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簡放 簡無知
2024年12月22日 18:01 山東
三國時期,有這么一個人,是唯一一個可以與諸葛亮媲美的人,被后世稱為鬼才,但是天妒英才,此人38歲英年早逝,對整個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有人說,如果此人在,可能曹操早就統(tǒng)一了天下,就不會有司馬篡魏的發(fā)生。
這個人就是郭嘉。
一、郭嘉所處的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是一個風云變幻、動蕩不安的時代,而這樣的時代背景也成為了郭嘉展現(xiàn)其非凡謀略與才華的大舞臺,同時也為他后續(xù)的諸多選擇埋下了伏筆。
當時,東漢王朝面臨著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quán)的嚴重問題,這一亂象被稱為 “戚宦之爭”,且已持續(xù)了近百年之久。自漢和帝開始,諸多皇帝皆是年幼繼位,太后便利用 “垂簾聽政” 來把控政權(quán),并且大力提拔自家親戚,使得外戚得以掌握大權(quán)。然而,待皇帝成年后,不滿于外戚專政,往往會與身邊的宦官合謀來對付外戚,成功之后宦官又開始得勢??梢坏┗实垴{崩,繼位者又是年幼的君主,便又陷入太后 “垂簾聽政”、外戚掌權(quán)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
例如,漢桓帝時期,梁皇后之父梁商、梁冀父子先后擔任大將軍,梁冀更是跋扈專權(quán),在順帝去世后,連續(xù)擁立沖、質(zhì)、桓三帝,把控朝政,作威作福。后來桓帝與宦官單超等合謀才消滅了梁氏勢力,可從此宦官又獨攬政權(quán)。在這樣的權(quán)力爭斗中,朝廷的政治日益腐朽,各方勢力都只顧著爭權(quán)奪利,根本無心治理國家,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政令也難以有效施行。
不僅如此,東漢末年還爆發(fā)了黃巾起義。由于朝廷賣官鬻爵,地方貪官橫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張角便結(jié)合自身醫(yī)術(shù)與《太平要術(shù)》的內(nèi)容,在救助百姓的過程中廣傳太平道,信眾達幾十萬之多。公元 184 年 2 月,張角率領(lǐng)教眾頭扎黃巾,以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為口號,在冀州發(fā)動起義,戰(zhàn)事迅速在七州二十八郡蔓延開來。雖然在朝廷官軍和地方武裝的雙重鎮(zhèn)壓下,同年 11 月黃巾軍主力基本被消滅,但各地殘余的黃巾軍依舊持續(xù)抗爭了二十多年。
黃巾起義雖然最終被鎮(zhèn)壓下去了,可它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地方豪強們紛紛組織武裝力量,并且憑借這些軍事力量趁機割據(jù)一方,形成了眾多威震一方的諸侯勢力,像袁紹占據(jù)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據(jù)兗州;劉表占據(jù)荊州;劉焉占據(jù)益州等等。這些諸侯們擁兵自重,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擴充勢力,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混戰(zhàn),使得天下大亂,原本統(tǒng)一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進入到了一個群雄割據(jù)、戰(zhàn)火紛飛的時期,整個社會經(jīng)濟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文化也隨之衰落,真可謂是 “馬前懸人頭,馬后載婦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余一,念之斷人腸”。
就是在這樣外戚宦官專權(quán)、豪強割據(jù)混戰(zhàn)的混亂局勢之下,郭嘉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始書寫屬于他的那一段精彩篇章,在這亂世之中尋找著能夠讓自己施展?jié)M腹韜略、實現(xiàn)心中抱負的機會。
二、早年經(jīng)歷與明主之選
(一)潁川才俊,潛心積累
郭嘉出生于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此地文化昌盛、學風濃厚,更是名門望族的聚集之所,還承載著夏朝古都的深厚底蘊。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年少的郭嘉展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
