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1 22:47
精神病(psychosis)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xiàn)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在病態(tài)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癥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
現(xiàn)代社會,升學、就業(yè)、下崗、失戀、離婚、工作壓力失去親人的等心理壓力以及意外刺激處處存在,當超過機體承受極限時,則會造成大腦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出現(xiàn)失眠、頭痛、焦慮、抑郁、強迫、心慌、胃部不適等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形成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癥、失眠、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神經官能癥等精神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精神類疾病如同“隱形殺手”正威脅著人類,它嚴重干擾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使輕者患者倍受折磨、重者使患者苦不堪言,甚至輕生自殺。研究發(fā)現(xiàn)造成精神疾病的起因是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性格與體質、性別與發(fā)病年齡和器質性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活事件因素和自然災害因素等;社會因素包括環(huán)境因素、文化因素和移民因素等)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近年來,因精神疾病而自殺的人數(shù)在持續(xù)上升,成為當今世界引人矚目的流行病。據(jù)國家疾病控制中心最新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有精神疾病患者9.7億,僅中國就有0.85億,患病或自殺的人數(shù)還在持續(xù)上升,因此精神疾病精神障礙癥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稱為21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因此失眠、抑郁癥、精神病的研究與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什么是焦慮癥?
"焦慮"這個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它在變態(tài)心理學或者臨床診斷中有不同的含義。在臨床上說"焦慮"時,指的是一種沒有明確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tài);而"焦慮癥"指的是很大一類障礙的總稱,不僅包括我們平時所指的焦慮癥(在正式診斷中,我們叫做一般性焦慮癥),而且還包括強迫癥、恐怖癥、驚恐癥、創(chuàng)傷后障礙、等等。這里我們專門講我們平時所指的焦慮癥,而另行討論強迫癥、恐怖癥、驚恐癥、創(chuàng)傷后障礙。
焦慮癥的臨床表現(xiàn)?
焦慮表現(xiàn)有三組癥狀:①緊張不安和憂慮的心境,②伴發(fā)的心理癥狀。如注意困難、記憶不良、對聲敏感和易激惹。③伴發(fā)的軀體癥狀。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動亢進導致血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肝糖原分解、血壓升高、心跳過速、胸悶、吸氣困難、過度呼吸、骨骼肌緊張、頭痛、顫抖、口干、兩手濕冷;副交感性癥狀如多尿、腸蠕動加快、腹瀉乃至大小便不自主排出、毛發(fā)豎起等也可能同時出現(xiàn)。
愛插話是心理焦慮表現(xiàn)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個從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階段到成人期的人際-自我互動階段。在自我中心階段,青少年感覺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在觀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最值得關注。他們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而誤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顧別人的真實感受,并且他們往往會曲解別人,以為大家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成了他們的一種自我防御與保護機制。
