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細(xì)說小青龍湯系列之二

          青龍湯作為仲景名方,臨床常常用于外寒里飲咳喘證的治療。然傅元謀教授認(rèn)為使用小青龍湯時當(dāng)更重視水飲的辨證而輕于外邪,故傅老用小青龍湯時往往去麻黃并加附片、苡仁以加強(qiáng)化痰除濕之力,此作為傅老使用小青龍湯的基本方而用于治療諸般咳嗽,往往效如桴鼓。而痰濕水飲之邪為病往往癥狀復(fù)雜,范圍廣泛,故傅老對小青龍湯的加減,更注重于對化痰除濕利水類藥物的使用。


             小青龍湯為仲景名方,在《傷寒論》中以治療外寒里飲的咳喘為主。筆者臨床跟隨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傷寒教研室退休教授傅元謀老師,臨證觀傅老用小青龍湯治療諸般咳嗽效如桴鼓,特對傅老應(yīng)用小青龍湯治咳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研究,以啟后賢。

          一、原方解析

             (1)基本方義

          小青龍湯見于《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有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原方為:麻黃(去節(jié))芍藥 細(xì)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方中麻黃、桂枝、細(xì)辛、干姜、芍藥、半夏以解表祛邪,半夏以祛除痰飲水濕之邪;芍藥、五味子者酸斂可防諸辛溫之品不走表而更好的發(fā)揮其溫化水飲的效果;炙甘草合干姜、桂枝、半夏以養(yǎng)脾胃,治療水飲產(chǎn)生之根本。此為小青龍湯基本方義。

            (2)加減方向

            然用方不能死守于方,加減變化才是主道,所以第40條后列舉了小青龍湯的5個最基本的加減變化,此也代表了小青龍湯加減變化的5個基本方向。

             1、加清熱藥:“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strong>

             說明若伴有水飲欲化熱而見渴者,則當(dāng)去辛溫燥濕傷津之半夏,加清熱除痰養(yǎng)陰之栝蔞根,而在“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樓牡蠣散主之?!奔啊靶”悴焕?,有水氣,其人苦渴,栝樓瞿麥丸主之?!敝芯澡闃歉郧鍩狃B(yǎng)陰解渴。由此可見,仲景用栝樓根主要見癥為“口渴”,用其以其清熱養(yǎng)陰解渴,而且無論正虛還是邪實,均可用之。此條提示在水飲聚集過盛將欲化熱而見口渴時,可以適當(dāng)用清熱之品,也可用石膏、麥冬、青蒿或黃連代替栝樓根,但不宜使用太多。

             2、加逐水藥:“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strong>

             “微利”乃水濕下流于腸所致,亦是人體祛除水濕的一種方式,其病性向下向內(nèi),故去麻黃向上向外之品,而加芫花以瀉水逐飲、祛痰止咳。故若痰水之邪較為突出者,則可加攻逐痰水之品。

             3、加溫陽藥:“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strong>

             噎塞乃胸滿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而病機(jī)乃痰水郁閉太甚和正氣不足所致,故不用麻黃以發(fā)越陽氣而加附子以辛溫通補(bǔ)陽氣、除痰散結(jié)。故若伴有痰水結(jié)聚過甚伴正氣不足之時,可以加用辛溫通陽散結(jié)之品以治療,如胸痹之栝樓薤白類方即使如此。

             4、加除濕藥:“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水飲不僅停聚于中上焦,而且影響及下焦,從而形成飲阻三焦的病證,里飲重極,病勢有下趣之勢,故不當(dāng)用向上向外之麻黃,加向下向內(nèi)之茯苓以利水(仲景用茯苓,可以利三焦之水濕:如走上焦之茯苓杏仁甘草湯、走中焦之苓桂朮甘湯、走下焦之五苓散均用茯苓以利濕)。此處說明,若是水濕之邪過重者,則可以加用甚至加強(qiáng)利水之力。然水濕本為同類,所以若伴濕邪過重時,亦可以加利濕之品及芳化之藥以治療。

