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洛陽新安縣的一個村民,拿著一顆超級大的琉璃球找到專家,說道:“幫我看看,這個值多少錢?”專家起初有些不屑,畢竟據他們所知,在歷史上還沒有見過這么大的琉璃球。
俗話說得好“蓋棺定論”,因此,不要輕易下結論。否則很有可能“打臉”。
當時,穿著普通的村民,找到專家時,專家雖然并積極,但也算是有責任心,認為既然人家來找他們鑒定,總要對人家負責,于是幾個專家便開始對這顆琉璃球進行了研究,結果他們發(fā)現這顆球真是琉璃所制,并且還是古時文物。
只見他們幾個感嘆道:“看來真的是不能小看任何一個人,也不能覺得自己的學識夠淵博?。 ?/span>
于是,幾個專家趕緊詢問村民是從哪里找到的這顆琉璃球?
村民表示自己姓趙,前幾天他去村子里的一個山上采藥,當時他看到懸崖處有一株珍貴的草藥,便小心翼翼地攀爬上去,摘得了草藥準備下來時,卻發(fā)現崖縫里竟閃著幽幽的藍光。
他出于好奇,便特意上前去看了一眼,竟發(fā)現里面好像有好多雙藍色的眼睛在看著自己,這可把他給嚇壞了,趕緊將眼睛望向別處,不敢再往里看了。這孤山野嶺,只有自己一人,莫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干凈的東西。
可他從來就是一個無神論者,于是他鼓足勇氣換了個角度又看了一眼,這才發(fā)現原來那閃著亮光的東西是一個圓球,上面有許多凸出的小藍點,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藍光,怪不得當時他看著好像有好多雙藍色的眼睛,原來是小藍點在作祟。
他見這小球挺好看,便伸手將它撿了上來,放進了口袋里。回到家后,他將那小球拿出來遞給妻子,讓妻子看看這東西值不值錢。
妻子見這東西做工挺好,精致小巧,上面的顏色也很多,看著鮮亮奪目。小球的中間有個通孔,應該是穿繩用的。不過妻子看了半天,卻看不出這是什么材質制作的。
妻子找到村里博學多識的李老師,讓他看看這東西是什么材質的。李老師拿著這球研究了半天,終于給出了答案:這是玻璃的。
小趙的妻子一聽可泄了氣,本以為是什么好東西,原來就是一顆玻璃球。李老師卻說:“這東西看著不像是現代工藝制作的,它雖是玻璃,但古時候這玻璃又稱琉璃,所以這球應該是個琉璃球?!?/span>
小趙的妻子一聽是個古物,立馬來了精神,因為她知道這東西不管是什么材質,只要是古時候的東西,那就值錢。
她回到家,將李老師的話向小趙重復了一遍,然后便讓他去鎮(zhèn)上的相關部門找專家鑒定一下。
聽完了小趙的講述,專家才緩緩說道:“這東西確實是琉璃球,而且還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顆琉璃球?!?/span>
玻璃有人造玻璃和天然玻璃,天然玻璃大概分為三種:黑耀巖,玄武巖,玻璃隕石。公元前1世紀,中東人發(fā)明了玻璃吹制技術,10-11世紀歐洲皇室準許貴族經營玻璃生產和交易,17世紀到19世紀,現代玻璃制造技術在歐洲大陸興起。而埃及人更是將玻璃球母體上鑲嵌許多與母體顏色不同的圓形玻璃,從而制作出了琉璃珠,看起來很像蜻蜓的復眼,所以古人將其稱作“蜻蜓眼”。
埃及人還在這些“蜻蜓眼”上繪制一些眼紋,因為他們認為眼睛里有種神秘的力量,配帶蜻蜓眼可以驅趕惡魔,消除災禍,保佑自己順遂平安。之后蜻蜓眼傳入中國,當時的楚國人在看到如此神秘且精致的蜻蜓眼時,都歡喜不已。因為楚國人重巫術,而蜻蜓眼的驅魔能力很契合他們的文化,所以蜻蜓眼在傳入中國后,一直受到楚國人的熱捧。顏色仍為不透明白、藍、褐、土黃色。
只是當時琉璃的制作工藝太過繁雜,所需材料也都比較稀缺,造價頗高,因此琉璃的制作工藝并沒有延續(xù)下去,到了漢朝之后,已經徹底失傳。
據說,戰(zhàn)國時期,隨縣的曾侯行至溠水河邊的一個土丘時,發(fā)現一條蛇受傷后,便好心地用草藥給它治療。本來曾侯并沒有在意,給蛇敷藥后,他便離開了,誰知道,過了沒多久,在一個月圓之夜,這條蛇忽然找到了曾侯,并且嘴里還銜著一個珠子,以表感謝,這個珠子便是價值連城的“隨侯珠”。
《淮南子》:“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span>
因此,這位村民發(fā)現的這顆琉璃珠很是珍貴。琉璃珠的直徑大多在0.1cm到2cm之間,而這顆琉璃珠直徑居然達到了5.8cm,它的體表有8個赭石環(huán)飾,球周有5粒突起的孔雀藍色圓點,因此這顆叫做琉璃球,這也是我們國家有史以來發(fā)現的最大的琉璃球。
既然這東西如此珍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稀世珍寶,專家希望小趙可以將其上交。小趙雖然心中有些不舍,但將它放在專家手里用處也確實更大一些,所以小趙也就同意上交了。