕首,手刃韓王,替父報仇。自此千古流傳,可歌可泣。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縣人。娶長樂亭主為妻,在曹氏當(dāng)權(quán)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后司馬懿架空魏氏,司馬昭封晉王。自古文人多氣節(jié),司馬氏顛覆曹氏政權(quán)后,嵇康早已對仕途爾虞我詐、烏煙瘴氣的氛圍深惡痛覺,然而他又有什么辦法改變當(dāng)時的朝政之風(fēng)呢?歸隱山林,縱情山水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陶淵明曾留下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dāng)我們無力改變時,或者逃避不失為一選擇,這也是人世的一種悲哀吧。自得山水田園之樂,不失另一種風(fēng)采。
偶然間,嵇康接觸了廣陵散,愛不釋手。人生的經(jīng)歷,政局的跌宕,本身對音律的理解讓這個竹林七賢之首更加體會音律背后的情感。聶政忍辱負(fù)重,不畏強(qiáng)權(quán),敢于反抗的精神深深打動了這位音律天驕。反觀嵇康后半生,并未有陳勝吳廣般起義,他采取的是另一種智慧,一邊逃避一邊用自己的思想加以反抗。
竹林七賢期間,嵇康深受老莊思想影響,亂世避禍也成為了其立身之道,縱情山水身不由己讓他更加矛盾。一邊愛好于丹藥,一邊縱酒山林,短期的逃避讓他更加痛苦空虛。幽憤詩中淋漓盡致的表達(dá)或許才是他真正的情感流露。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是嵇康政治思想的核心。司馬氏宣傳的名教突出個“孝”字,司馬上位本身路人皆知,每逢廢君弒主,都把不孝的大帽子扣到被害者頭上。嵇康早已嗤之以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刺痛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也為以后的悲慘埋下了伏筆。
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對王權(quán)的挑戰(zhàn),嵇康的悲劇性格一點點慢慢實現(xiàn)。司馬昭在滅掉曹氏勢力后,需要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聲勢、輿論,擴(kuò)大自己的影響力。然而生性放蕩的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不禁得罪了老朋友,更觸怒了司馬召。在呂安事件的發(fā)酵下,司馬昭聽信讒言,一代宗師隨即消逝。
與其說廣陵散千古立名,倒不如嵇康敢于反抗不畏強(qiáng)權(quán)深深感染著一代代人,浩然之氣亙古長存。所以,歷史上的《廣陵散》并沒有而失傳,成為遺憾,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jù)《神奇秘諧》所載曲調(diào)進(jìn)行了整理,這首精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才得以重返人間。這也是對嵇康的一種慰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