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馬尚云
【作者簡介】馬尚云,內(nèi)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內(nèi)容提要】歷史上中國各民族的遷徙明顯有兩大流向:一是中原漢族向邊疆地區(qū)的外遷;一是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聚。遼金時期中原漢人大量北遷,而東北女真人則紛紛南遷。遼金時期北方各族人民的遷徙流動,對我國的民族關系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它改變了我國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間分布,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為元朝的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 鍵 詞】遼金時期 民族遷徙 外遷 內(nèi)聚 民族關系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分布的顯著特點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中國民族的這種分布格局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遷徙流動形成的。歷史上中國各民族的遷徙明顯有兩大流向:一是中原漢族向邊疆地區(qū)的外遷;一是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聚。研究歷史上各民族的遷徙流向過程對了解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必然性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就遼金時期中原漢人的外遷和東北女真人的內(nèi)聚過程及影響做一簡單探討。
一、遼代中原漢人向北方草原地區(qū)的外遷
遼朝是由契丹族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建立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統(tǒng)治中國北方地區(qū)長達210年。在其盛時,“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臚胞河(今克魯倫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1](卷37),統(tǒng)治區(qū)域包括原渤海國和幽云十六州在內(nèi)的廣大北方地區(qū)。遼代各族人民的大遷徙主要以中原漢人向外遷人北方草原地區(qū)最為典型。
遼代中原漢人大規(guī)模向北遷徙的類型主要有二:一是自發(fā)性移民,如流民或逃亡將士;二是強制性移民,主要是戰(zhàn)爭俘虜。兩種移民中又以后一種居多。遼代中原漢人大規(guī)模自發(fā)性移民主要發(fā)生在唐末五代時期。當時中原地區(qū)屢遭戰(zhàn)亂,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2](卷72) 另外,在唐末五代混戰(zhàn)中,還有很多漢人軍士叛入契丹。如《契丹國志》記載:“初唐末藩鎮(zhèn)驕橫,互相吞并鄰藩,燕人軍士多亡歸契丹,契丹日益強大”。[3](卷1) 有的甚至率全族人叛入契丹。如遼太祖九年夏六月,“幽州軍校齊行本舉其族及其部曲男女三千人請降”。[1](卷1)
遼代中原漢人被強制性向北方草原地區(qū)的遷徙主要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前后。耶律阿保機乘中原混亂之際,多次對北方漢族地區(qū)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2](卷72) 在其即位前的遙輦痕德堇可汗時,就曾授鉞專征,“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計”[1](卷1) 后又“進兵劉仁恭,拔數(shù)州,盡徙其民以歸”[1](卷1)。神冊元年,“攻蔚、新、武、媯、儒五州,俘獲不可勝計”[1](卷34)。神冊六年,又“分兵略檀、順、安遠、三河、良鄉(xiāng),望都、潞、滿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內(nèi)陸”[1](卷1)。
第二次高潮是在遼太宗時期。會同初,遼太宗率兵南下“滅唐立晉,晉獻燕、代十六州,民眾兵強,莫之能御也”[1](卷34),在戰(zhàn)爭中擄略了大批漢人。大同元年,在滅晉后,又“遣趙瑩、馮玉、李彥韜將三百騎送負義侯及其母李氏、太妃安氏、妻馮氏、弟重睿、子延煦、延寶等于黃龍府安置”,并將“晉諸司僚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歷象、石經(jīng)、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1](卷4)。四月,攻下相州后,又將“城中男子,無少長皆屠之,婦女悉驅(qū)以北”[2](卷72)。據(jù)《遼史·地理志》統(tǒng)計, 在北方草原主要由中原移民形成的36個州縣中,有24個是在太祖、太宗時期設立的,約占總數(shù)的67%,可見在太宗時期,也是中原漢人進入契丹草原地區(qū)的高峰時期。