他在家中勤奮刻苦地鉆研學問,對政治、軍事、歷史等諸多領(lǐng)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手不釋卷,沉浸在各類典籍之中,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yǎng)分。雖然郭嘉出身寒門,但他胸懷大志,心中懷揣著對未來的宏偉抱負,渴望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憑借滿腹韜略建立不朽的功業(yè)。
當時的潁川可謂是人才濟濟,而郭嘉也憑借自身的不凡,結(jié)交了荀彧、程昱等一眾英杰。他們志同道合,時常相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探討當下的天下大勢,分析各路諸侯的優(yōu)劣長短。在這樣的交流切磋中,郭嘉不斷豐富著自己的才略,拓寬著自己的視野,也積累下了深厚的人脈資源。這些經(jīng)歷都如同基石一般,為他日后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謀士,在風云變幻的歷史舞臺上縱橫捭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棄袁投曹,慧眼識主
懷揣著滿腔抱負與才華,郭嘉在 21 歲時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 —— 前去投奔袁紹。彼時的袁紹,家族顯赫,有著 “四世三公” 的榮耀背景,是東漢時期當之無愧的頭號世族大地主。而且袁紹占據(jù)著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廣納四方賢才,麾下匯聚了眾多謀士與將領(lǐng),可謂是兵強馬壯、聲勢浩大,儼然一副能夠成就大業(yè)的模樣。郭嘉也期望能在袁紹帳下一展身手,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袁紹起初對郭嘉確實頗為尊敬和信任,給予了他一定的禮遇。然而,隨著與袁紹相處時日漸多,郭嘉敏銳地察覺到了袁紹身上諸多致命的缺點。袁紹為人優(yōu)柔寡斷,在面臨諸多決策時常常猶豫不決,難以果斷地拍板定奪;同時,他雖招攬了眾多人才,卻并不善于真正用人,無法充分發(fā)揮這些賢才的能力,導致謀士們的諸多良策難以有效施行。郭嘉深知,跟著這樣的主公,想要共克天下危難,成就霸王之業(yè),實在是難如登天。于是,郭嘉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袁紹,回到家中,等待更為合適的時機,另尋明主。
而此時的曹操軍團正處于蓬勃發(fā)展期,也在四處廣攬人才。曹操麾下的重要謀士戲志才不幸英年早逝,這讓曹操痛心不已,同時也急需一位能接替戲志才,與他一同謀劃大略之人。曹操便寫信給荀彧,感慨自從戲志才離世后,身邊再沒有能與之一起深謀遠慮的人了,并詢問荀彧,汝、穎一帶向來英才輩出,是否有可堪此任的人選。荀彧與郭嘉本就是年少時就常在一起談論時勢的好友,深知郭嘉的才華橫溢,便向曹操舉薦了郭嘉。
曹操聞之,趕忙召見郭嘉。兩人初次見面,便如同老友重逢一般,毫無拘束地談論起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聊治國用兵之道,話語投機,心意相通,仿佛有著說不完的話,氣氛十分融洽默契。雖說歷史上并沒有詳細記載下他們交談的具體內(nèi)容,但想來也應與沮授為袁紹制定的戰(zhàn)略、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為劉備分析的戰(zhàn)局類似,郭嘉為曹操條分縷析當下的局勢,并對曹操軍團未來的發(fā)展走向給出了極具前瞻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一番交談下來,曹操不禁大喜過望,由衷贊嘆道:“能助我成就一番霸業(yè)的,必定是此人?。 ?而郭嘉亦是興奮不已,離開營帳后便對旁人說道:“這才是我能夠追隨輔佐的真正明主啊!”
自此,郭嘉正式投身到曹操麾下,擔任軍事高參的職位,被曹操任命為軍師祭酒,開始為曹操嘔心瀝血地出謀劃策。郭嘉棄袁投曹這一決定,無疑是他為自己謀劃職業(yè)生涯的關(guān)鍵之舉,盡顯其善于 “擇主”、善于觀察分析和判斷的卓越能力。畢竟 “良禽擇木而棲”,優(yōu)秀之人只有找到契合自己的領(lǐng)導,才能讓自身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郭嘉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果斷地告別袁紹,選擇了曹操,從此開啟了在曹操麾下大放異彩的傳奇生涯。
三、初露鋒芒的軍事謀略
(一)“十勝十敗”,振奮軍心
建安二年,曹操的軍事行動遭遇了重大挫折,在討張繡的過程中吃了敗仗。而此時,北方的袁紹勢力強大,聽聞曹操兵敗,竟寫信對其加以羞辱。本就新敗的曹操,面對袁紹這樣強勁的對手,內(nèi)心對自身是否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產(chǎn)生了極大的疑慮,軍中士氣也因此變得十分低落。
