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無疑是中國漢人最為糾結的一個王朝。說他糾結,是因為這樣兩個原因,一方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氛圍寬松,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王朝;而另一方面,宋朝又是中華漢族王朝中武功最弱的朝代。從立國始,就確定了重文輕武的方針,這樣的代價是南北兩宋均被異族所滅,靖康之恥和崖山落日是所有華夏漢人的沉痛記憶,切膚之恥。讓我們回到王朝的開始,你可能想不到宋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竟然是一個武人,而且還是出生在武將世家,他的名字叫趙匡胤。
之所以將趙匡胤也列入白手起家的帝王,是考慮雖然他出身官宦之家,但他的發(fā)跡并沒有受到家庭的影響,而真正是在顛沛流離之后,經(jīng)過自己一番打拼成功的。
出身世家 游走江湖。趙匡胤的出身并不窘迫,據(jù)宋史的記載,“太祖起介貴胄之中”。他的父親趙弘殷,是歷仕后唐、后漢、后晉、后周四代的禁軍將領,官位雖然不高,但薪酬足以解決家庭溫飽。趙匡胤的早年頗具傳奇色彩,部分軼事在民間已經(jīng)被神化。受家庭的影響,趙匡胤自幼弓馬嫻熟,武藝高強,曾自創(chuàng)太祖長拳,為中國武術六大名拳之一,還發(fā)明了大小盤龍棍,也就是后來的雙截棍。如果搞一個中國歷代皇帝個人武藝排名,趙匡胤是當之無愧的冠軍。出身于這樣的家庭,趙匡胤完全可以憑借家世,子承父業(yè),成為一名將領,在亂世中平穩(wěn)的度過一生。但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路。趙匡胤并不甘做一只安穩(wěn)的棲息在屋檐下的燕雀,而是在二十一歲的年紀,辭別家庭,獨自一人浪跡天涯,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一生。從一個無需為溫飽發(fā)愁的年輕公子,到一人闖蕩天下,方知生活的艱辛和不易。趙匡胤先后經(jīng)歷了華北、中原、西北地區(qū),憑借父親的關系,投靠了不少故交親朋,但這些人,要么避而不見;要么礙于情面,款待幾日后,象征性的拿些銀兩,打發(fā)趙匡胤繼續(xù)上路了。趙匡胤初嘗艱辛,不夠堅強的家世背景,并沒有幫助趙匡胤輕易推開人生成功之門。趙匡胤還在飄泊中。
得遇英主 意氣相投。公元949年,在北漂的途中,趙匡胤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北漢樞密使的郭威。此時的郭威正領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定李懷貞的叛亂,落葉無根的趙匡胤投軍來到了郭威旗下。由于趙匡胤體型高大,相貌堂堂,又精通武藝,成為郭威的親兵。在這里,趙匡胤的特點得到充分施展,更為關鍵的是,趙匡胤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貴人—被后世稱為五代第一名君的后周世宗柴榮,兩人在年紀上,趙匡胤僅比柴榮小六歲,年紀相仿;柴榮此時雖未稱帝,但有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和個人報復,急需用人,趙匡胤后續(xù)的被提拔重用也就順理成章了。
(圖)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趙匡胤,陳建斌飾
高平建功 征伐立威。五代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死,養(yǎng)子柴榮繼位。這個日后成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帝王,還沒來得及施展宏圖,北漢勾結契丹就氣勢洶洶的殺將過來了。面對強敵的進攻,初登皇位的柴榮力排眾議,御駕親征,極大的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士氣,雙方軍隊擺開陣勢,對峙在高平城的巴公原。公元954年4月16日(后周顯德元年三月十一日),戰(zhàn)役打響。北漢猛將張元徽首先帶領騎兵沖擊后周軍隊右翼,后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未戰(zhàn)先怯,率領親兵脫離戰(zhàn)場,后周右軍被擊潰,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在后周軍隊瀕臨潰敗的情況下,柴榮親自率領自己的親兵衛(wèi)隊冒著矢石出陣督戰(zhàn)。已經(jīng)是后周禁軍將領的趙匡胤,看到這種情況后,當機立斷,先請另一禁軍將領張永德率禁軍一隊從左翼出擊,自己帶領禁軍一部從右翼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zhàn),所帶士卒都拼死向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恰在此時,戰(zhàn)場風向大變,后周軍隊由之前的逆風變成順風,人借風勢,一路掩殺,北漢猛將張元徽所乘戰(zhàn)馬被射倒,被后周軍斬殺。北漢軍士氣低落,后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擊敗北漢、契丹聯(lián)軍,取得高平之戰(zhàn)的勝利。高平之戰(zhàn)是五代十國的重要戰(zhàn)役,此戰(zhàn)后,后周世宗開始了其統(tǒng)一中原的征伐。而在戰(zhàn)役中力挽狂瀾,奮勇拼殺的趙匡胤因功被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一躍成為后周高級將領,成為高平之戰(zhàn)的最大的受益者。