那些愛打斷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沒有完成從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自我同一性在發(fā)展中受挫,所謂的自我同一性混亂就是:沒有在社會中找準自我的角色,自我認同不良的心理焦慮導致他們不斷在與他人交談中打斷別人,不斷重復青春期的那種自我防御的談話機制。
急性焦慮和慢性焦慮
急性焦慮:起病突然,患者有一種說不出的內心緊張、恐懼感。表現(xiàn)為焦慮不安,可出現(xiàn)肢體震顫或發(fā)抖、頭暈、齪?、恶心、呕吐、大小便紧迫感?看畏⒆鞒中 種又烈渙礁魴∈保 曳錘捶⒆鰲?BR>
慢性焦慮:較急性焦慮更為常見,可出現(xiàn)不同的臨床特點。有的人表現(xiàn)為預期性焦慮,患者總有一種恐懼性預感,擔心自己的親人會發(fā)生什么不幸和意外,對自己身體上一些變化和感覺非常敏感。有的人表現(xiàn)為運動性不安,患者終日惴惴不安,坐臥不寧,常覺身上肌肉發(fā)緊,不能放松。有的人表現(xiàn)為植物神經亢進癥狀,如口干、出汗、心悸、手足發(fā)涼發(fā)麻,尿頻、尿急等。有些人表現(xiàn)出警覺性增高、感覺過敏、怕光、失眠等。
青春期焦慮癥
產生焦慮的原因:
1、兒童怕黑暗,怕陌生人,怕孤獨而引起焦慮;
2、有些兒童少年有產生焦慮的心理素質,如膽小怕事、自卑、自信不足等;
3、家庭因素,如父母感情危機帶來的家庭破裂、教育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焦慮。另外有些疾病,如肥胖癥、神經衰弱等也常伴有焦慮。
焦慮癥的分類:
1、精神性焦慮,其表現(xiàn)有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恐慌、精神緊張。
2、軀體性焦慮,其表現(xiàn)有查不出原因的各種身體不適感、心慌、手抖、多汗、口干、胸悶、尿頻等多種植物神經失調的癥狀。
焦慮癥的癥狀
焦慮癥的典型癥狀是煩躁不安,在常人認為無需擔心、恐懼時,出現(xiàn)了緊張焦慮、提心吊膽、恐懼不安。也就是說,病人沒有任何原因,也說不清著急什么,煩什么。當病人出現(xiàn)廣泛焦慮時,不少人會對未來莫名其妙地擔心,例如總怕子女出門發(fā)生車禍,為此終日心煩意亂,坐立不安,走來走去,干什么也沒有心思;同時病人還會出現(xiàn)頭暈、面色蒼白、雙手發(fā)抖、口干、出汗、心慌、尿頻尿急、胸悶、氣憋、食欲不佳、腹脹、腹瀉、閉經或陽痿、失眠多夢等。而當出現(xiàn)驚恐障礙(又叫驚恐發(fā)作)時,病人會突然發(fā)生強烈的恐懼感,他們感覺自己好像馬上就要死了(瀕死感),感覺自己馬上就要瘋了(失控感),同時還感到心跳加快,似乎心臟要從口腔里跳出來,大喊大叫,高呼救命等。
老年焦慮癥
焦慮失調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表現(xiàn)之一。
經??吹接行├夏耆诵臒┮鈦y,坐臥不安,有的為一點小事而提心吊膽,緊張恐懼。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作焦慮,嚴重者稱為焦慮癥。
焦慮是個體由于達不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內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性的情緒狀態(tài)。一般而言,焦慮可分為三大類:
其一,現(xiàn)實性或客觀性焦慮。如爺爺渴望心愛的孫子考上大學,孫子目前正在加緊復習功課,在考試前爺爺顯得非常焦急和煩躁。
其二,神經過敏性焦慮。即不僅對特殊的事物或情境發(fā)生焦慮性反應,而且對任何情況都可能發(fā)生焦慮反應。它是由心理——社會因素誘發(fā)的憂心忡忡、挫折感、失敗感和自尊心的嚴重損傷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慮。即由于違背社會道德標準,在社會要求和自我表現(xiàn)發(fā)生沖突時,引起的內疚感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標準而受到良心的譴責。如自己本來是被周圍人認為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但在電車上看到歹徒圍攻售票員時,由于自己勢單力薄,害怕受到傷害而故意視而不見,回來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內疚,繼而坐立不安,不斷自責。
焦慮心理如果達到較嚴重的程度,就成了焦慮癥,又稱焦慮性神經官能癥。焦慮癥是以焦慮為中心癥狀,呈急性發(fā)作形式或慢性持續(xù)狀態(tài),并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特征的一種神經官能癥。
老年焦慮癥有一般焦慮癥所沒有的特點。而且人們往往忽略這種心理疾病,而把原因歸結到一些器質性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中去。
什么是強迫癥?