就在這關(guān)鍵的時刻,郭嘉站了出來,提出了著名的 “十勝十敗” 之說。他從多個關(guān)鍵的角度,詳細對比了曹操與袁紹二人的優(yōu)劣之處。
其一為 “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且雜亂,常常被這些形式所束縛,行事不夠靈活;而曹操 “體任自然”,懂得因時因事去做出適宜的決策,在行事之道上更勝一籌。
其二是 “義勝”,曹操 “奉順以率天下”,他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征戰(zhàn)四方,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在道義層面站得住腳;反觀袁紹,其出兵帶有反叛漢室的動機,自然難以獲得廣泛的支持。
“治勝” 方面,郭嘉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漢末大亂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 “政失于寬”,袁紹以寬濟寬,這樣的管理制度過于寬松,根本無法有效地駕馭下屬;而曹操采取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全軍上下都能夠依法行事,治理手段更切合時要。
再說 “度勝”,袁紹外表看似寬厚,但內(nèi)心卻頗多猜忌,用人時只信任自己的親戚子弟,顯得狹隘;曹操則全然不同,他用人 “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論親疏遠近都會大膽任用,在氣度胸襟上明顯勝過袁紹。
“謀勝” 一點上,袁紹雖然善于思考,可一到臨事之時往往拿不出有效的決策,優(yōu)柔寡斷,常常貽誤戰(zhàn)機;曹操卻機警果敢,一旦做出決策便能迅速執(zhí)行,應變能力極強。
“德勝” 層面,袁紹喜好沽名釣譽,樂于接受他人的吹捧,所以投靠他的大多是那些只會吹捧裝裱自己的人;曹操則是以誠待士,“不為虛美”,厲行節(jié)儉為下屬做表率,對待有功之人從不吝嗇賞賜,那些忠誠、正直、有遠見且務實的士人都愿意為他所用。
談到 “仁勝”,袁紹心懷的只是婦人之仁,見到眼前有人饑寒,表露出憐憫之色,可對于自己看不到的情況,就考慮不到了,缺乏政治家應有的胸懷;曹操雖然對于眼前的一些小事或許會有所疏忽,但在關(guān)乎天下的大事上卻毫不含糊,“慮之所周,無不濟也”,他的恩德能夠施及四海。
“明勝” 之處在于,袁紹容易被大臣之間的讒言所迷惑,難以分辨是非;曹操卻能夠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讓勾心斗角、互相爭權(quán)奪勢的不良風氣在軍中難以滋生。
“文勝” 表現(xiàn)為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曹操則是對于正確的事情 “進之以禮”,積極地去推行,對于不正確的事就 “正之以法”,依規(guī)進行糾正。
最后是 “武勝”,袁紹用兵 “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只是徒有其表地虛張聲勢,卻并不真正懂得兵法的關(guān)鍵要領(lǐng);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們對他信任有加,敵人聽聞他的名號都會心生畏懼。
郭嘉這一連十條理由,分析得絲絲入扣,極具說服力,不但如同給曹軍將士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讓低落的士氣重新振作了起來,而且還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zhàn)目標,使曹操對于對抗袁紹有了清晰的規(guī)劃和充足的信心。也正是憑借這 “十勝十敗” 之說,郭嘉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成為了曹操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謀士。
(二)獻計擒布,戰(zhàn)功初顯
建安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征討呂布,一路勢如破竹,先是攻破了彭城,接著又擊敗了呂布,最后將其圍困在下邳城中。然而,呂布憑借下邳城高池深,堅守不出,曹軍雖然攻勢猛烈,但一時間也難以攻克。就這樣,戰(zhàn)事持續(xù)了大半年之久,曹軍士兵們漸漸疲憊不堪,長時間的作戰(zhàn)讓他們身心俱疲,曹操見此情形,心中也萌生了退意,打算撤軍。
此時,郭嘉和荀攸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一起勸阻曹操。二人以項羽為例,向曹操分析道:“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于敗亡。呂布雖然勇猛,但如今困守孤城,已然是強弩之末,此刻正是乘勝猛攻的絕佳時機,一旦錯過,日后再想消滅他,恐怕就難上加難了?!?并且,郭嘉和荀攸還進一步提出,可以引沂水、泗水之水來灌城,以此來破城。
