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劇照圖片都來自豆瓣,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長安三萬里》這個片名,我看完片子也是沒明白,為什么叫“長安三萬里”。故事劇情對不起這么大氣的名字,我想大概是為了聽上去好聽而已吧。故事主要是從高適的視角,去講述了他和李白的故事,順帶走馬觀花的溜了一遍大唐。高適和李白兩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人,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就是高適是I人,李白是E人。兩個人不同的性格,決定了兩個人的際遇。高適喜歡獨處,獨立思考,為他后來沙場帶兵面對不同戰(zhàn)場環(huán)境依然能保持沉著冷靜的頭腦幫助非常大。高適非常重視友誼,他朋友不多,但每一個朋友他都愿意赴湯蹈火。李白熱情似火,處處是朋友,不拘小節(jié),看上去有點不靠譜,但李白對每一位朋友也是充滿真誠的,只不過性格使然,不像高適那樣看上去沉穩(wěn),有點浮夸有點飄,不過這也符合李白年輕時恃才傲物的特點。
片中有好幾次是講高適和李白見面的戲,第一次是高適赴和李白第一次見面的約,高適對這次約非常重視,結(jié)果見到李白后,李白連有這么一個約的事都忘了。看到高適后,順便叫他一起去干一件綁人的事。第二次是高適收到李白的信,讓高適速速去長安找他,看到信,高適火急火燎趕到長安,結(jié)果見面后李白喝的酩酊大醉,把寫信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凈,反問高適怎么突然來長安,也不提前通知下。李白這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滿腔熱血希望利用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卻因為出身問題報國無門。但李白一直沒有放棄,通過各種人方式想入世,后來還卷進了永王之亂。但縱使李白一生坎坷,仍然豁達樂觀,寫出了無數(shù)篇浪漫主義的詩歌。片尾李白在船上高聲吟唱“輕舟已過萬重山”,讀書時我們只知道此句體現(xiàn)了李白的浪漫主義,卻不知李白經(jīng)歷了什么。明白李白的經(jīng)歷后,再讀這句詩,才能體會此時李白內(nèi)心真正的開心和如釋重負(fù)。
不管是李白、杜甫,還是大唐,都不是一部短短兩小時的電影能講的完,期待追光再開發(fā)更多關(guān)于唐詩也好,宋詞也好的動畫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那些詩詞背后的故事,這才是文化自信——《長安三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