強迫癥全稱強迫性神經癥,是一種神經官能癥,是以反復出現(xiàn)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性障礙。強迫癥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群中約占0.05%。該病多在30歲以前發(fā)病,男多于女,以腦力勞動者常見。某些強烈的精神因素作為起病誘因,強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此病,其性格主觀、任性、急躁、好勝、自制能力差。少數(shù)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膽小怕事、怕犯錯誤、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謹慎,反復思想,事后不斷嘀咕并多次檢查,總希望達到盡善盡美。在眾人面前十分拘謹,容易發(fā)窘,對自己過分克制,要求嚴格,生活習慣較為呆板,墨守成規(guī),興趣和愛好不多,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注意不夠,但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特別關注,甚至提前為之擔憂,工作認真負責,但主動性往往不足。
在這些神經癥病人的頭腦中,不由自主地、反復不斷地出現(xiàn)某些念頭、幻象、情緒、沖動、意圖,而這些病狀擾亂了病人正常的思想過程和情緒活動,或者使他們不情愿地做某些動作。換句話說,這些病狀是強行侵入病人的精神活動,強迫病人接受的,因此被稱為強迫癥。患有此類癥狀的人雖然明知它們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tài)表現(xiàn),并極力抵制,但終歸難以驅除或擺脫。
2 強迫癥的臨床表現(xiàn)
強迫癥的基本癥狀是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患者可僅有強迫觀念或強迫動作,或既有強迫觀念又有強迫動作?;颊吣艹浞值卣J識到這種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是不必要的,但卻不能以主觀意志加以控制。由于強迫癥狀的出現(xiàn),患者可能伴有明顯不安和煩惱,但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完整的自知力。
臨床根據(jù)其表現(xiàn),大體將強迫癥劃分為強迫觀念為主無明顯強迫行為及伴有明顯強迫行為兩類。
●強迫觀念
表現(xiàn)為反復而持久的觀念、思想、印象或沖動念頭。力圖擺脫,但為擺脫不了而緊張煩惱、心煩意亂、焦慮不安和出現(xiàn)一些軀體癥狀。強迫觀念可有下面幾種表現(xiàn)形式:
①強迫思想:強迫性懷疑,患者對已完成的事情總是放心不下,要反復多次檢查確實無誤后才能放下心來,如懷疑是否關好門窗,準備投寄的信是否已寫好地址,煤氣是否已關好等等,在懷疑的同時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強迫性回憶,患者對過去的經歷、往事等反復回憶,雖知毫無實際意義,但總是反復回縈于腦中,無法擺脫,因而感到厭煩之極,如回憶已講過的話用詞、語氣是否恰當?shù)?;強迫?lián)想,當患者聽到、見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時,就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見到有人抽煙就想到火災;強迫性窮思竭慮,患者對一些毫無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總是無休止地思考下去,盡管患者的邏輯推理正常,自知力也完整,也知道沒有必要深究,但無法克制,如天為什么要下雨,人為什么要吃飯,地球為什么是圓的等等。
②強迫意向:患者在出現(xiàn)某種正常心理時常出現(xiàn)相反的違背自己的內心意愿,雖然這種相反的意愿十分強烈,但從不會付諸行動。如過馬路時,想到沖向正在駛過的汽車等等。
③強迫情緒:患者對某些事物感到厭惡或擔心,明知根本無必要卻不能克制。例如,擔心自己會傷害別人,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擔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細菌的侵襲等。
●強迫動作
又稱強迫行為。即重復出現(xiàn)一些動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擺脫。
①強迫洗滌:常見有強迫洗手、洗衣等。例如有位醫(yī)院掛號員,她認為接觸一些腫瘤病人的門診卡可能"傳染"到腫瘤,如果她的手再接觸到家門把手,則會間接傳染給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總是喊家人開門,她則高舉雙手進入,然后反復洗手,內、外衣服全部換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點夜餐就寢。
②強迫性儀式動作:患者總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禍兇吉的固定動作,試圖以此來減輕或防止強迫觀念所引起的焦慮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兇化吉等。
③強迫計數(shù):患者見到某些具體對象(如電桿、臺階、汽車、牌照等)時,不可克制地計數(shù),如不計數(shù),患者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3 強迫癥的癥狀表現(xiàn)