曹操聽了他們的建議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當機立斷,改變了撤軍的想法,依計而行。曹軍一面加緊對下邳城的攻勢,一面派人在上游決堤,引河水灌向城中。隨著河水不斷灌入,下邳城很快就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城墻在水的浸泡下漸漸松動,城內(nèi)的守軍也人心惶惶,陷入了絕境。
在曹軍強大的攻勢和水淹的雙重壓力下,呂布的軍隊終于支撐不住,下邳城被攻克,呂布也被曹軍擒獲,最終丟了性命。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充分展現(xiàn)出了郭嘉敏銳的戰(zhàn)局洞察力和出色的謀略,他能夠在眾人都覺得疲憊難支、準備放棄的時候,精準地捕捉到戰(zhàn)機,提出有效的破敵之策,為曹操除去了呂布這個心腹大患,進一步擴充了曹操的勢力范圍,也讓他在曹營中的聲望和地位愈發(fā)穩(wěn)固,成為了曹操在后續(xù)諸多戰(zhàn)役中最為倚重的謀士之一。
四、屢獻奇謀定乾坤
(一)力主征劉,大破敵軍
建安五年,曹操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彼時,劉備在徐州一帶剛剛有了些許立足之地,但根基尚不穩(wěn)定。曹操察覺到這是一個消除隱患的好時機,便有心要征討劉備。然而,曹操的這一想法卻遭到了麾下諸多將領(lǐng)的反對,他們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畢竟此時北方的袁紹勢力強大,虎視眈眈,若是曹操舉兵東向去攻打劉備,袁紹極有可能趁機出兵襲擊曹操的后方,如此一來,曹操便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就在眾人各執(zhí)一詞、曹操也陷入猶豫之時,郭嘉站了出來,力主曹操迅速出擊征討劉備。郭嘉對袁紹的性格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他深知袁紹為人優(yōu)柔寡斷,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兵強馬壯、聲勢浩大,可在面對抉擇時往往會猶豫不決,很難迅速做出有效的反應。所以,即便曹操此時出兵攻打劉備,袁紹大概率也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果斷地揮師南下襲擊曹軍后方。
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當機立斷,親率大軍迅速向東進發(fā),直撲劉備所在之處。而事情的發(fā)展正如郭嘉所料,曹操的大軍如疾風驟雨般殺到,劉備一方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的抵抗,頓時陣腳大亂。這一戰(zhàn),曹操大破劉備軍隊,取得了輝煌的戰(zhàn)果,不僅俘虜了劉備的妻子,還成功擒住了關(guān)羽等劉備帳下的重要將領(lǐng),一時間,劉備辛苦積攢起來的勢力幾乎被曹操連根拔起,曹操也由此消除了來自東邊的潛在威脅。
與此同時,在江東地區(qū),孫策正準備趁著曹操與袁紹對峙、曹操又出兵征討劉備的這個間隙,率軍渡江北襲許昌,試圖在曹操的后方攪起一番風云,這一消息傳到曹營之中,頓時讓眾人陷入了恐慌。可郭嘉卻鎮(zhèn)定自若,他再次憑借著對局勢和人物的精準判斷,認為孫策雖然年少英勇、割據(jù)江東,但其行事風格存在致命弱點。孫策初定江東之時,誅殺了不少當?shù)氐挠⑿酆澜?,這些人手下都有一幫愿意拼死效力的追隨者,所以孫策在江東可謂是結(jié)仇眾多。而且孫策為人輕狂,仗著自己武藝高強,常常在行動之時脫離護衛(wèi),疏忽對自身的防備,在郭嘉看來,這樣的孫策哪怕麾下有百萬雄兵,可一旦遭遇刺客伏擊,也不過如孤身一人般毫無抵抗之力,其性命必然堪憂。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孫策尚未渡江北上,便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曹操后方遭受襲擊的隱患就這樣被意外地解除了,而郭嘉的這一準確預斷,也再次展現(xiàn)出了他遠超常人的謀略眼光和對局勢把控的能力,讓曹操得以更加安心地應對眼前的局勢。
(二)智取河北,分化二袁
建安七年,袁紹在經(jīng)歷了官渡之戰(zhàn)的慘敗后,最終因氣憤和憂懼交加,一病不起,抱憾病逝。袁紹死后,他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譚接手了袁家的勢力,分別占據(jù)了一定的地盤,繼續(xù)與曹操對峙。面對這樣的局面,曹操麾下的將領(lǐng)們大多主張乘勝追擊,趁著袁家兄弟立足未穩(wěn),一舉將其消滅,徹底平定河北之地。