第三次高潮是在遼圣宗執(zhí)政至澶淵之盟之前。太宗大同元年以后到景宗時期,遼軍對中原地區(qū)大規(guī)模的進攻已大大減少,俘略的人數(shù)也相當有限。到遼圣宗時,隨著遼朝國力的進一步強大,在遼宋戰(zhàn)爭中,遼逐漸轉守為攻,主動對宋發(fā)起進攻,俘獲甚眾。僅遼圣宗統(tǒng)和四年,見于《遼史·圣宗紀》記載的就有:三月,“統(tǒng)軍使耶律頗德敗宋軍于固安,休哥絕其糧餉,擒將吏,獲馬牛、器仗甚眾”;五月“休哥、籌寧、蒲奴寧進俘獲”;六月“以所獲分賜皇族及乳母”、“以太尉所俘生口賜趙妃及于越迪輦以里婉”、“以宋歸命者二百四十人分賜從臣”;八月,“斜軫還自軍,獻俘”;十二月,“休哥敗宋軍于望都,遣人獻俘?!盵1](卷11) 后在統(tǒng)和年間,遼又數(shù)次南伐,多有俘獲,直到統(tǒng)和二十二年(1004年),迫使宋與之簽訂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澶淵之盟,遼宋之間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才基本停止。遼代主要由戰(zhàn)爭俘獲造成的北方漢人大規(guī)模的遷徙也基本結束。
二、金代東北女真猛安謀克戶向中原地區(qū)的內(nèi)聚
金朝是公元1115年由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強大王朝,統(tǒng)治中國北方近120年。在其盛時,疆域囊括遼朝全境,并繼續(xù)向東向南擴展,與南宋“以淮水中流為界,西至鄧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為界”,[4](卷24) 包括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遷徙,雖也有部分北方漢人遷入女真族的發(fā)祥地東北地區(qū),但最典型的卻是東北金源故地女真猛安謀克戶向中原地區(qū)的內(nèi)聚。金代女真人從金源故地東北向南聚入中原地區(qū)的過程,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金太宗天會到熙宗皇統(tǒng)年間。太宗天會年間,金宋經(jīng)過反復較量,最終將東起淮水、西到秦嶺的戰(zhàn)線穩(wěn)定下來,確立了金在中原北部的統(tǒng)治。為了加強對中原的控制,金統(tǒng)治者將大批女真猛安謀克戶南遷。天會十一年,“是秋,金左副元帥宗維(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惟金主及將相親屬衛(wèi)兵之家得留”。[5](卷68) 宋人宇文懋昭在其《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廣漢地,恐人見其虛實,遂盡起本國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盵6](卷8) 熙宗廢劉豫后,特別是皇統(tǒng)元年(1141年)紹興和議后,南宋將淮水以北的廣大領土割讓給金,女真猛安謀克戶又大批南遷,并實行軍事屯田,即“創(chuàng)屯田軍,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土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授以官田,使其播種”。[6](卷12) 據(jù)三上次男先生的統(tǒng)計,“住在華北的猛安部,其冠稱見于史冊的有西京路九、中都路八、河北東路二、河北西路四、山東東路五、山東西路七、大名府路二、南京路一等,計達三十八處之多。若將沒有留在史冊上的冠稱合起來,顯然更多”,“猛安謀克戶移住華北應該是在熙宗時代完成的”[7](163)。
第二個階段是從海陵王貞元年間到正隆初?;式y(tǒng)九年(1149年),金海陵王弒熙宗自立,為實現(xiàn)自己“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8](卷242) 的統(tǒng)一抱負,遷都燕京。同時,為了削弱上京女真舊貴族的力量并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將上京路的宗室猛安“不問疏近,并徙之南”。[4](卷8) 《金史·兵志》中記載:“貞元遷都,遂徙上京路太祖、遼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為合扎猛安,及右諫議烏里補猛安、太師勖、宗正、宗敏之族,處之中都;斡論、和尚、胡刺三國公,太保昂、詹事烏里野、輔國勃魯骨、定遠許烈、故杲國公勃迭八猛安處之山東;阿魯之族處之北京;按達族屬,處之河間?!盵4](卷44) 在海陵王時,除了將上京宗室各猛安直接遷徙安置到中原地區(qū)以外,為了發(fā)動侵宋戰(zhàn)爭,還大肆征發(fā)諸路猛安謀克部族及州縣渤海丁壯充軍。正隆四年,“遣使分往上京、速頻路、胡里改路、曷懶路、蒲與路、泰州、咸平府、東京、婆速路、曷蘇館、臨潢府、西南招討司、西北招討司、北京、河間府、真定府、益都府、東平府、大名府、西京路,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雖親老丁多,求一子留待亦不聽”[4](卷129)。那些從東北各路征發(fā)的女真猛安謀克部族兵,也有很多留在了中原地區(qū)。海陵王之后,女真猛安謀克戶雖也有多次遷徙,但大多只是在中原地區(qū)移動,本文對此不作過多探討。
三、遼金時期漢人北遷與女真人內(nèi)聚對我國民族關系的影響