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強迫癥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斗",由于自相搏斗的內在沖突不斷延續(xù),強迫癥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強迫癥癥狀表現(xiàn)主要有:
●引起焦慮不安、恐懼的強迫想法
這些強迫想法是不隨意,不能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的。例如很多強迫癥病人有怕臟、怕污染、怕用刀剪傷人、怕出錯、怕發(fā)生意外等念頭,這類強迫想法引起焦慮不安是十分自然的。生活中誰喜歡臟、誰喜歡出錯呢?但是很多病人總想否定、排除焦慮不安,結果卻是力圖克制而不能,感到極其痛苦。正確的態(tài)度應當是接受焦慮不安的情感,因為焦慮和恐懼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大自然在人類大腦中編制的程序。人類一旦覺察到危險或預感到危險時,焦慮程序就會啟動。因此焦慮作為一種危險將臨的信號,有利于人類學習對付危險。比如學生考試前有些焦慮不安,可以使他全身動員,進入充分的準備狀態(tài),學習效率大為提高,常??荚嚦煽兏?。
強迫癥病人既不必否定焦慮,也不必夸大危險。很多強迫癥病人常把想象的危險當成是現(xiàn)實的危險,例如,離臟物很遠卻覺得已經污染了自己,以為和一個肝炎病人見過面,就覺得病毒已從空氣中傳到自己身體上等等。假如人們腦內有可能被污染、可能出錯的想法,如果他們不怕,能夠自信地對付這些污染或錯誤時,就不會發(fā)展為強迫癥了。假如他們知道自己擔心的危險只是一種想象,并不是現(xiàn)實,他們的焦慮也會停止。
●減輕焦慮恐懼的強迫反應
這類反應是病人按自己意愿采取的,有三種形式:
①強迫行為,包括一些外在的習慣性行為。例如因為怕污染而反復洗滌,因為怕發(fā)生意外而反復檢查煤氣開關、水龍頭和門窗,因為要求吉祥而重復動作到一個"好"數(shù)字,比如8或18等等。
②精神上的習慣思維,表現(xiàn)為一種能緩和焦慮的想象、想法和內心對話。例如一位中學男生在上課時反復想同班的一個女同學,他為自己的分心而苦惱,每當想女同學的雜念出現(xiàn),他就在心里責罵自己"再想就是混蛋"、"再想就是豬玀",各種咒罵都用上了,但雜念只在咒罵時停歇一會兒,不久又再次出現(xiàn),因此他覺得不能控制,無能為力。
③回避行為。如怕用刀剪傷人者,回避使用刀剪;怕自己從陽臺跳下,將陽臺的門窗封死。
強迫癥護理措施
反復檢查物品是否帶齊、出門后總擔心門沒鎖好、一天要花幾個小時洗手……這都是強迫癥的表現(xiàn)。趙小姐在我市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平時工作繁忙,壓力頗大,最近一年來,她發(fā)覺每次準備上班時總擔心門沒鎖好,走到樓下要再次上樓確定門是否鎖上。今年上高三的學生小鐘,近段時間開始喜歡檢查作業(yè),每天晚上即使重復檢查10多遍,還是懷疑沒檢查完。此項工作不結束就無法安心睡覺,因而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睡眠、生活。小黎則每天不管是上班時間或者休息在家都要反復洗手,剛剛洗完手坐下又會突然感到洗不干凈或者沒洗過一樣,正常工作受到了影響。
據(jù)醫(yī)院專家介紹,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特征的神經功能性疾病。雖然患者明知一些舉止及做法不對,卻無法控制,強迫和反強迫同時存在,產生強烈心理沖突,造成精神上痛苦。而產生的主要來源是學業(yè)壓力大,家庭教育過于嚴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過快,無法自我減壓,由焦慮誘發(fā)引起的。
什么是癔癥?
癔癥一詞的原有注釋為“心意病也”,也稱為歇斯底里, 癔癥是一種較常見的神經病, 癔癥在鄉(xiāng)村多見。目前認為癔癥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張,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點, 癔癥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發(fā)病。 癔癥可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臨床癥狀,如感覺和運動功能有障礙,內臟器官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精神異常。這類癥狀無器質性損害的基礎,它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失。
兒童強迫癥
典型的強迫癥大致可分為兩部份:
(一)強迫思考(obession),包括某一個想法、沖動、腦內的心像、腦內浮現(xiàn)的聲音或感覺等等;
(二)強迫行為(compulsion)重復某一行為、收集或收藏某些東西等等?;颊呙髅髦肋@樣的想法很不合理、很不舒服,可是無法阻止這類思考的出現(xiàn)及盤據(jù)在腦海中,直到強迫思考自動消失后才能松一口氣。
患者也明明知道重復某些行為是毫無意義而且會引人側目,可是他就是無法不去做。通常強迫行為與強迫思考的內容有關。常見的強迫思考無奇不有,比如怕臟、怕災難會降臨、怕想到不吉利的事,強迫行為則表現(xiàn)在重復清洗、重復檢查,以及其它可以解除因強迫思考帶來焦慮的行為。強迫癥的患者可能只有強迫思考,也可能只有強迫行為,但有的則兩者兼具。
什么是抑郁癥?