             5、加行氣藥:“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strong>

             小青龍本為解表化飲之方,現(xiàn)見“喘”者,非外感之邪閉郁肺氣所致,而是里飲阻滯過重,影響及肺氣升降,故去麻黃而加杏仁以降氣利水,更可以再加茯苓從而形成茯苓杏仁甘草湯以治療痰氣搏結(jié)于胸中之咳喘。此提示若見飲阻氣滯之時,可以加用調(diào)氣之品以治療。

             

          二、診斷要點:

          傅老認(rèn)為,臨床使用小青龍湯的診斷要點是水飲證和舌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觀涎唾與看舌象。

          水飲證的4個特點中,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個,即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①水停心下見背冷如掌大;②心下滿并有水動的狀態(tài);③心下悸,臍下悸;④吐涎唾,其特點為:稀、白(灰、綠、黃)、咸、寒。

          小青龍湯的舌體特征為:舌胖大、邊有齒痕,舌體淡紅、淡白或暗;而舌苔特征為:白苔,或見灰白濕潤苔,或綠苔、腐苔、膩苔、滑苔。

           

          三、傅老用方經(jīng)驗探討與臨證加減

            (1)重水飲而輕外邪

          傅老認(rèn)為小青龍湯在《傷寒論》中雖然主要治療風(fēng)寒外束兼胸中飲停之證,然觀《傷寒論》第40條小青龍湯的5個加減變化中,其中有4個去麻黃,所以在小青龍湯中,麻黃非主要藥物,而且小青龍湯主癥當(dāng)為“咳”“喘”,所以小青龍湯所針對的主要是以里飲為主而外寒次之的咳喘證。故傅老在臨床應(yīng)用小青龍湯時,更重視水飲的辨證而輕于外邪。去麻黃后,則減少了小青龍湯的宣散作用,從而相反的加強(qiáng)了其的溫化水飲的效果。去麻黃后的小青龍湯主要作用在胸中、脅下、中焦之停痰留飲,若再加附子,則附子、干姜、炙甘草成四逆湯格局(但如若在春天陽氣升發(fā)之時,則少用或不宜使用附片,以防助陽升發(fā)太過而變生他病),從而使其加強(qiáng)了治療痰飲水濕產(chǎn)生之根本并增強(qiáng)了治療下焦水濕的作用。

          傅老認(rèn)為,痰飲水濕的產(chǎn)生,必是脾腎之陽不足以溫化水飲所致,而水濕之邪停滯日久,又會損傷陽氣。所以對水濕之邪的治療,傅老認(rèn)為當(dāng)宗仲景之“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之法,從而通過溫腎健脾以治其根本,祛除水飲產(chǎn)生的原因。而附子、半夏同用,則加強(qiáng)了溫化痰濁的效果,并且附子通十二經(jīng),半夏同其可以除上下內(nèi)外痰濕之邪。

          去麻黃加附子后的小青龍湯長于調(diào)節(jié)肺、脾、腎這些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的功能,變化后的小青龍湯治標(biāo)而又固本,從痰飲水濕形成的根本而進(jìn)行治療,更能三焦并治,方中附子、干姜、細(xì)辛、桂枝、半夏以溫通陽氣,溫化水飲;白芍、五味子、炙甘草者緩溫藥之急,使其緩緩發(fā)生以溫化水飲而不致向上向外宣散太過而發(fā)揮解表的作用。如此則組成了小青龍湯中溫通宣散與收斂的組合,臨床常常通過調(diào)節(jié)這兩組藥物的劑量來改變其針對的放向。然如此變化后的小青龍湯太過溫燥,故傅老又加生苡仁以反佐(如此則組成了傅老應(yīng)用小青龍湯的基本方),在制其燥熱之性的同時,又能加強(qiáng)祛除痰濕水飲之效果。而痰濕水飲郁久化熱,此熱不可過清,僅用生薏仁一味可也,但若熱邪重者,可合用葦莖湯、石膏、梔子、連翹、海蛤粉、豬牙皂、葶藶子、浙貝母、虎杖、車前草、澤瀉等以治療。