然而,郭嘉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他向曹操進言,建議曹操先按兵不動,佯裝要南征劉表,做出一副將戰(zhàn)略重心轉(zhuǎn)移到南方的姿態(tài)。郭嘉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計策,是因為他深知袁尚和袁譚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袁紹生前在立嗣問題上搖擺不定,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這就導致袁尚和袁譚都對袁家的領(lǐng)導權(quán)有著覬覦之心,兩人之間早已是暗流涌動、矛盾重重,只是礙于外部有曹操這個強大的敵人,暫時還維持著表面的團結(jié)。
郭嘉認為,如果曹操此時急于出兵攻打他們,那么袁尚和袁譚必然會放下內(nèi)部的紛爭,聯(lián)手共同抵御曹軍,如此一來,曹操想要順利平定河北就會變得困難重重。但若是曹操佯裝南下,袁家兄弟見外部壓力減小,便會為了爭奪袁家的主導權(quán)而反目成仇,屆時曹軍再尋機回軍北上,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聽了郭嘉的分析后,覺得十分有理,于是采納了他的計策,率領(lǐng)大軍佯裝南下,做出要征討劉表的樣子。袁家兄弟見曹操撤軍,果然放松了警惕,沒過多久,袁尚和袁譚便因爭奪冀州等地的控制權(quán)而大打出手,內(nèi)部紛爭不斷,原本還算團結(jié)的袁家勢力瞬間陷入了混亂之中。
曹操見時機已到,果斷抓住機會,回軍北上。此時的袁氏兄弟已然在爭斗中消耗了不少實力,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根本無力抵抗。曹軍勢如破竹,先是誅殺了袁譚,而后又逐步驅(qū)逐了袁尚,順利地平定了冀州等地,將袁家在河北的勢力范圍逐步納入自己的囊中,曹操的勢力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擴充,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統(tǒng)治地位。郭嘉的這一計策,巧妙地利用了敵人內(nèi)部的矛盾,不費一兵一卒就讓袁家兄弟自相殘殺,盡顯他對復雜局勢精準的把控能力以及奇謀妙算的軍事智慧,也為曹操最終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五、遠征烏桓展奇略
(一)力排眾議,堅持出征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后,將目光投向了烏桓。彼時,袁尚、袁熙兩兄弟在被曹操擊敗后,逃入了烏桓地區(qū),意圖借助烏桓的力量來卷土重來。曹操深知若不徹底解決這一隱患,北方將難以真正安定,便有心要遠征烏桓。
然而,這一想法在曹操陣營內(nèi)部卻遭到了眾多將領(lǐng)的反對。諸將認為,袁尚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沒多大勢力了,烏桓應該不會支援他們。而且遠征烏桓路途遙遠,萬一在大軍出征之時,劉備趁機說服劉表襲擊許昌,那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畢竟當時曹操的勢力重心多在北方,許昌一帶相對空虛,若遭到攻擊,很可能會失去根基之地。
但郭嘉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他站出來力排眾議,勸曹操放心去遠征烏桓,即便留下一個空虛的許都也無需擔憂。郭嘉分析道,劉表只是個 “座談客” 罷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沒有足夠的才能駕馭劉備。若重用劉備,怕無法控制住他;可要是不重用,劉備定然不會聽從他的驅(qū)使。并且,劉表還得考慮諸多因素,比如劉備一旦攻克許都,勢力壯大后很可能就會獨立,不再受劉表節(jié)制,就像之前劉備率領(lǐng)曹操的軍隊占領(lǐng)徐州后,不久便殺了徐州刺史而自行其是。從軍事角度來看,當時曹操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北方的廣大地區(qū),無論是領(lǐng)土、人口還是士兵數(shù)量,都比劉表要強上許多,曹軍以陸軍為主,還有眾多戰(zhàn)斗力頗強的騎兵部隊;而劉表的兵力中有一半是水軍部隊,在許都附近交戰(zhàn),對劉表極為不利,哪怕他舉全部兵力進攻許都,最終也大概率會失敗,所以面對強大的曹軍,劉表是不敢輕易發(fā)兵的。
同時,郭嘉還指出,烏桓與袁家關(guān)系匪淺,袁紹生前對烏桓有恩,如今袁尚兄弟尚在,烏桓出于這份情誼以及自身利益考量,很可能會幫助袁尚。而且烏桓地處偏僻,向來認為自己遠離中原紛爭,必然不會有太多防備,曹軍若此時突然發(fā)動攻擊,一定能攻其不備,將其消滅,如此便可一勞永逸地解除后患。
曹操聽了郭嘉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后,恍然大悟,當即下定決心,立刻進兵柳城,開啟了這場意義重大的遠征。