主要癥狀:經常心情壓抑、郁悶、沮喪,遇事老往壞處想,對各種令人高興的活動都體驗不到樂趣,甚至有意回避親友的聚會和各種熱鬧的場面,同時還可能經常的自責、自卑、內疚,對前途信心不足,或者總感到疲乏無力、精神不振;另外,不少人還會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佳、性功能下降、失眠、心煩易怒等等。除了長期的心情郁悶之外,他們約80%有失眠、頭痛、頭昏、眼花、耳鳴等各種軀體的癥狀,有的人出現(xiàn)明顯的情緒低落,不愛講話,不愛活動,腦子反應遲鈍,而且早醒,出現(xiàn)嚴重的自責、內疚,甚至總認為自己犯了罪;出現(xiàn)持續(xù)的食欲減退和明顯的體重減輕;出現(xiàn)強烈的自殺觀念,甚至不止一次的自殺未遂;而且又不認為自己有病,拒絕看病和治療。本病呈慢性發(fā)展的病程。
反應性抑郁癥
反應性抑郁癥又稱心因性抑郁癥,是由強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緊張等應激因素作用起病的。臨床表現(xiàn)以突出的抑郁情緒為主要特征,同時也存在認知、行為和軀體調節(jié)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礙,其癥狀表現(xiàn)容易被人理解,且與精神刺激因素有明顯的關聯(lián),病程可長可短。
病因
一般認為在遭遇不良生活事件后,在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下,當超過了個體心理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通常認為未被解決的心理沖突是發(fā)病的基礎。突發(fā)的生活事件如交通事故、離婚、喪偶、失業(yè)、自然災害等可以使人患反應性抑郁癥。慢性的應激也可使人發(fā)病,在當今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生活節(jié)奏加快,激烈的競爭增加了人們的精神壓力,這些慢性的緊張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人持久的精神緊張,并發(fā)現(xiàn)這些人發(fā)病后以焦慮性抑郁者為多,因中年人遭遇的生活事件最多,他們要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問題,又要負責照顧老人和孩子,所以中年以上患此病者較多。例如一位中年女性由于長期與婆婆不和,經常吵架,然而家中住房緊張,又不能與婆婆分開居住,久之她覺得生活沒意思,不愿意回家,一回到家中就焦慮不安。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她覺得什么事也沒興趣,心里總有忐忑不安的感覺,她不能上班工作,連家務活也不想做了,她反復出現(xiàn)自殺的念頭,和婆婆吵架時哭喊著說是婆婆毀了她生活。
但是,人們在經受同樣的應激事件后,有的人未出現(xiàn)明顯的精神異常,有的人卻患了反應性抑郁癥,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對外界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性,通常是性格內向、社交能力差、軟弱、依賴性強的人容易發(fā)病。面對應激源,人的應付方式也與是否發(fā)病有關,具有易感素質的人對應激事件自我評價時,往往認為應激事件超過了自己能力所能處理的范圍,他們在認識和行為上普遍存在著非積極的應對策略,如否認、逃避、認識歪曲,對緊張性生活事件的應付方式往往是帶有情緒指向性的,這些人往往是怨天尤人,對別人是憤懣怨恨和譴責。另外,在沖突性生活事件面前,是否發(fā)病還與人格、社會的支持、本人的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是否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對緩沖心理壓力,減少發(fā)病具有重要意義。
抑郁癥癥狀與類型
反應性抑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沮喪、煩悶、懊惱乃至憤恨,還伴有焦慮癥狀和緊張激越,即使刺激因素時過境遷或問題已得到解決,但抑郁情緒仍不能緩解。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最多見的是抑郁一癔癥型,可以產生于癔癥性激性發(fā)作之后,有抑郁激情,如大聲嚎叫、哭泣、抓自己的頭發(fā)、打自己,有時有夸張的疑病傾向,他們少有自責,通常以責備周圍的人來為自己辯護,并可過渡到癔癥性木僵。其次是抑郁一妄想型,系逐漸發(fā)展產生被害或關系妄想,還可有人格解體、非現(xiàn)實感。第三類型是虛弱-抑郁型,以虛弱和無力為主,也可發(fā)展為木僵狀態(tài),病程較持久。