           

          (2)常用的加減變化

          傅老在基本方的基礎(chǔ)上,對其最常用的加減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加化痰除濕利水類藥:

          1、汗出而粘者,加香薷、藿香、羌活;{香薷飲、羌活勝濕湯}

          2、胃脘痞悶不舒者,藿香、厚樸、茯苓、陳皮;{藿香正氣散}

          3、咳嗽痰多者,加陳皮、茯苓;{二陳湯}

          4、腹瀉者,加茯苓、白術(shù);{四君子湯}

          5、苔黃膩寸脈沉滑數(shù)有力者,加葦莖、冬瓜仁、桃仁;{千金葦莖湯}

          6、咳嗽不能平臥,胸中滿悶不舒,側(cè)臥則舒者,加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

          7、心下滿悶疼痛拒按,不能食,脈沉緊有力,苔厚膩,大便不暢者,加豬牙皂;

          8、皮疹色暗不能破潰或慢性腹瀉而腹痛者,加敗醬草;{附子薏苡敗醬散}

          9、支飲而正氣不足者,加防己、茯苓、黨參;{防己茯苓湯}

          10、舌苔厚而垢膩,脘腹脹滿而痛,不能飲食,大便不通者,加草果、檳榔、厚樸;{達(dá)原飲}

          11、心下痞悶疼痛,飲食不下,舌麻木,苔厚膩者,加焦梔子、淡豆豉、郁金、降香。{梔豉、三香湯}

          二)加行氣類藥:

          1、咳嗽氣促者,杏仁、厚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2、發(fā)熱者,加杏仁、草豆蔻、車前草。{三仁湯}

          3、大便不暢者,加杏仁、厚樸、麻仁;{麻子仁丸}

          4、食積者,加炒香附、川芎、隔山撬;{越鞠丸}

          5、肢節(jié)末端脹而麻木者,加防風(fēng)、杏仁、川芎;{小續(xù)命湯}

          6、咽中異物感者,加蘇葉、厚樸。{半夏厚樸湯}

          三)加溫陽類藥:

          1、心慌、心悸者,加制川烏、赤石脂,黨參、麥冬;{烏頭赤石脂丸、生脈飲}

          2、胃脘冷痛者,加高良姜、炒香附;{良附丸}

          3、小腹冷痛者,加艾葉、小茴。{艾附暖宮丸}

          四)加清熱類藥:

          1、胃脘痞悶疼痛舌苔黃膩者,加黨參、黃連;{半夏瀉心湯}

          2、心煩脈數(shù)者,焦梔子、淡豆豉;{梔子豉湯}

          3、脈浮數(shù)或小便不利者,加生麻黃、生石膏、杏仁。{麻杏甘石湯}

          4、有皮疹色紅者,加生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杏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5、胃脘痛者加川芎、苦蕎頭。(草醫(yī)經(jīng)驗藥對)

          五)加益氣補(bǔ)血類藥:

          1、腹瀉納差疲乏者,加黨參、白術(shù)、葛根、木香、藿香;{加減正氣散}

          2、婦女氣血不足或經(jīng)期感冒咳嗽者,加黨參、當(dāng)歸、菟絲子、川續(xù)斷;{泰山磐石散}

          3、左關(guān)細(xì)數(shù)者,加當(dāng)歸、生地;{金水六君煎}

          4、陰疽或無名腫痛者,加鹿角霜、生麻黃、白芥子。{陽和湯}

          編者注:為表明加減藥對真實意圖,后續(xù)附之以{方劑名},以示合方之原意。

           