遼金時期中原漢人與北方少族人民間的遷徙流動,對我國的民族關系,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一)空前改變了我國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間分布
遼金時期各民族的遷徙流動,使我國北方各民族的空間分布狀態(tài),發(fā)生了空前的變化。遼代中原漢人的大規(guī)模北遷,使歷史上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草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批漢人和漢人定居點。據(jù)魏特夫、馮家升合著的《遼代中國社會史》中推算,漢人在遼朝人口中占絕大多數(shù),最低估計有240萬,契丹人75萬,渤海人45萬,其他少數(shù)民族20萬,總計380萬,漢人占了63.4%。孟古托力在其《遼朝人口蠡測》一文中也估計:“遼代天慶四年(1114年)漢族人口,應是當時南京、西京兩道漢族人口與東北地區(qū)漢族人口之合計,即225萬加75萬,等于330萬?!盵9] 遼代漢族人口除比較集中地居住在燕云十六州外,還廣泛地分布在北方草原地區(qū)。因為遼代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1](卷45) 的蕃漢分治民族政策,建州縣以居漢人、渤海人,置部落以統(tǒng)契丹人和其他民族,所以隸屬于州縣管轄之下的大多都是漢人。據(jù)《遼史·地理志》的一次統(tǒng)計記載,僅契丹故壤上京臨潢府就下轄臨潢縣、長泰縣、定霸縣、寶和縣、潞縣、易俗縣、遷遼縣、渤??h、興仁縣、宣化縣等十個縣,除渤海縣、興仁縣的人口戶數(shù)缺載之外,其他八縣的戶額總數(shù)達22500戶,依每戶五口標準計算,就約有112500人,其中除部分渤海人外,大部分是漢人。另外,在廣大的北方草原地區(qū),還有很多由契丹貴族“從征俘掠”建立的頭下州城,據(jù)《遼史·地理志》記載,僅上京道就有徽州、成州、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橫州、鳳州、遂州、豐州、順州、閭州、松山州、豫州、寧州等16個頭下州,總戶數(shù)達33800戶, 依每戶五口標準計算,也約有169000人。
金代女真猛安謀克戶的南遷,使原居于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大量進入中原地區(qū)。日本學者外山軍治在其《金朝史研究》一書中認為,從金初至海陵王遷都燕,前后移居中原的女真人數(shù)逾百萬。據(jù)韓茂莉在《遼金農(nóng)業(yè)地理》中的統(tǒng)計:“用《金史·食貨志》所載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全國猛安、謀克總戶數(shù)615624減去金本土的戶額,中原各路居住的猛安、謀克則為342247戶,占55.6%”。[10](167) 如果按《金史·食貨志》提供的數(shù)據(jù),大定二十三年猛安謀克戶的口戶比高達10.05,即使除去奴婢口不計,平均每戶擁有的正口也有7.82人,那么就有2676372人。如果按每戶最低五口標準計算,也有1711235人。在南遷的猛安謀克戶中雖也包括部分漢人、契丹、奚以及渤海人,但大多還是以女真人為主。據(jù)劉浦江在《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中估計:“女真人約占猛安謀克戶口的80%左右,而契丹人、奚人以及少量由奴婢免為良人的漢人、渤海人等,則只占20%左右?!盵11] 可見在金代,中原地區(qū)已生活著大批的女真人。
(二)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遼金時期北方各民族的遷徙流動,極大地促進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在政治發(fā)展方面,契丹族與女真族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都在漢人的影響下,先后從奴隸制度快速轉變?yōu)榉饨ㄖ贫取H邕|代契丹族“既盡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漸盛”。[12](卷137) 韓知古、康默記和韓延徵等漢人在遼政權封建化的過程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史書記載:遼建國之初“儀法疏闊,(韓)知古援據(jù)舊典,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使國人易知而行”[1](卷74),“時諸部新附,文法未備,(康)默記推析律意,論決輕重,不差毫厘”[1](卷74)。契丹“凡營都邑、建宮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徵力也”。[1](卷74) 金代熙宗、海陵時,隨著女真人大量移居中原,在國家管理制度方面也開始仿照遼、宋舊制實行封建化,“至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nèi)外官,始定勛封食邑人銜,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4](卷55)。到金海陵王時,繼續(xù)推進封建化進程,經(jīng)過史稱“正隆官制”的改革后,金朝的政治制度已完全封建化了,“職有定位,員有常數(shù),紀綱明,庶務舉,是以終金之世守而不敢變焉”。[4](卷55)