(二)兵貴神速,奇襲制勝
在出征的過程中,曹操大軍起初沿著既定路線行進,可隨著不斷深入,郭嘉敏銳地察覺到了問題所在。他意識到,此次遠征本就是出其不意之舉,可如今大軍帶著眾多輜重,行軍速度十分緩慢,如此一來,很容易被對方察覺并提前做好防備,那奇襲的效果就蕩然無存了。于是,郭嘉向曹操建議道:“兵貴神速,千里遠征,輜重太多只會拖累行軍速度,不如留下輜重,輕裝急行,攻其不備?!?/span>
曹操覺得郭嘉說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行事。同時,他還找到了熟知遼東地理的田疇作為向?qū)?,在田疇的指引下,曹軍避開了大路,從小路繞道奇襲柳城。這一路可謂艱難險阻,山間小道崎嶇難行,但曹軍將士們輕裝上陣,加快速度,終于如神兵天降般出現(xiàn)在了柳城附近。
烏桓這邊,原本以為曹操大軍還在遠方,沒料到會突然殺到,頓時陣腳大亂。盡管烏桓軍隊倉促集結(jié)了數(shù)萬騎兵前來迎擊,但終究還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兩軍在白狼山相遇,曹操登高遠望,見烏桓軍隊雖人數(shù)眾多,卻軍陣不整,當下果斷下令出擊。麾下大將張遼一馬當先,率領(lǐng)先鋒部隊奮勇沖擊,大破敵軍,還斬殺了烏桓單于蹋頓,烏桓軍隊瞬間兵敗如山倒。
袁尚、袁熙見勢不妙,又逃奔到了遼東太守公孫康處。此時,曹操本想乘勝追擊,可郭嘉卻勸阻了他,并獻上一計,建議曹操先按兵不動,坐觀公孫康與二袁之間的局勢發(fā)展。郭嘉深知公孫康的心思,袁家兄弟前去投奔,公孫康必然會有所顧慮,擔心他們鳩占鵲巢,而且公孫康也畏懼曹操的勢力,若曹操逼得太緊,他們反而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但若是曹操不急于進攻,公孫康為了自保,定會設(shè)法除掉袁尚、袁熙來向曹操示好。
曹操再次采納了郭嘉的計策,對外宣稱等待公孫康把二袁首級送來,并不急于進兵遼東。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公孫康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伏殺了袁尚、袁熙,并將首級獻給了曹操。就這樣,曹操通過郭嘉的奇謀妙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遠征烏桓的勝利,不僅徹底消除了袁氏殘余勢力,還收服了烏桓眾多部落,進一步擴充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為之后南下等戰(zhàn)略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而郭嘉在這場戰(zhàn)役中所展現(xiàn)出的出奇制勝的軍事智慧,也成為了后世傳頌的經(jīng)典謀略案例。
六、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建安十二年(207 年),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遠征烏桓取得了重大勝利,可就在歸途中,郭嘉卻因一路的操勞過度,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一病不起,最終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八歲。這對于曹操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其沉重的打擊,他痛失了一位最為倚重、最能與之心意相通的良臣。郭嘉的離世,就仿佛是曹操霸業(yè)征途上的一盞明燈突然熄滅,讓曹操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與惋惜之中。
而對于后世之人來說,郭嘉的早逝同樣令人遺憾不已。他本就有著非凡的才策謀略,正處于可以大展宏圖、繼續(xù)為曹操出謀劃策,助力其實現(xiàn)更大抱負的黃金時期,卻英年早逝,使得人們對他后續(xù)可能創(chuàng)造的更多精彩和奇跡,只能徒留無盡的遐想。倘若郭嘉能再多活些歲月,或許三國的歷史走向都會發(fā)生重大改變,可命運弄人,他的生命在三十八歲這一年戛然而止,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嘆惋。
郭嘉雖一生短暫,但其展現(xiàn)出的才策謀略世所罕見,也正因如此,他被后人譽為 “鬼才”。他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常常能從旁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進而提出出人意料卻又精妙絕倫的解決辦法,讓敵人防不勝防。
假若郭嘉能活得久一點,三國的歷史,必然會被改寫。當然,歷史無法假設(sh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