          四:病例舉例

          1、王某某,男,1歲。2015年01月30日初診

          患者3天前開始咳嗽,曾自服多種中西藥無效。

          現(xiàn)見:咳嗽,咳痰,痰少而色白,飲食正常,今日未解大便,兩手指紋紅暗而沉,不流暢,右手指紋內(nèi)偏而分叉,兩手指紋均過風(fēng)關(guān),舌淡紅苔微厚稍黃膩。

          辨證為咳嗽(寒飲內(nèi)伏,郁而化熱)。

          治以小青龍湯合葦莖湯加減:

          桂枝5g 白芍6g 炮姜5g 炙甘草5g 

          遼細(xì)辛5g 覆盆子5g 葦莖10g 薏苡仁10g 

          桃仁5g 厚樸10g  

          三劑,分六次喂服,日一劑。

          2月4日復(fù)診: 

          藥后咳嗽減輕,然出現(xiàn)嘔吐痰涎,大便稀,日二三次,小便正常,納食減少。指紋同前,舌苔變白。

          治以小青龍湯合七味白術(shù)散、梔子豉湯加減:

          上方加桂枝至8g、細(xì)辛6g,減覆盆子至4g,去葦莖、薏苡仁、桃仁、厚樸,加半夏6g、葛根12g、藿香12g、木香6g、羌活4g、焦梔子6g。三劑,分六次喂服,日一劑。

          按:患兒兩手指紋均達(dá)風(fēng)關(guān),伴有分叉,不流暢,說明邪氣較甚;右手指紋內(nèi)偏而有分支者,病偏于氣分;雙手指紋紅暗而沉,外邪入里且已化熱。

          咳嗽,痰少而白,苔微厚稍黃膩,乃痰濕內(nèi)阻,郁而化熱,致使氣機(jī)不暢,肺氣不平。證屬外感風(fēng)寒之邪,因誤治而引邪內(nèi)入,又小兒平素脾胃較弱,痰濕內(nèi)盛;風(fēng)寒入里,與痰濕相合,郁而化熱,邪阻而肺氣不平故咳嗽。

          故治療以小青龍湯解表祛邪,溫化痰濕;更加葦莖湯以清熱化痰利濕。寒溫相用,使邪氣祛、痰濕除而正氣安,則肺氣自平。用覆盆子代替五味子者,傅老認(rèn)為小兒及尺脈不足之人腎氣往往較弱,故以覆盆子益腎,防細(xì)辛耗散腎氣;而其味本酸,又能防辛散發(fā)散太過;而且在口感方面,覆盆子較五味子好喝,小孩容易接受。就細(xì)辛的用量而言,傅老認(rèn)為大人當(dāng)用10g,1歲以上小兒即可用5g;就其用法而言,若以祛除外邪為主,則細(xì)辛量當(dāng)大于五味子(覆盆子),若以除痰濕水飲為主,則兩者量當(dāng)相同。桃仁本可調(diào)肺氣,合厚樸以肅降肺氣,又能暢血行而利于邪氣的祛除。服藥之后,邪氣得以松動,已從里托散于表,現(xiàn)邪閉于表而使胃氣不和,故見嘔吐痰涎,大便稀,納食減少。故仍以小青龍湯溫散寒濕,加大桂枝、細(xì)辛,減少覆盆子以加強(qiáng)小青龍湯的宣散祛邪之性;用葛根、藿香、木香、羌活以助其祛除表邪,更能宣化濕濁、舒暢中氣;藥后中焦反應(yīng)明顯,恐熱邪已傳中焦,故以梔子清之。

             2、任某某,男,72歲。2014年11月22日初診

           本為老慢支患者,一周前感寒而見咳嗽,咽癢,咽部痰聲嚕嚕,胃脘痞悶,心悸,大便日三、四行,便稀,舌紅暗苔白稍厚膩,六脈小緊,小數(shù)而細(xì),力不足,兩尺弱甚。

          辨證為咳嗽(陽虛寒濕,心陰不足)。

          治以小青龍湯合生脈散加減:

          制附片10g 法半夏10g 桂枝15g 芍藥8g 

          干姜15g 炙甘草30g 遼細(xì)辛10g 五味子10g 

          麥門冬10g 黨參20g 肺經(jīng)草20g 磁石10g  

          六劑,日一劑,分三服。

               11月29日復(fù)診:

              藥后咳嗽明顯好轉(zhuǎn),心悸減輕,咽部痰鳴音減輕,大便同前,胃脘仍覺痞悶,舌紅暗苔白厚膩于舌中,脈兩關(guān)上浮大,寸沉而滑數(shù),關(guān)下及尺沉弱。

              治以小青龍湯合葦莖湯加減:上方去麥門冬、黨參、肺經(jīng)草、磁石,加葦莖20g、薏苡仁20g、海蛤粉15g、豬牙皂3g、廣藿香15g。后依法治療,再進(jìn)六劑而愈。

              按:患者咳嗽、咽癢,脈小緊者為冬日感受風(fēng)寒之邪,肺失宣降所致。咽部痰聲嚕嚕、胃部痞悶、大便日三四行、苔白微厚膩,因患者年老體弱,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盛,阻于息道而痰聲嚕嚕;邪氣外束,內(nèi)有痰阻,中焦氣機(jī)不利,故胃脘痞悶;痰濕下流于腸,故而腹瀉。脈無力者,陽氣本虛也。心悸,脈小數(shù)而細(xì)者,心陰不足也。

              故以小青龍湯合四逆湯、桂枝甘草湯、生脈散加減治療。以小青龍湯溫肺化飲解表,用肺經(jīng)草代替麻黃以散寒止咳,四逆湯合黨參以治生痰之源,桂枝甘草湯合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以補(bǔ)心?;颊吣昀隙I氣不足,尺脈弱甚,不能納氣,故以磁石助之,其又能止心悸。

              二診見兩關(guān)上浮大、寸沉滑、苔白厚膩于舌中者,乃痰濕內(nèi)阻將欲化熱之象,故去肺經(jīng)草,合葦莖20g、薏苡仁20g、海蛤粉15g、豬牙皂3g以加強(qiáng)祛痰之力,與小青龍湯、四逆湯寒溫并用,標(biāo)本共治;加藿香以芳香除濕,宣暢氣機(jī),以助解表;心悸已了,故去麥門冬、黨參、磁石,以防更助痰濕之邪。

          體會:

          小青龍湯作為既可解表,又能溫化停痰、留飲的名方,最主要的是掌握它的發(fā)散與溫通之間的比例的變化。如若表邪較重而里飲次之,則可加其他解表藥以加強(qiáng)發(fā)散之性。

          其方雖然多用于風(fēng)寒、寒濕之邪為病者,但若為熱邪不重者,亦可用之,但當(dāng)加強(qiáng)清熱之品即可,以寒溫并用,更能快速祛邪而無后患。

          若痰飲水濕過重,則加其他溫陽祛濕或滲濕利水之品。正如《方輿輗》謂“初學(xué)以小青龍湯為治咳之主方,然小青龍湯之專效在逐水發(fā)邪”。“逐水發(fā)邪”精簡的說明了小青龍湯之主要治法,也是對“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具體治法的概括,也是初學(xué)小青龍湯之入手之法。

          小青龍湯不僅能溫化胸中痰水之邪,更能溫化胃脘、脅下之停痰留飲,為調(diào)節(jié)脾肺肝腎的重要方劑,其的主要原理是通過恢復(fù)加強(qiáng)肺的氣化功能以祛除邪氣,然若一個方用到高深處時,則往往會用方而不可死守于方,常常通過對方進(jìn)行加減調(diào)節(jié)變化后,可使其用于多種疾病,如對小青龍湯在其核心藥物不變的情況進(jìn)行加減變化后,可用于以陽氣不通或不足或伴有痰飲水濕之邪為主要病機(jī)表現(xiàn)的三焦疾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