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遼金時期的民族大遷徙,使各民族所從事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方式能夠互相滲透,優(yōu)勢互補。遼代大量漢人進入北方草原地區(qū),將中原地區(qū)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傳入草原,極大地促進了北方草原地區(qū)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阿保機對流亡塞外和戰(zhàn)爭俘獲的漢人多方存恤,在灤河流域親自“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郭邑室、廛市,如幽州制度。漢人安之,不復思歸”[2](卷72)。在契丹統(tǒng)治者的倡導下,北方草原地區(qū)開發(fā)出大批插花農(nóng)田,契丹地區(qū)“先后形成西拉木倫河流域,醫(yī)巫閭山北端以及遼中京周圍三個農(nóng)業(yè)集中開發(fā)區(qū)。每一個農(nóng)業(yè)集中開發(fā)區(qū)內(nèi),農(nóng)田又以插花形式出現(xiàn)?!盵10](38) 隨著北方草原農(nóng)業(yè)的開發(fā),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也推廣到契丹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社會生活中。奚人在隋唐時期還主要“以畜牧為業(yè),遷徙無?!?,[13](卷169) 到遼代中期,已成為“居人草庵板屋,亦務耕種”[3](卷24) 的半定居民族了。遼代的統(tǒng)治民族契丹族,在會同初,就“詔以諧里河、臚朐河近地,賜南院歐堇突呂、乙斯勃,北院溫納河刺三石烈人,以事耕種”[1](卷59)?!哆|史·食貨志》記載:“遼自初年,農(nóng)谷充羨,振饑恤難,用不少靳,旁及鄰國,沛然有余。”[1](卷60) 隨著漢人大量進入,北方草原地區(qū)的城市和手工業(yè)、商業(yè)也有了很大發(fā)展,《遼史·百官志》記載遼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日辟”[1](卷48)。在契丹腹心地區(qū)的祖州,就“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觗、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國人而并、汾、幽、薊之人尤多”[3](卷25)。金代女真人在進入中原地區(qū)之后,其傳統(tǒng)較原始的聚耕聚種的生產(chǎn)方式也很快被封建的租佃制所代替。女真貴族憑借權勢大肆兼并土地,并采取封建的經(jīng)營方式,將土地出租給漢民耕種。如金世宗時,前參知政事納合椿年,占田800頃,其子猛安參謀合、故太師耨碗溫敦思忠孫長壽等,親屬七十余家共冒占土地三千余頃,這些被冒占的土地,多“轉于它人種佃,規(guī)取課利”[4](卷47)。大批女真猛安謀克戶民,也將土地出租,時“山東、大名等路猛安謀克戶之民,往往驕縱,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nóng)作,盡令漢人租蒔,取租而已”[4](卷47)。
在文化方面,遼金時期的民族遷徙流動,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遼代遷入北方草原地區(qū)的漢人受契丹人影響,逐漸改變生活習俗,在服裝方面尤甚。蘇轍在出使遼國時賦詩云:“漢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14](卷16) 甚至北宋人中也有許多喜穿契丹衣裝的,宋仁宗慶歷八年,專門下詔“禁士庶效契丹衣服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兔褐之類者”,[15](卷153) 可見效契丹服者必不在少數(shù)。到南宋時期,由于大量女真人遷入中原地區(qū),淮水以北的漢人已“久習胡俗”,“最甚者衣裝之類,其制盡為胡矣。自過淮北皆然,而京師(開封)尤甚”[8](卷245)。北方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受漢文化影響更大。契丹族本無文字,刻木為信。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shù)千,以代刻木之約”,[2](卷72) 始制契丹大字。女真人建國前也沒有文字,建國后,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命完顏希尹、葉魯創(chuàng)制女真字,“希尹乃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4](卷73)。儒家文化是漢文化的核心,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建國初,就在北徙漢人的影響下推行尊孔崇儒政策。史載:“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娲髳?,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祭奠”。[1](卷72) 遼后世統(tǒng)治者一直遵循這一政策,遼太宗滅后晉入汴京,“取晉圖書、禮器而北,然后制度漸以修舉。至景、圣間,則科目聿興,士有由下僚擢升侍從,駸駸崇儒之美”[1](103)。