抑郁癥診斷與鑒別
心因性抑郁癥與正常人表現(xiàn)出的憂傷、苦惱、氣餒等悲傷情緒不同,正常人的悲傷情緒往往在短時間的發(fā)泄后迅速恢復正常;而反應性抑郁癥則不同,它是以未被克服的心理沖突為基礎而發(fā)病的,抑郁情緒嚴重,持續(xù)時間長,其嚴重程度必須達到使其心理功能下降或社會功能受到損害才能診斷。
反應性抑郁癥與抑郁性神經癥亦不同,反應性抑郁是由現(xiàn)實沖突引起的,而抑郁性神經癥是由過去的、持續(xù)不斷的、自身的心理沖突引起的,且抑郁性神經癥的癥程長。反應性抑郁癥與內源性抑郁癥不同,前者缺乏內源性抑郁癥的典型癥狀,它是在明顯的社會心理因素作用下起病的,其臨癥狀充分反應心因內容,與現(xiàn)實刺激聯(lián)系密切,其情緒波動性大,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患者表現(xiàn)悉眉苦臉,悲傷欲絕,反復傾訴內心的痛苦,對所遭受的不幸少有自怨自艾,反而怨恨及譴責他人,失眠多以入睡困難為主,無早醒表現(xiàn)。內源性抑郁癥發(fā)病無明顯誘因,在嚴重的心境低落的同時還出現(xiàn)活動減少,思維緩慢,并可存在自責、自罪等思維內容障礙。精神癥狀的內容與環(huán)境無聯(lián)系,其抑郁癥狀有朝重暮輕的特點。生物學癥狀包括失眠及早醒,食欲及性欲減退,體重在短期內明顯減輕。
抑郁癥與自殺的關聯(lián)
許多診斷標準中,將自殺作為抑郁癥診斷的重要癥狀根據(jù)之一。
抑郁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在許多國家是最多見的精神障礙。我國抑郁癥的已有的調查,其患病率一般為10‰左右,最多為33‰,與國外相比相差20~60倍或更多。究其原因除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外,尚與下列因素有關:
診斷標準的差異:例如中國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偏寬,而對抑郁癥的診斷偏嚴;
中國將心境惡劣歸之于抑郁性神經癥等;
對軀體疾病所伴發(fā)的抑郁癥沒有足夠識別能力(據(jù)國外統(tǒng)計,約20%~25%嚴重軀體疾病患者在病程中出現(xiàn)抑郁癥發(fā)作);
抑郁癥是具有自殺傾向的最為明顯的疾病,有人統(tǒng)計抑郁癥病人在整個病程中2/3的病人產生過自殺意念,而抑郁癥患者最終有45%死于自殺,高于正常人群的180倍。國內有的報告抑郁癥出院后30年死亡隨訪調查,總死亡率為42、35%,其中自殺率為23.72%,病死率18.63%。
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可貫穿整個病程中,反復住院或反復發(fā)作者的自殺傾向更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抑郁癥患者在經治療后動作遲緩有所好轉時,更易出現(xiàn)自殺行為;
亦有的抑郁癥患者強作笑顏敘說自己的情況明顯好轉,以轉移家人的注意力,而進行自殺。抑郁癥患者往往有晨重夕輕的特點,因此凌晨3~5點鐘往往是抑郁癥患者自殺的高峰時期,一般來說抑郁癥者在自殺前往往有較周密的計劃,因此也難以防范,所以我們病人家屬要時刻保持警惕,密切關注病人的精神和行動上的異常舉向。
老年抑郁癥的發(fā)生
老年抑郁癥可以單獨發(fā)生,也可以繼發(fā)于各種軀體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種癌癥等等。一些患者在家庭刺激下誘導起病,也有許多患者發(fā)病沒有明顯病因。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由于生理、生理的變化,老年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減弱,任何應激狀態(tài)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礙。香港的研究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患抑郁癥的發(fā)病率占5.7%,英國的一項研究是12%??梢娀祭夏暌钟舭Y的大有人在。但老年抑郁癥的患者有時患病多年,程度很重甚至數(shù)次自殺卻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其原因在于社會和醫(yī)生對該病的識別率低。