高平之戰(zhàn)使趙匡胤在后周聲名鵲起,嶄露頭角,而在隨后跟隨柴榮在征討南唐的戰(zhàn)事中,趙匡胤將自己的武勇和果敢發(fā)揮到極致,在為柴榮開疆擴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提升了自己在后周軍隊中的地位,樹立了個人威望,為后續(xù)奪取政權做好了鋪墊。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zhàn)立即在渦口大敗南唐軍隊。后續(xù)面對南唐節(jié)度使皇甫暉、姚鳳率領的號稱十五萬的增援軍隊,趙匡胤再次將其擊敗,追擊到清流關下時,皇甫暉想爭取時間穩(wěn)住趙匡胤,說“我們各自為主,讓我布好陣勢再決雌雄。”趙匡胤笑著同意了。待皇甫暉出城正在布陣時,趙匡胤突然快馬加鞭,孤身人一直沖入南唐軍陣內(nèi),手起刀落砍下皇甫暉的腦袋,并生擒姚鳳。
顯德四年(公元957年春天),趙匡胤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 這年冬,繼續(xù)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當時南唐在十八里灘扎寨阻擋住后周軍隊,就在柴榮剛剛商議準備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趙匡胤已率先單槍匹馬橫渡到對岸,他的部下騎兵也緊隨他渡過了河,出其不意并迅速攻破南唐軍寨,又用繳獲的南唐戰(zhàn)艦乘勝攻克了泗州。并繼續(xù)沿淮河東下,攻克楚州,使后周完全占有淮南。
陳橋兵變 中原一統(tǒng)。長年的南征北戰(zhàn),事必躬親的行事風格拖垮了柴榮,公元959年,柴榮病逝,趙匡胤成為顧命大臣之一。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在未經(jīng)證實的,契丹和北漢聯(lián)兵南下企圖侵犯后周的消息蠱惑下,匆忙派趙匡胤統(tǒng)率軍隊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趙匡胤統(tǒng)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在經(jīng)過一番準備后,趙匡胤被一襲黃袍加身,在部下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中,被擁立為皇帝。隨后,趙匡胤回師京城,宣布后周小皇帝訓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正式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改元“建隆”。當年這個普通禁軍將領的兒子,孤身一人在江湖行走,在多處投奔均遭冷眼,靠著自己的果敢勇猛,機緣巧合,一路走來成為皇帝,這年,趙匡胤年僅三十三歲。
成為皇帝后的趙匡胤,不甘于固守后周疆域,在經(jīng)過短暫的休整后,與趙普議定了著名的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討伐方針。從公元962年開始,先后掃平了荊湖、后蜀、南漢、南唐、吳越、漳泉等割據(jù)政權,結束了自唐朝末年實際形成的,長達百余年的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實現(xiàn)了中原的統(tǒng)一。
改弦更張 功過任憑。武人出身的趙匡胤,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南朝宋劉裕之后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個武人皇帝。幼時良好的家教,年輕時孤身行走江湖的經(jīng)歷,使趙匡胤的性格兼具包容和平和。五代十國國君更替如兒戲,皇帝沒有人身保證的最大原因在于沒有掌握軍隊實權,統(tǒng)兵將領尾大不掉。為改變這種局面,趙匡胤在建國后,分別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一批與他具有同等資歷的節(jié)度使的兵權,解決了自五代十國后,武將擁兵自重,威脅皇帝,作亂國家的根源。
但趙匡胤解決了問題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這也正是其本人和他所建立的宋朝被詬病的原因。杯酒釋兵權確實終宋一代避免了武將叛亂,保證了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但也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終宋朝一世,都沒有根本解決異族問題。最終,南北宋也最終分別亡于金、元之手,成為千古遺恨。
但歷史是給后人看的,千年前的趙匡胤就自身和當時環(huán)境所言,杯酒釋兵權可能是最好的,代價最小的辦法。如不采取懷柔做法消除眾節(jié)度使兵權,繼續(xù)聽任他們做大,根基不深,資歷尚淺的趙匡胤能在皇位上待多久都是疑問,甚至可能早晚被取而代之;從唐末開始的戰(zhàn)亂,延續(xù)百年,中原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急需生息。
良好的教養(yǎng),還算順遂的人生際遇,使趙匡胤性格寬厚平和,這從建國后所立的三不殺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善待柴姓子孫,是趙匡胤對柴榮情同兄弟的知遇之恩的愧疚和補償;善待士大夫,讀書人,是趙匡胤為避免重蹈時代覆轍的必然。
一個唯一被冠以武術家名號的皇帝,一個唯一做過江湖游俠的武人皇帝,最終建立王朝的施政方針卻是與個人身份背道而馳,這些對立的矛盾最后造就了一個,經(jīng)濟文化上輝煌燦爛,讓人心馳神往;在對外關系,民族戰(zhàn)爭中讓你扼腕嘆息,怒其不爭的毀譽參半的王朝。而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走出家庭藩籬,一統(tǒng)中原,改弦更張,開創(chuàng)了一個不同于其他朝代氣象的,宋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他同他所開創(chuàng)的時代,至今仍讓我們爭論留戀不已。
原標題:聊聊那些白手起家的帝王之三
身逢亂世 改弦更張的趙匡胤——一個武人建立的太平盛世
*作者:姜浩,魚羊秘史原創(chuàng)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