到遼道宗時,契丹統(tǒng)治集團已自認為與中華文化無異,當“有漢人講《論語》,至‘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帝曰:‘吾聞北極之下為中國,此豈其地耶?’又講至‘夷狄之有君’,疾讀不敢講。又曰‘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卒令講之”[3](卷9)。忠、孝、節(jié)、義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遼圣宗時,已成為調(diào)節(jié)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受到法律的保護,遼圣宗在即位初就下令:“民間有父母在,別籍異居者,聽鄰里覺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著,旌其門閭”。[1](卷11) 在統(tǒng)治者的提倡下,漢文化已滲透到遼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在命名方面,不少契丹人用代表儒家文化的內(nèi)容命名,如以“孝”字為名的蕭孝穆,曾任北院樞密使,封齊王,他的兄弟分別名為孝先、孝忠、孝友。[1](卷87) 還有以“仁、義、禮、智、信”為名的,如興宗朝的耶律仁先,官至于越,其諸弟就各名為義先、信先。[1](卷96) 金代女真人在大批進入中原之后,漢化更為徹底,金熙宗下詔“以孔子四十九代孫播襲封衍圣公”,并在上京建孔子廟,親祭孔子廟,認為“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4](卷4)。金統(tǒng)治者還依唐、宋舊制建立學校和實行科舉制度。到“世宗、章宗之世,儒風丕變,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輔者接踵。當時儒者雖無專門名家之學,然而朝廷典策、鄰國書命,粲然有可觀者矣。金用武得國,無以異于遼,而一代制作能自樹立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4](卷125) 由于漢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各民族長期的雜居通婚, 在遼末金初的黃龍府,漢語已成為各民族通用的語言,“凡聚會處,諸國之人言語不通,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8](卷20)。到元代時,元世祖明確規(guī)定:“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16](卷13)
遼金時期我國各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為元朝在更大范圍內(nèi)的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亦鄰真先生在其《成吉思汗與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一文中說:“遼金兩朝在客觀上曾是連接北方與中原的橋梁。這兩個北方民族的王朝占據(jù)了中原大片土地,同時又使北方草原部落臣屬于自己,即使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步步向北延伸,又使北方的草原部落更易于接近中原這個偉大的文明世界,在溝通祖國各族人民經(jīng)濟文化交流方面,遼金兩朝都是有自己的肯定地位的”。[17]
【參考文獻】
[1] 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葉隆禮、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契丹國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叢書集成本.
[6] 崔文印.大金國志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 [日]三上次男.金代女真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8] 徐夢莘.三朝北盟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孟古托力.遼代人口蠡測[J].學習與探索,1997,(5):15—20.
[10] 韓茂莉.遼金農(nóng)業(yè)地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1] 劉浦江.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J].民族研究,1994,(2):30—34.
[12] 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 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 蘇轍.欒城集[M].曾棗詩,馬德富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6] 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17] 亦鄰真.成吉思汗與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1962,(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