患者的抑郁情緒多被視為“小心眼”、“想不開”,或者視為對不良生活事件的“正?!狈磻S袝r老年抑郁癥患者合并焦慮情緒,經常心煩好發(fā)脾氣,子女惟恐避之不及,結果又惡化了患者的情緒。老年抑郁癥患者幾乎無一例外地訴說各種身體不適,例如頭痛、頭暈、食欲降低、體重下降、胸悶、疲憊無力、尿急尿頻等等。所有上述單個癥狀都會誤導醫(yī)生進行大量的內科檢查。
更年期憂郁癥
更年期憂郁癥初次發(fā)病年齡在更年期(男55一6o歲,女45一55歲左右),因精神焦慮、緊張、憂郁等因素而致的綜合征。
臨床癥狀常見有焦慮不安、緊張恐懼、稍有驚動不知所措、情緒低落、悲觀失望,??蘅尢涮洹⒆载熥宰?、主觀臆斷、猜疑他人,或是懷疑自己患某種病,尤其是“恐癌癥”,甚則引起自傷、自殺等行為。此外,可有月經不調、性欲減退,或出汗、怕冷、消瘦、乏力等癥。
本病的病因可能與內分泌腺機能減退、代謝功能失調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有的認為可能是間腦的某些機能失調。也有人發(fā)現(xiàn)第三腦室擴張、腦室變形等。
診斷主要依據(jù)在更年期年齡、有上述臨床癥狀而能排除器質性病變者即可診斷。
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屬“郁癥”、“臟躁”等范疇。病機為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血逆亂,陰陽平衡失調。
抑郁癥的癥狀
近年來,抑郁癥可以說是人們談論最多的一種疾病了。那么,抑郁癥的病人都會有哪些表現(xiàn)呢? 抑郁癥的癥狀可概括為情緒低落、思維聯(lián)想過程緩慢和動作減少三主證及其它表現(xiàn),主要有:
(1)情緒低落:為最主要的癥狀。起初可能在短時間內表現(xiàn)為各種情感體驗能力的減退,表現(xiàn)無精打采,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病人感到‘過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紛紛涌上心頭,縈回不去。瞻未來渺茫暗淡,歡樂之情完全消失,漸萌發(fā)厭世之念。沉重的情緒憂郁總是帶來自責自罪,病人感到自己已喪失了工作能力,成為廢物或社會寄生蟲。有的把過去的一般缺點錯誤夸大成不可寬恕的大罪,一再要求處理。病人可能因罪惡妄想而拒食或只肯吃白飯。情緒極度低落時可自殺或自我懲罰。
(2)思維聯(lián)想緩慢:語速慢,語音低,語量少,應答遲鈍,一言一動都需克服重大阻力。最嚴重時,可呈木僵狀態(tài)。激越型抑郁癥病人,言語動作都明顯增加,焦慮恐懼,激動自傷,危險性很大。
(3)動作尤其手勢動作減少,行動緩慢:少數(shù)抑郁狀態(tài)嚴重者,可緘默不語,臥床不動,稱抑郁性木僵狀態(tài)。自殺企圖和行為是抑郁癥病人最危險的癥狀??梢猿霈F(xiàn)在癥狀嚴重期,也可出現(xiàn)在早期或好轉時。病人往往事先有周密計劃,行動隱蔽,以逃避醫(yī)護人員的注意,因而自殺往往成功。
(4)軀體癥狀:病人面容憔悴蒼老,目光遲滯,胃納差,體質下降,汗液和唾液分泌減少,便秘,性欲減退。女病人常閉經。睡眠障礙中以早醒最為突出,這也是抑郁癥的特征性癥狀之一。病人往往較以前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充滿悲觀情緒等待這一天的到來。此癥狀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5)“隱匿性抑郁癥”:某些抑郁癥病人,軀體癥狀明顯,常表現(xiàn)為反復或持續(xù)出現(xiàn)的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全身無力、心悸、便秘、胃納失常、體重減輕等。而抑郁性癥狀常被掩蓋。軀體檢查常無相應的陽性發(fā)現(xiàn),這類病人往往長期在內科就診,常被誤認為神經官能癥等疾病 這類病人對癥治療無效,而抗抑郁藥物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因此稱此癥為“隱匿性抑郁癥”。
(6)抑郁癥狀晝重夜輕:尤其情緒消沉以清早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