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中庸智慧之中就說:處事能順應自然,一切按照外在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不偏執(zhí),不執(zhí)拗,一切圓潤變通。
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偏執(zhí)于某一個極端,不知適度為好。
南懷瑾大師就說:“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是非常困難的。”
世間萬事都有其規(guī)律存在,水流淌的時候是不會去選擇高位,樹在風中搖擺的時候也是自由自在的,他們都是懂得順應其自然,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圓潤變通的道理。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zhí)豈能及圓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往往都是柔軟的舌頭還在,而堅硬的牙齒先掉光了,所以剛強終究不敵柔弱。往往門板壞掉了,可經常轉動的門軸還沒有被蟲蛀壞,所以偏激怎么比得過圓融呢?
無論是牙齒還是舌頭,往往剛強都不如柔弱,因為剛強的面對事物的時候,必然也會受到剛強的傷害,自己需要承擔同樣的痛苦,所以壽命往往不長。
而柔軟的東西自身損傷較小,所以存留的時間更久。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一尊跪射俑,他的姿勢是跪著的,在許多出土的兵馬俑都可以算得上人間精品,唯獨他享有了鎮(zhèn)館之寶的無上榮譽。
實際上,在出土的1000多尊各式兵馬俑中,只有這一個跪著的兵馬俑保存得最為完整,沒有經過人工修復。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這些跪射俑身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
專家介紹說:“這一尊跪射俑之所以能保存得這么完整,完全是因為他的低姿態(tài),因為過去的兵馬俑坑是土木結構,一旦頂部坍塌的時候,高大的兵馬俑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只有低姿態(tài)的兵馬俑才能夠減少損傷。所以跪射俑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時,依然堅強地呈現在我們面前?!?/p>
生活中,那一些有大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以謙卑圓融為處世態(tài)度的原則呢,就好像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后,專心研究兵法,最后才得到了劉邦的重用。
很多時候是外柔內剛才是合理的智慧,發(fā)揮方圓之道的內涵核心。
我們低頭就是為了追求長遠的利益而采取的策略,為了追求更大的成功,面對暫時的困難不得不低頭,通過忍耐甚至放棄尊嚴來保全自己,用平和的心態(tài)度過當下的危機,才能更好的發(fā)展自我。
昂首挺胸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尊嚴,而俯首稱臣則是為了實現更大的夢想,短暫的低頭并不是懦弱,學會韜光養(yǎng)晦才是真正的積極進取。
有一位老者就說:“儒家雖然提倡溫良恭儉讓,但實質宣揚的也是積極進取的精神,暫時的俯首稱臣就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這是更高層級的處事態(tài)度與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